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開支與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出生、結婚、死亡,有著密切聯繫。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開支是一家不可缺少的負擔。彩禮和嫁妝是新家庭必要的準備。喪葬安排是處理死者所必須的措施。個人生活及其相關的社會群體所發生的這些紅白大事裡產生出來的感情,使得這些禮儀得到更加精心的安排而且花費相當的錢財。當一種禮儀程序被普遍接受之後,人們就不得不付出這筆開銷,否則他就不能通過這些人生的關口。
然而,經濟蕭條使禮儀受到了影響。例如採取了「小媳婦」的制度來改變昂貴的婚禮(三章8節)。它是由於經濟便利才被採用的,但對親屬組織卻發生了深遠的後果。姻親關係的完全或部分退化已使婦女和兒童的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彩禮和嫁妝的取消延長了青年在經濟上依賴父母的時間。所有這些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禮儀開支不全然是浪費和奢侈的。這些開支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再者,結婚時的宴會為親戚們提供了一個相聚的機會,對新建立的親屬紐帶予以承認,對舊有的關係加以鞏固。親屬紐帶不僅僅是感情上的關係,它還調節各種類型的社會關係。從經濟觀點來看,它規定了參加互助會的相互義務(十五章2節),以及定期互贈禮物。在已經改變了的婚姻禮儀中,所請客人的名單通常已經縮減。這使原來較廣的親屬紐帶變得鬆散。從長遠看,就可能封閉了一些經濟援助的渠道,這種結果可能不會很快或明顯地表現出來,但最終會感覺到的。這就是人們拒絕「小媳婦」制度的原因。一俟經濟條件許可,就要恢復正常的程序。為了維持傳統的禮儀,甚至有許多人寧可推遲婚期或借錢也要把婚禮辦得像個樣子。
從禮儀事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來看,就不難理解禮儀開支在家庭預算中佔有很高的百分比。在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假設平均壽命為50歲,那麼每隔五年將有一次禮儀事務。對於禮儀事務的最低開支估計如下:出生30元,結婚500元,喪葬250元,平均每年開支50元,這個數字為每年全部開支的七分之一。
親戚家有這些婚喪娶嫁等大事時,他們還須送禮,所以我們也必須把這筆開支計入總和。根據親友關係親疏的不同,禮品的價值從0.20元至5元不等。每家每年的平均數量至少約為10元。
同中國的其他鄉村相比,這些估值似乎相當高。根據巴克的研究,在華東每家用於一次結婚的平均費用為114.83元,喪葬費平均為62.07元。[插圖]差別可能由於地方的特點不同,或者由於列入禮儀開支的項數不同。在開弦弓,結婚當天的開銷在100至250元之間。為我提供資料的人引述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外情況:一家僅花了不到100元辦了一次婚禮。此處所作對婚禮開支的估計還包括了結婚禮物的費用,所以總數理應高一些。
喪葬開支,根據死者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大不相同。如在北平所觀察到的,孩子的「喪葬費用比家庭每月收入的八分之一略多一點。年長者的喪葬費自然要貴一些。小孩和成人加在一起總數為每月收入的1.25至1.3倍不等。但這些數字都不包括喪宴費用。有關丈夫、妻子、哥哥、母親的喪葬,其費用為月收入的2.5、3.5、5.5倍」[插圖]。巴克的平均數是從有喪事的人家的2.8%中推算出來的。該數字可能略低於本地人提供給我的有關該村一個成年人死後所需的適當的喪葬費用。
這些定期的開銷需要在平時積蓄起來。積蓄可能採取貸款的形式,但通常採取向互助會交納儲金的形式。互助會是本地的一種儲蓄制度(十五章2節)。這樣,我們可以把估計的禮儀開支費用同每家每年交納儲金的平均數作一比較。我發現,一般每家同時加入兩個互助會,每年總共交納儲金40元。這一數字有助於證實以上估計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