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你在第幾境界?

2020-10-03 安冬悅


文/安冬悅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初次聽聞這人生三重境界,是在很多年前,初中班主任老師與我們閒聊時講的。

那時候,最喜歡聽班主任談人生,比聽課有意思多了。因為喜歡,所以聽得格外認真,以至於他說過的很多話,我都記憶猶新。

這裡的人生三境,分別取自三首經典宋詞,意優美、寓意深刻。

對於這人生三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沒有對錯,本身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生經歷,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會與感悟。

如果你認同這人生三境界,那麼,現在的你在第幾境界呢?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本意是:秋風凋零了綠樹,獨自登上高樓,遙望遠方,深深思念縈繞於心。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一境,意思則全然不同了,具體是應該如何理解呢?

有人說,人生第一境,是「立」。所謂立,就是立志。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越早越立志越好。

少年時,當別人都在胡亂揮霍青春時,你若早早立志,便是「獨上高樓」。站在高處,便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和道路。

站得高,看得遠,思維開闊,人生才有更多的選擇,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能把握好青春。人生第一境沒有「立」,只有「迷」。

所謂迷,就是迷茫,隨波逐流,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走一步看一步。

或許也曾「獨上高樓」,卻沒有「望盡天涯路」,只是吹了會風就下來了,什麼也沒看明白,想明白。

第二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本意是:為了心中所愛,日漸消瘦,精神萎靡,神色憔悴,卻始終無怨無悔。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二境,意義立刻變得深遠。

有人說,人生第二境,是「守」。所謂守,就是堅守。一個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堅守心中的理想,無論如何絕不言棄。

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人生不再迷茫,剩下的就是沿著既定的方向,砥礪前行。

意志堅定,守得初心,任何艱難困苦都勇敢面對,絕不退縮。哪怕受盡千般委屈,萬般痛苦,也始終無怨無悔。

這樣的人,是真正充滿力量的人,即便最終未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也一樣光芒萬丈。

然,這樣的人終是少數,大多數人的人生第二境,沒有「守」,只有「逃」。

所謂逃,就是逃避,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人性的弱點,好逸惡勞,怕吃苦,怕受累,能為心中理想而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有幾人?

或許也曾「衣帶漸寬人憔悴」,卻未非為了心中的理想,只是體質差生了場病而已。

第三境:「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句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本意是: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以此句比喻人生第三境,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通達與了悟。

有人說,人生第三境,是「得」。所謂得,就是得到。

這裡的得到,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是疲憊的身心找到棲居地,是漂泊的靈魂找到安放處,從此不再迷惘,不再彷徨。

生活是個圈,兜兜轉轉回到原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出發點和終點,其實在同一個地點。只不過,有的人出走半生,踏遍山河,最終回到了原點,而有的人中途迷了路,再也沒有回來。

漫漫人生,我們一路追尋,在得到中失去,在失去中得到。忽然有一天,猛然回頭,才看清真實的自己最在意的、最需要的是什麼。這種頓悟也許只在一瞬間,也許永遠不會有。有是幸運,沒有是命中注定。

很多人奔波一生,尋覓一生,也未必能找到真實的自己,或許也曾「眾裡尋他,驀然回首」,只是「燈火闌珊處」一片朦朧,什麼也看不清。

人生三境,你在第幾境?

如果你在第一境,希望你不要迷茫,儘早理清思緒,確立人生目標,找到人生方向。

如果你在第二境,希望你堅守初心,不畏艱難,不懼風雨,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在你第三境,希望你永遠豁達,通透,心如明鏡,面帶溫暖笑意。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願你歷遍山河,仍覺人間值得,永遠熱愛生活。

-END-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人生有四個境界,很多人窮其一生只能到第三境界,你是第幾境界?
    旨在告誡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境界,不然是不符合天地道義的。而人們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升,從而達到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境界。那麼人們會達到哪些不同的境界呢?第一種境界 :為己人們自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和提高自我的過程,有句話說得好:你的缺點就是你一生的功課!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處於哪層境界
    人無品性優劣之分,卻有境界高低之辨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而一個人的境界卻由眼界、格局和心胸等構成,境界的高低體現在一個人的性格、氣度和價值觀上。一個境界高的人會更加的隨和大氣,而相對境界低的人則相對狹隘小氣。
  • 人生的三個不同境界
    最近讀到蔣勳先生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把人分為三個不同的境界:第一個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個境界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境界說: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什麼是人生境界,什麼又是飲茶境界?
    什麼是境界?它是思想覺悟也是精神修養,即是個人修為也是人生感悟。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導致各自所處的境界是不同的。而說起境界一詞,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清代鴻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的人生三大境界。
  • 人生三境界(好文)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人生三境界
    雖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強烈的主觀精神境界,但不可否認,這也是給予我們辯證看待物與人之關係的一種途徑。若究人生境界何尋,可為忘物、忘情、忘我是也。忘物《莊子》書中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 周國平:人生有三個境界
    人生是由不同的階段組成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性。周國平說過:人生有三個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可是,與我們而言,大多數的都只是平凡人,而達不到平凡的境界。心境做到了平凡柔和,不懼流言,不畏世俗,這就能夠無堅不摧了。就像是有一句話說的「大道至簡」,真正成功的人,其實是先做到了平凡,輕裝上陣,方能無往不利。
  • 人生四重境界,你在哪裡?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其可表現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馮友蘭的人生境界學說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採取了近代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學的理性成分與中國人生哲學相結合,從而構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學說。
  • 做事有三層境界,你現在是第幾層?
    做事也一樣,我們可以把做事分成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的跨越,都是我們把事真正做好的每一次跨越。第一重境界——做完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做事經常都是指令性的。比如可以給自己設置獎勵,如果一周閱讀完一本書,就可以吃一頓大餐;也可以設置懲罰,比如一周沒有達到三次健身,就不能買新衣服。設置獎懲之後,一定要嚴格實施,否則規則形同虛設,我們將一事無成。第二重境界——做好做完一件事情,需要我們壓迫自己,做好分內之事。
  • 人生的三重境界 (文/鴻運)
    最近,以我拙笨的腦袋,和著我五十多年滄桑的歲月,悟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成功的人生,應該適時的依次步入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追求之境。天地造人,絕非逍遙自樂,一定寄大任於斯人。抓住時機,進入下一重境界。第二重境界,捨得之境。一味地追求是年輕人的性格,但是太過了,就會生貪。貪可不是一種好現象,就如同缺乏潤滑油的機器,再繼續運轉是會耗損壽命的了!因此,「舍」就該伴著青春的尾聲悄然進入角色。人生的不惑之年正是應該學會「捨得」——不是不追求了,而是減少了追求了頻率,提高了追求的質量。舍是因,得是果;舍是條件,得才是目的。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美國作家瓊•狄迪恩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受人打擾,也不去打擾他人。」北宋理學家程顥《偶成》云: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可見,心情閒適,遇事從容,沒事走走、看看、想想、寫寫,大概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吧。
  • 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同樣的,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級的,了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
  • 境界決定格局,提升人生境界,貴在抓住這樣3個字
    做人需要境界,境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成功。做人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養,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成為一個有境界有格局的人。那麼,在商品經濟社會,面對燈紅酒綠,面對各種誘惑,怎樣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境界呢?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做起。
  • 「三七開」的人生境界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人生最好境界。花全開,意味開始凋謝;月全圓,代表開始殘缺。人也是一樣,到達巔峰後,就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 周國平:人生有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最高,你是哪一種?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與人之間的境界不同,佛家有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的境界不同,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也不同。周國平曾說,人生有這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看看你在哪一層?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無待」就是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世俗中的一切欲望,什麼名利富貴生死都屬身外之物,把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的「遊」字很意味深長。這個「遊」說的是人生需要遊戲精神,這個「遊」不是遊戲人生浪費生命的「遊」,而是要有心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婆媳關係的4層境界,你在第幾層?在第1層境界最享福
    點擊上方「紅色」,關注情感火鍋,升級情感思維,擁有幸福人生有人說,這世界上最難搞好的關係,就是婆媳關係。但是也有人總結了一些經驗比如:婆婆在家疼媳婦,媳婦在外誇婆婆。第一級是最理想的狀態:公婆把你當親生孩子,願意為你們付出,還給你們充分的自由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境界,也是人生中最幸運的一件事。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反思過去,總結經驗教訓,用心去感悟,從經歷中提取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
  • 婚姻有三等,你在第幾等?(非常經典)
    婚姻有三等,你在第幾等?(非常經典)水水你捨得 昨天婚姻有三重境界在這個世界上,那些白頭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結三次婚  這時你必須跨入婚姻的第二境界,和他(她)的習慣結婚,接納和包容他(她)的缺點和不足
  • 人生格局決定未來,境界決定人生成就
    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就是如此,用自省不斷提升人生修養和思想境界。現實中有低級趣味的人,有情趣高雅的人;有境界高的人,也有境界低的人。大凡偉人、傑出的藝術家都是有高境界的人。英國作家羅斯金曾說:「人的思想是可以塑造的,一個人如果每天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