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其可表現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學說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採取了近代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學的理性成分與中國人生哲學相結合,從而構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學說。馮友蘭先生,離世將近三十年了,他用一生的治學,通過融合和提煉,為我們的人生思考和建立生命意義,創立了人生四境界的哲學體系,一語中的,意義非凡。
我非常敬佩馮友蘭先生,也十分感謝先生,是你的人生四境界,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提升了哲學修養。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舉個例子:三人同遊一名山。其一是地質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地質構造。其二是歷史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某些歷史遺蹟。其三是詩人,他看見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因此,同樣一座山,對這三人的意義是不同的。
人世間,確實如此,有許多事物,有些人視同瑰寶,有些人視同糞土。事物雖同樣是一個事物,但它對於每人的意義,卻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每個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說,每個人有自己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境界不同,人生意義也不同。也可以說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但又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內部的世界、精神世界、主觀世界;一個是外部的世界、現實世界、客觀世界。
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對於他所做的事情,可能並無覺解,或者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有一則公益廣告,講述的是山區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這個放羊娃就在自然境界裡,順著本能行動。
這樣的人處在生存層和本能層,順著本能行動,缺乏意義,只能歸為如原始人般或者人的動物屬性的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後果可能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司馬遷曾在《貨殖列傳》中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事實上,在人類早期, 人們就開始追逐自己的利益,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世界運行的普遍性追求。
這樣的人處在物質層和名利層,功利不意味不道德,利己又利他是善的最高層。就連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在公開場合講過:事業必須是"自利利他"的關係。"自利"就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利他"則是為他人的利益。"自利利他"就是指我們在自己獲利的同時,也必須能夠幫助對方獲利。自己賺錢,對方也能夠賺錢,這才是真正的經商之道。需要時刻考慮令對方也能獲利,懷著利他之心、關愛之心來開展事業。
3.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還有一種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用毛澤東給雷鋒的題字,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郭明義,全國道德模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採場公路管理員 、鞍山軍分區預備役通信團預任軍官[5] 、中共十八大代表。他1977年參軍,1980年入黨,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歷任礦用大型生產汽車駕駛員、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幹事、車間統計員兼人事員、英文翻譯等。郭明義曾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現在已經是響噹噹的名人了,他也是平凡的人,不平凡的高尚的品質和自我價值觀的堅守。
多做平凡的小事,就能匯聚不平凡的能量。獻血、捐款,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小事,但多做、堅持做,有誰能和郭明義比呢:他長期堅持無償獻血和捐獻血小板,累計獻血量已達6萬多毫升,相當於人全身血液的10倍;他連續19年捐資助學,累計捐款近20萬元,讓幾百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學業……
這樣的人處在道德層、責任層,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4.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在天地境界,知天、事天、樂天,為社會盡責,而且對宇宙盡職。這個層面的人是哲學家、思想家和聖人了。
一名房產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另一名房產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後,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觀而感到高興。」我們自然會判斷出兩個地產商一個在功利境界,一個在道德境界。
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講過一個三個石匠的故事:一個過路人問三個正在鑿石的石匠在做什麼。第一個樸樸實實地回答:「我在掙錢謀生。」第二個氣宇軒昂地回答:「我在做數一數二的石匠活兒。」第三個石匠回答時目光炯炯有神:「我在建造一座雄偉的大教堂。
這三個石匠,在幹著一樣的工作,由於對工作意義的理解不同,會分別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