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我將永遠愛你……」你可曾想過,在民政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讀上一段結婚誓詞?
昨日,民政部透露正在研究推廣結婚登記頒證制度,鼓勵婚姻登記機關在頒髮結婚證的同時舉辦頒證儀式。
這本該是一條平淡無奇的服務性消息,卻被網友找到了「槽點」——民政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免費頒證儀式的引入,將「提升婚姻當事人的婚姻家庭責任感」。
有網友稱「民政部太操心」,也有網友質疑「這是要收錢」。一個小儀式,真有必要「上綱上線」麼?
現狀
有頒證廳
沒頒證人
8月13日,七夕節,下午的西城區婚姻登記處,沒有幾對新人在場。
登記處的106房間,門上貼著「頒證廳」的牌子。推開門,是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紅地毯的一端是擺放著花束的花臺,另一端則是紅色的幕牆。幕牆正中央,一枚國徽宣示著這個房間的莊嚴。
房間的一角,還有一面五星紅旗。想要在這裡舉行頒證儀式的新人,便要在這國徽和國旗下,鄭重承諾自己的愛情——提升自己的婚姻家庭責任感。
「頒證廳」內並沒有工作人員,甚至也沒有新人注意到「頒證廳」的存在。直到記者指點之後,一對新人才知道,原來還有「頒證儀式」一說:「本來就想著領個證就走,不知道還有這樣的服務。」
而據該新人提供的民政局婚姻登記預約網頁列印件顯示,在新人預約過程中,也沒有提示「頒證儀式」服務。
然而「頒證儀式」早算不得「新聞」。2011年,北京市便發布《北京市結婚登記頒證服務暫行規範》,其中第四條規定,「全市婚姻登記機關免費為當事人提供結婚登記頒證服務」。
不過這一規範並未得到貫徹,西城區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便表示,只有在新人提出要求,且登記工作不忙的時候,才能配合新人完成「頒證儀式」。
「登記處沒有專門人手做這項工作,也很少有新人有這個要求。」西城區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介紹,「頒證儀式」一直存在但未推廣,也在網上看到了相關質疑,目前還沒有進一步政策出臺:「如果新人有需求,我們會在頒證廳做一個簡短的儀式,基本流程就是頒證,然後帶著新人宣讀一份誓詞,全程大概3分鐘。」
對於網友 「頒證儀式」是否收費的質疑,該工作人員表示,頒證儀式目前是免費項目,但不提供拍照、攝像等服務:「如果想留下紀念,需要新人自己或親友來拍攝。」
隨後,記者致電東城區婚姻登記一處,該處工作人員亦表示,目前暫無人手和場地提供頒證服務,而東城區婚姻登記二處則表示,雖有頒證廳,但沒有工作人員專門負責頒證,新人可以自行在頒證廳合影留念。
「目前登記處人手不夠,尤其是登記結婚的熱門日子,一個個辦儀式不大現實。」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表示,「頒證儀式」還需要上級民政部門出臺更詳盡的政策:「有了具體規定,我們才知道怎麼實施。」
「輕描淡寫,有點辜負隆重的心情」
■蘇琳(女,計劃今年9月登記領證)
認為頒證「正式化」有沒有必要,或許取決於一個人心裡把什麼視做婚姻的開始。是領證那天,還是婚禮那天?我身邊有不少朋友認為,領證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誰也看不著,拿回來放家裡,不過是走個程序,速戰速決得了。而婚禮有那麼多親朋好友見證,幾乎是一生中最風光的日子,比領證重要多了。甚至還有說「不辦婚禮就不叫結婚」的,他們的結婚紀念日也是按婚禮那天算的。
但從我個人而言,看重的是法律上「合法」的日子,這可能和我從小到大都要用各種「證」、各種「蓋章」來確認事情有關係。說白了要落到實體上,拿出去能受到現行體制的承認。所以我認為領證就是結婚了,至於婚禮這種虛的東西,什麼時候辦都無所謂。
我希望領證的日子能稍微特別點,至少不能太隨便了。我們應該會打扮一下,穿上喜歡的衣服,買束小巧好看的花,讓家人或者朋友帶著相機陪我們去登記。雖然對工作人員來說,每天要給那麼多人登記,就是「蓋章」、「發證」而已。但對我們而言,最好一生也就這麼一次。如果懷揣著某些憧憬和期許進去之後,人家瞬間就給發了證,輕描淡寫的,沒反應過來就完了,似乎有點辜負隆重的心情。把「阿姨」改口叫「媽」,感情也不到位啊。
所以我認為有個簡短的小儀式,哪怕就兩三分鐘,宣讀幾句誓詞,也是好的。在父母的注視下,讀著讀著就能產生一種「儀式感」,能讓人意識到「天哪,我結婚了,旁邊這個人將要和我相伴一生……balabala」再看看父母滿面的笑容,含淚而欣慰的雙眼……這之後再改口叫「媽」,估計感情也就醞釀的差不多了。
至於說在儀式中「感悟婚姻家庭所蘊含的責任與擔當」,這可能是想多了。我偏激地認為,「責任感」這種東西,取決於一個人成長曆程的積累,到結婚的年齡早都定型了,是沒法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式瞬間激發出來的。其實頒證儀式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份美好的記憶和當時的感動,就已經足夠了。
「沒啥特別的,只好吃頓大餐做紀念」
■張婉月(女,2012年12月,在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登記領證)
當時辦手續都是在二樓,先進一個房間出示證件,複印、核對以後給個號。旁邊有三五個屋子可以辦,就像在銀行一樣等著叫號。輪到我們以後,材料一交,對方蓋了章,說了句恭喜,把結婚證給我們,就算結束了,跟辦一個普通證件沒什麼區別。
說實話,去之前我是把領證這件事看得很重的,沒想到就這麼給辦完了,心裡多少覺得有點兒失落。畢竟是個重要的日子,還是想有點特別的,沒辦法,最後我們只能是吃了頓大餐作紀念。
回想那天辦證前後,沒人跟我們說過有頒證儀式,我們也沒看見能辦儀式的大廳。我原以為所有地方都是沒有的,可後來在網上看見別人發的照片,說是在海澱區民政局領的證,有專門的臺子辦儀式,能照相,還能宣誓,才知道其實是有這麼一回事兒的。如果這樣的儀式能推廣,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
「比儀式要緊,先把異地頒證搞定嘍」
■胡曉(男,2011年12月,在北京市西城區登記領證)
我結婚領證那年,我記得登記處就有頒證廳了,我當時還去看過,沒人,隨便進。我們當時都是請假去領證,領證完了還要回單位上班,也沒有準備什麼照相機,所以就沒在意。我問過身邊朋友,也沒有一個在民政局頒證廳搞過儀式,一是不知道有這個功能,二也是怕麻煩。
說搞儀式是為了婚姻和睦,我覺得民政局這說法是把自己架起來了,真心沒什麼必要。
婚姻和睦不和睦,民政局控制得了麼?這是一個幾分鐘的儀式就能解決的?國人最喜歡搞各種儀式,我看真管用的少。何況老百姓本來就有辦婚禮的習俗,這一樣是個可以提升「責任感」的儀式啊。
民政局現在把這事往自己身上攬,網友當然要質疑你。我覺得如果民政局一開始就表態,這只是一個便民服務,本著知情自願的原則,誰願意參與就參與一下,沒準網上就是一致的好評了。說白了,民政局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而且我覺得吧,民政局可以搞的事情還有很多,「頒證儀式」也不是最緊迫的,就比如這領證不能在周日的規定,就挺不合理的。現在年輕人就兩天休息日,我覺得婚姻登記部門不僅不應該周末休息,而且應該加派人手。這樣的政策不更是人性化的表現麼?不更能體現政府對婚姻生活的重視,從而引發老百姓的家庭責任感麼?
再比如必須回原籍領證這個規定,一樣很不人性,也不符合國情,搞頒證儀式之前,能不能把異地頒證先搞定嘍?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搞定,我覺得官方頒證儀式還會挺有市場的,因為沒有了請假辦證的壓力,新人才更有閒心搞儀式;也會有更多非本地新人,希望利用政府的平臺為他們舉辦儀式。到時候民政部再來說什麼提高婚姻登記工作內涵,我看就靠譜多了。
「大喜的日子,收點錢也只好認了」
■王繹(男,2013年5月,在上海市楊浦區民政局登記領證)
那天登記領證,沒人跟我們說可以辦儀式,也沒提有頒證的場所。我們是在等號的時候,自己發現了一個大廳,裡面是大紅色的背景,還有國旗和國徽,看上去挺喜慶正式的。領完證以後,我們就過去看了看,發現沒有工作人員,於是就讓原本幫我們照相的同學客串了一把頒證員,自己搞了個儀式,算是自娛自樂吧。
之前聽朋友說,在我們老家倒是有頒證儀式,還有人在旁邊錄像,錄完後是要收費的。錄之前好像也沒人專門說清楚,錄完了來問要不要,不要就毀掉。你想想看,畢竟是領證的大喜日子啊,毀掉多少會覺得不吉利,所以就只好認了。
其實我覺得,領證的時候有沒有這麼個儀式也不是很重要,因為擺酒席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儀式,也有宣誓什麼的過程。而且對父母來說,相比起法律意義上的結婚,他們還是更看重婚禮。
主筆 吳楠 魏婧 實習記者 宗媛媛 插圖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