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嫁習俗,男女雙方在談婚討嫁時,向對方贈送的聘金、聘禮俗稱為「彩禮」。在民間叫法上,一般男子向女子贈送聘金、聘禮為彩禮,女子陪嫁過去的稱為嫁妝。
不論彩禮還是嫁妝都是舊社會婚姻儀式感的一部分,高門貴族與平民百姓的彩禮,因為各自身份、收入的不同,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基本上都還是量力而為。
按理說這種習俗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廢棄,畢竟在現代社會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更多是男女雙方的兩情相悅,既然兩情相悅了,有沒有彩禮或者嫁妝已經不再重要。就算為了婚禮的儀式感,父母為了表達對孩子未來的祝福,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送上一點象徵性的禮金或者禮物即可。
被180萬彩禮逼瘋,當街打女人的男子
但在現在社會上,彩禮卻開始變味,很多本應步入婚禮殿堂的戀人,卻活生生被巨額彩禮拆散。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視頻裡一男子當街暴打一女子,上去就是兩巴掌。邊打邊咆哮:「我和你好了兩年了,你家裡要30萬彩禮,還要一套150萬的房子,你讓我活不活了?我的錢哪裡來啊?」
之後男子坐在一旁開始哭訴,自己在公司上班,女方家的親戚就因為他給不出這樣高額彩禮,整天跑他公司裡鬧,作了四個月時間,到公司上去就先把男子打了一頓。男子邊哭邊吼:「我欠你們家的啊?甩都甩不掉了啊?」
看到這裡,雖然說男子也有錯,錯在不應該打街打女人,但看完卻讓人很心疼這個男子。
一個全靠自己打拼的年輕人,如何能一下子拿得出180萬?明顯這是一個他娶不起的女子。看視頻,男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選擇了放棄。沒想到,卻被女方家賴上了,三番五次追到公司鬧騰,導致他班也沒辦法好好上。
男子何錯之有?就因為沒錢,選擇了退出,結果卻成了被打、被賴上的原罪。變成了娶不起,還躲不起了。
對於這一幕網友有著不同的說法 :
有人說:「價值觀不同就不要結婚啊,這樣硬生生在一起婚後磕磕絆絆更多。」
有人說:「分手都不行,還要被糾纏,太難了。」
這段視頻,再一次把婚姻中彩禮問題放在了風口浪尖之上。似乎現在要想結個婚,彩禮是男方無論如何也退不過去的一個難題,結個婚到底要多少彩禮?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全國結婚彩禮地圖:
彩禮最高的福建是30萬,如果是一些高材生、特殊人才一畢業就進大公司,年薪百萬,可能還能支付得起這麼多的彩禮。但我們更多的年輕人剛步入社會工作沒幾年,外帶一些開銷,沒有家裡爸媽的支持,有多少人能一次性拿得出30萬?
更何況還要一套150萬全套的房,無怪乎男子要選擇退出,當愛情比不上金錢的重量,再無奈也只能放棄,放棄後還被糾纏,毆打,被逼崩潰做出了這樣的行為。
彩禮與愛情,真的如此兩難全嗎?
既然敗在了金錢之下,那就各自放彼此一條生路,尋找更適合的另一半吧
既然好了兩年,感情肯定是有的,但最終愛情敗給了金錢。對於相戀兩年的男友,女孩應該是知道男友的經濟情況,明知男友給不出這樣的條件,還讓家人這樣獅子大開口,她內心不知又是何感想。
退一步講,男子真給得出這180萬,他們婚後生活就一定幸福嗎?我看未必。
從這件事能看出,女方家庭不顧男方經濟狀況,逼著男子必須拿出巨額彩禮,方能結婚,不娶還不行。這樣的家庭又會有著怎麼樣扭曲的三觀?婚後,萬一女方家哪個親戚,又遇到點什麼事情需要錢,是不是又會歷史重演來鬧著要男方拿錢出來,試問這樣的婚姻是天堂還是地獄?
婚姻三觀相符是首要條件,從視頻中能看出來男子與女方家三觀是有著巨大反差的,既然如此,何不放手,彼此重新尋找與自己更加契合的另一半吧。苦苦糾纏之下,曾經的美好也毀於一旦,愛人也變成了「仇人」,更不可能走向婚姻,又何必呢?
彩禮該不該給?
結婚到底該不該給彩禮,我覺得該給的。因為結婚是每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可能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點儀式感,也沒啥錯。
中國傳統習俗,結婚後女方一般都會隨男方居住,離開了自己曾經朝夕相處的父母,男方給點彩禮一方面表示對自己愛人的看重,另一方面也表達對嶽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之情,未嘗不可。
但彩禮需適度,視情況而定,有能力多給點,沒有能力少給點。不應該因此而來強迫對方給天價彩禮,婚姻是愛情的結合,而不是買賣。
婚姻的本質是兩人結合在一起,組建自己的家庭,一起對抗人生的風風雨雨。薛兆豐教授說過:「兩個結婚就如同一起開公司,男女職責不同,付出和回報各有不同,女人屬於前期付出,男人偏向於後期付出。」不論先後,家都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把它經營好,哪有都還沒開始經營,就用大額彩禮把對方逼退的呢?
只想自己坐享其成,拼命要求對方付出的婚姻又如何能成長?
彩禮本身代表是一種感恩,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與祝福,現在卻成為了另類的攀比、炫富,甚至是想藉此一夜暴富的手段。
本身有錢,但結個婚卻只想佔盡女方便宜,一毛不拔的男子不可嫁;但那種不顧男方經濟實力情況,還非要強迫拿出天價彩禮的女子,又是否值得娶呢?
誰都希望婚姻中的另一半與自己心願相通,琴瑟和鳴,相伴一生,但在彩禮上還是多點體諒,畢竟婚後還有幾十年的路要一起走,眼睛只盯著對方的錢,今後在遇到生活困難的時候,是否真能做到同甘共苦,共度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