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重境界,你在哪裡?

2020-10-23 乘著風的少年991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其可表現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學說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採取了近代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學的理性成分與中國人生哲學相結合,從而構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學說。馮友蘭先生,離世將近三十年了,他用一生的治學,通過融合和提煉,為我們的人生思考和建立生命意義,創立了人生四境界的哲學體系,一語中的,意義非凡。

我非常敬佩馮友蘭先生,也十分感謝先生,是你的人生四境界,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提升了哲學修養。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舉個例子:三人同遊一名山。其一是地質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地質構造。其二是歷史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某些歷史遺蹟。其三是詩人,他看見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因此,同樣一座山,對這三人的意義是不同的。

人世間,確實如此,有許多事物,有些人視同瑰寶,有些人視同糞土。事物雖同樣是一個事物,但它對於每人的意義,卻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每個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說,每個人有自己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境界不同,人生意義也不同。也可以說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但又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內部的世界、精神世界、主觀世界;一個是外部的世界、現實世界、客觀世界。

  1. 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對於他所做的事情,可能並無覺解,或者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有一則公益廣告,講述的是山區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這個放羊娃就在自然境界裡,順著本能行動。

這樣的人處在生存層和本能層,順著本能行動,缺乏意義,只能歸為如原始人般或者人的動物屬性的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後果可能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司馬遷曾在《貨殖列傳》中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事實上,在人類早期, 人們就開始追逐自己的利益,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世界運行的普遍性追求。

這樣的人處在物質層和名利層,功利不意味不道德,利己又利他是善的最高層。就連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在公開場合講過:事業必須是"自利利他"的關係。"自利"就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利他"則是為他人的利益。"自利利他"就是指我們在自己獲利的同時,也必須能夠幫助對方獲利。自己賺錢,對方也能夠賺錢,這才是真正的經商之道。需要時刻考慮令對方也能獲利,懷著利他之心、關愛之心來開展事業。

3.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還有一種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用毛澤東給雷鋒的題字,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郭明義,全國道德模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採場公路管理員 、鞍山軍分區預備役通信團預任軍官[5] 、中共十八大代表。他1977年參軍,1980年入黨,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歷任礦用大型生產汽車駕駛員、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幹事、車間統計員兼人事員、英文翻譯等。郭明義曾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現在已經是響噹噹的名人了,他也是平凡的人,不平凡的高尚的品質和自我價值觀的堅守。

多做平凡的小事,就能匯聚不平凡的能量。獻血、捐款,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小事,但多做、堅持做,有誰能和郭明義比呢:他長期堅持無償獻血和捐獻血小板,累計獻血量已達6萬多毫升,相當於人全身血液的10倍;他連續19年捐資助學,累計捐款近20萬元,讓幾百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學業……

這樣的人處在道德層、責任層,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4.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在天地境界,知天、事天、樂天,為社會盡責,而且對宇宙盡職。這個層面的人是哲學家、思想家和聖人了。

一名房產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另一名房產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觀而感到高興。」我們自然會判斷出兩個地產商一個在功利境界,一個在道德境界。

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講過一個三個石匠的故事:一個過路人問三個正在鑿石的石匠在做什麼。第一個樸樸實實地回答:「我在掙錢謀生。」第二個氣宇軒昂地回答:「我在做數一數二的石匠活兒。」第三個石匠回答時目光炯炯有神:「我在建造一座雄偉的大教堂。

這三個石匠,在幹著一樣的工作,由於對工作意義的理解不同,會分別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

相關焦點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處於哪層境界
    人無品性優劣之分,卻有境界高低之辨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而一個人的境界卻由眼界、格局和心胸等構成,境界的高低體現在一個人的性格、氣度和價值觀上。一個境界高的人會更加的隨和大氣,而相對境界低的人則相對狹隘小氣。
  • 孝敬父母有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幾年前,我聽了一堂課,老師的一句「人生一切不順,皆因不孝」讓我頓悟了許多,原來孝敬父母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於是,我就拿身邊的一些朋友做了驗證。甭說,還真是,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一帆風順的,而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糕。
  • 人生的三重境界 (文/鴻運)
    最近,以我拙笨的腦袋,和著我五十多年滄桑的歲月,悟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成功的人生,應該適時的依次步入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追求之境。天地造人,絕非逍遙自樂,一定寄大任於斯人。抓住時機,進入下一重境界。第二重境界,捨得之境。一味地追求是年輕人的性格,但是太過了,就會生貪。貪可不是一種好現象,就如同缺乏潤滑油的機器,再繼續運轉是會耗損壽命的了!因此,「舍」就該伴著青春的尾聲悄然進入角色。人生的不惑之年正是應該學會「捨得」——不是不追求了,而是減少了追求了頻率,提高了追求的質量。舍是因,得是果;舍是條件,得才是目的。
  • 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高手做事認真盡責而不以為苦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第一重境界足夠周密,才能成全事業足夠細緻,才能迴避危機心思細膩的人做事時善於考慮他人的感受常常能注意到一些細節而在細節上體現出來的善解人意一旦被感知便最能觸動人心開始圖省事,後來就費事開始費點事,後來就省事細節的事不能省省事就是費事,費事就是省事時間和精力付出在哪裡
  • 吵架的三重境界,你修煉到哪一重?
    其中共有三重境界。吵架的三重境界,適用於不同的對象和場景。修煉到第一重境界,吵起架來口吐芬芳、無往不利。修煉到第二重境界,能化幹戈為玉帛,吵出Happy Ending,吵出大團圓結局。修煉到第三重境界,不僅能增進感情,更能修身養性,福壽延綿。
  • 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極簡,順其自然
    我們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自由的心態,是極簡主義的活法,更是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多少人,渾渾噩噩,把自己束縛在狹隘的圈子裡。活在世俗的評判之下,活在別人的看法裡,活在自我的壓抑中。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總是受到欲望和世俗標準的捆綁。那麼,無論物質生活多麼豐富,內心依然會有負累。
  • 夫妻關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天堂境界!天堂境界的夫妻彼此懂得感恩,不會把對方的付出看成理所應當,夫妻之間相互有感恩之心才會讓夫妻感情日漸升溫,恩愛恩愛,恩在前,愛在後,有恩才會有愛,一個人再好也要對方懂得你的好才行,彼此都會為對方付出的多一些,不會計較得失,相互感恩,這樣的夫妻才能經得起平淡的歲月,這是天堂境界的夫妻,彼此互幫,相互成就!
  • 聰明處事的「三重」境界
    面對所發生事,能控制好情緒,聰明處理的第一重境界:「不抱怨」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對煩心事時,都喜歡抱怨,而聰明的做法卻是閉嘴,因為抱怨只是賺得了一時「口上」的快感,於事無益,甚至還可能招致別人的不滿,使事情變的更加糟。而不抱怨,卻能讓自己冷靜,才能更好地去找出事情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方法,讓事情出現轉機,並且可能也會得到更多的幫助。
  • 三重夫妻關係,每一重都是一種境界,你處在哪個境界呢?
    如果認為這只是發生在一些小城市裡面的,那麼你就錯了。在大城市中,陌生的男人和女人以利益的最大化組成了家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兩人在不可分割的合作中,任何一方的撤離都會導致婚姻的崩潰,所以雙方從來沒有依賴和信任。停留在第一階段的婚姻,實際上就是雙方的一種利益交換。
  • 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女人啊你在哪一重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忍受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由於駱駝特殊的生理結構,它們極能忍飢挨渴,於是就成了人類在廣袤沙漠艱難地區的代步工具。這一境界,是忙碌的,少有自我的,更是少不了抱怨的。希望儘早提升,掙脫出來。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真好,當中年老母驀然回首 ,想起了就被遺忘的自己,就馬上晉升到王的境界。就應了那篇文章的題目——一心想做大哥的女人,卻活成了大哥本人。
  • 人生三境界(好文)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 男人追女人的三重境界
    男人追女人的三重境界,我做情感諮詢這麼多年,今天呢,跟大家說說男人追女人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直來直去的傻瓜式,我很多學員一開始都是這樣,一上來就開始示愛、討好是個人都知道你要追她,男追女就是個捕獵的過程,你動靜這麼大,人家早就跑了。、第二層境界不動聲色的埋伏式,這個級別的男人就聰明一些。
  • 人生境界可以分為四層,你在哪一層?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馮友蘭 著哲學與人生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其實不能從表面來看,因為哲學是一個很泛化的詞,它能夠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卻不能立竿見影的看出什麼效果。馮友蘭認為,人生可以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人生三境界,你在第幾境界?
    初次聽聞這人生三重境界,是在很多年前,初中班主任老師與我們閒聊時講的。那時候,最喜歡聽班主任談人生,比聽課有意思多了。因為喜歡,所以聽得格外認真,以至於他說過的很多話,我都記憶猶新。這裡的人生三境,分別取自三首經典宋詞,意優美、寓意深刻。
  • 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被馬未都的語錄道出,富有哲理,警醒世人
    如果把自己人生去劃分三種境界的話,相信很多人不去讀馬未都的語錄,也能劃分出一些來,估計還不止三種境界。縱觀我們現代很多人,都有一種境界便是抗壓能力,因為我們現代很多人活著的壓力,真的太大的了。那麼人生還有一種境界便是為了錢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境界。你看多少人,為了錢,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被人使喚,被人辱罵,被人欺負,依舊不改初衷,依舊假裝很熱情地工作。老闆問你喜歡這份工作嗎?其實內心早已很排斥,卻裝出一副很喜歡的樣子。
  • 看完愛情的三重境界,你就會知道自己處於哪一重
    愛情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甜蜜期,愛情就是愛情,因為你沒有參與對方的家庭,對方的生活。第三重境界:穩定期,愛情還是愛情演員黃宗英的一生可謂是一波三折,花季之初,婚後第十八天,她的丈夫突發心臟病去世。她中年揮淚告別幸福,晚年又體驗到黃昏之戀。4任丈夫相繼離世,短短的一生 ,她過得豐富多彩。
  • 人生有四個境界,很多人窮其一生只能到第三境界,你是第幾境界?
    旨在告誡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境界,不然是不符合天地道義的。而人們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升,從而達到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境界。那麼人們會達到哪些不同的境界呢?第一種境界 :為己人們自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和提高自我的過程,有句話說得好:你的缺點就是你一生的功課!
  • 孝敬父母的四層境界
    有位哲人說過一句話:「人生一切不順,皆因不孝」。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不順利的原因,均出自於不孝。殊不知,孝敬父母,不僅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具有四個層次的區分。01、第一層境界,孝敬父母之身身,是身體。簡單來說就是讓父母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住的舒服。父母從小把我們拉扯大,供養我們上學讀書,他們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像他們一樣辛苦,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富足、幸福快樂。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美國作家瓊•狄迪恩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受人打擾,也不去打擾他人。」北宋理學家程顥《偶成》云: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可見,心情閒適,遇事從容,沒事走走、看看、想想、寫寫,大概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吧。
  • 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同樣的,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級的,了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