文/安冬悅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初次聽聞這人生三重境界,是在很多年前,初中班主任老師與我們閒聊時講的。
那時候,最喜歡聽班主任談人生,比聽課有意思多了。因為喜歡,所以聽得格外認真,以至於他說過的很多話,我都記憶猶新。
這裡的人生三境,分別取自三首經典宋詞,意優美、寓意深刻。
對於這人生三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沒有對錯,本身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生經歷,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會與感悟。
如果你認同這人生三境界,那麼,現在的你在第幾境界呢?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本意是:秋風凋零了綠樹,獨自登上高樓,遙望遠方,深深思念縈繞於心。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一境,意思則全然不同了,具體是應該如何理解呢?
有人說,人生第一境,是「立」。所謂立,就是立志。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越早越立志越好。
少年時,當別人都在胡亂揮霍青春時,你若早早立志,便是「獨上高樓」。站在高處,便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和道路。
站得高,看得遠,思維開闊,人生才有更多的選擇,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能把握好青春。人生第一境沒有「立」,只有「迷」。
所謂迷,就是迷茫,隨波逐流,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走一步看一步。
或許也曾「獨上高樓」,卻沒有「望盡天涯路」,只是吹了會風就下來了,什麼也沒看明白,想明白。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本意是:為了心中所愛,日漸消瘦,精神萎靡,神色憔悴,卻始終無怨無悔。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二境,意義立刻變得深遠。
有人說,人生第二境,是「守」。所謂守,就是堅守。一個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堅守心中的理想,無論如何絕不言棄。
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人生不再迷茫,剩下的就是沿著既定的方向,砥礪前行。
意志堅定,守得初心,任何艱難困苦都勇敢面對,絕不退縮。哪怕受盡千般委屈,萬般痛苦,也始終無怨無悔。
這樣的人,是真正充滿力量的人,即便最終未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也一樣光芒萬丈。
然,這樣的人終是少數,大多數人的人生第二境,沒有「守」,只有「逃」。
所謂逃,就是逃避,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人性的弱點,好逸惡勞,怕吃苦,怕受累,能為心中理想而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有幾人?
或許也曾「衣帶漸寬人憔悴」,卻未非為了心中的理想,只是體質差生了場病而已。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本意是: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三境,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通達與了悟。
有人說,人生第三境,是「得」。所謂得,就是得到。
這裡的得到,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是疲憊的身心找到棲居地,是漂泊的靈魂找到安放處,從此不再迷惘,不再彷徨。
生活是個圈,兜兜轉轉回到原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出發點和終點,其實在同一個地點。只不過,有的人出走半生,踏遍山河,最終回到了原點,而有的人中途迷了路,再也沒有回來。
漫漫人生,我們一路追尋,在得到中失去,在失去中得到。忽然有一天,猛然回頭,才看清真實的自己最在意的、最需要的是什麼。這種頓悟也許只在一瞬間,也許永遠不會有。有是幸運,沒有是命中注定。
很多人奔波一生,尋覓一生,也未必能找到真實的自己,或許也曾「眾裡尋他,驀然回首」,只是「燈火闌珊處」一片朦朧,什麼也看不清。
如果你在第一境,希望你不要迷茫,儘早理清思緒,確立人生目標,找到人生方向。
如果你在第二境,希望你堅守初心,不畏艱難,不懼風雨,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在你第三境,希望你永遠豁達,通透,心如明鏡,面帶溫暖笑意。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願你歷遍山河,仍覺人間值得,永遠熱愛生活。
-END-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