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喪偶後,還會給自己找個伴兒嗎?
有人不會找,因為年齡已經到那個歲數了,子女也都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剩下的日子想一個人靜靜地過下去。
有人會找,他們習慣了被伴侶伺候,伴侶離去以後,他們的生活很不適應,一團糟,希望有個人搭把手過日子。
還有人會聽子女們的意見。
有的子女反對,老人就不找了,寧可孤獨終老,有的子女覺得父親(母親)應該找個伴攜手走完後半程,那些不肯麻煩子女的老人,會遂了子女的心願。
在我看來,老人喪偶以後,是否會再找個伴兒陪自己走後半程,一般不是老人一個人的事,同時也是子女關心的事,不管找還是不找,都需要老人和子女們商量好。
我有個同齡發小,我們小時候天天在一起玩,她奶奶家和外婆家是鄰村,距離很近,並且她外婆家距離學校更近。
每次她媽媽去外婆家,路過學校的時候,都會告訴我發小一聲:「中午上你外婆家吃飯去!」
我偶爾也跟我發小一起去蹭吃蹭喝,她外婆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她媽媽,一個是她小舅舅,兩個孩子都是她外婆的寶貝。
我們去吃飯的時候,她外婆會單獨弄點飯菜出來,讓我們先吃,吃完趕緊上學,我們吃到一半的時候,她小舅舅從外邊回來了,她外婆又去廚房弄些飯菜出來。
一直到我發小的外公結束工作回家,她外婆才把全部飯菜端上桌,一頓飯要分好幾次才吃上,時間一久,我發小的外婆落下了胃病。
雖然她外公是鄉村醫生,但平時工作特別忙,常年在外奔波,給別人都看好了病,卻疏於關心自己的愛人。
我發小的外婆一個人在家既要忙農活,又要忙家務,同時她外婆還開了一個小賣部,生意挺不錯的,每次她外婆上街進貨,路過學校的時候都會拿些糖果或方便麵給我們幾個小夥伴分著吃。
一直到我上初中,在我的記憶中,我發小的外婆家裡條件都很好。
初中三年,父母給我的生活費只夠每頓吃蘿蔔白菜,見不到一片肉,可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在我發小的外婆家吃過很多次肉。
並且她外公總是一副油光滿面,臉色紅潤的模樣,舉手投足間滿是瀟灑和愜意,每頓飯都會喝酒,相比之下,她外婆則顯得蒼老瘦弱,留給我們的永遠都是忙碌的背影。
小考那年,我和我發小分開了,她去了另一所中學,我們的聯繫漸漸少了,中考的時候,我考進了縣城的二中,發小卻輟學了,她說不想去鎮下面的學校混,索性不念了。
那個時候,她外婆的身體已經有些吃不消了,陪伴她外婆十多年的小賣部也關了。
我問發小,小賣部為什麼要關呀?你小舅舅也可以開著呀,掙點零花錢總可以吧!
發小沒告訴我原因,只說她外婆幹不動了,後來我們村子裡有人說我發小的外婆得了肝病,大家害怕傳染,不敢去她店裡買東西。
我覺得好諷刺啊,她外公是醫生,周圍村子的人生病了都找她外公治,而她外婆卻染病被人嫌棄,同村的人躲得遠遠的。
大一那年暑假,我回老家得知發小的外婆因病去世了,她外婆只活了短暫的59年。
發小的外公比她外婆大一歲,60歲的老人喪偶後,依舊精神矍鑠,忙的時候看病,閒的時候下棋,頓頓喝點小酒,日子有滋有味,看不到皺紋在他臉上刻下的痕跡。
發小的外婆去世後,她外公的生活一下子亂了套,因為沒人給她外公做飯吃,沒人給她外公洗衣服,並且她小舅舅之前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洗衣做飯的活兒自然而然落在了我發小的媽媽身上。
因為兩個村子離得很近,她媽媽天天兩頭跑,給父親和兒子做飯,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她小舅舅談了女朋友才結束。
作為未來的兒媳,她小舅舅的女朋友把做飯的活兒搶了過去,但她也只限於做做飯,家裡的大小事還是得麻煩她外公。
她外公考慮長遠,將來兒子結了婚,小兩口會搬出去住,他還是孤零零一個人,沒人給他洗衣做飯。
並且他外公身體一直很好,雖然年齡60歲了,但整個人的精氣神依舊很有活力,在這種處境下,我發小的外婆去世一年後,她外公就相親見了一個老伴。
那個奶奶只有50多歲,人很年輕,逢人就笑,做事非常勤快,我們偶爾去發小的外公家買藥,掛水,都會撞見那個奶奶。
眼見兩個老人越走越近,就差結婚這一步,發小的媽媽和小舅舅都著急了,他們覺得自己的父親「翻臉」太快,自己的母親才去世一年多,就想重新找個人娶進門,令人寒心。
見子女都反對,發小的外公剛開始很識趣,說不會讓那個新奶奶進門,而是請她當保姆,每個月付工資給對方。
所以,在外人看來,我們一直都把那個新奶奶當成的是我發小的外公請的保姆,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是村裡嘴碎的人喜歡嚼舌根,本來嚼舌根這件事是很令人討厭的,但有時候嚼著嚼著卻暴露了事情的真相。
那個外人口中的保姆變得愛打扮,隔幾天換件新衣裳,皮鞋總是鋥亮鋥亮的,脖子上開始戴珍珠項鍊,手上自然少不了玉手鐲,整個人的打扮越來越像一個「富婆」。
我發小的媽媽和小舅舅早就心生不滿,提出要換個保姆,我發小的外公自然不同意,說兩個人搭夥過日子已經一年多,習慣了,不想換。
兒子女兒同父親大吵一架,本來還有所遮掩的「保姆和僱主」的關係索性不躲躲藏藏了,我發小的外公直接和對方處對象了,兩人同進同出,形同夫妻。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發小的小舅舅和父親翻臉了,分了家裡一筆錢去縣城買了一套房子,懶得和父親,後娘擠在一個屋簷下。
老人喪偶後,子女們同意老人處對象,可能是有些子女的最後底線,但是老人和新伴侶不這麼認為。
我發小的外公和他兒子鬧翻後,又和他女兒鬧翻了,在發小的外婆去世兩年多的時候,她外公執意要娶另一個女人進門。
當時附近村裡的人全都議論紛紛,因為我發小的外公62歲了,還要再婚,這與印刻在我們腦海裡的傳統觀念不合。
最終,發小的小舅舅和發小的媽媽「輸」了。
原來,早在兩個老人認識半年多的時候,發小的外公就把自己的錢給那個新奶奶保管了。
通過兩個奶奶的對比可以看出,發小的外婆省吃儉用,家裡條件不差但一直在為一分一毫辛苦奔波,除了發小的媽媽給她外婆買衣服,鞋子,發小的外婆沒給自己買過東西。
而這個新奶奶捨得花,捨得買,懂得享受生活。
或許這才是子女反對父親再娶的真實原因吧,自己的母親在世的時候,沒過過一天幸福安逸的日子,操勞了大半輩子攢下的金錢,房子,車子,被另一個女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拿」走了。
心疼自己的母親,雖然母親已經離世了,但還是不想讓另一個女人「搶」走母親的位置。
後來,我發小的外公還是和那個新奶奶在一起過日子了,只不過沒有辦婚禮,我發小的媽媽一直賭氣沒有回娘家。
發小的媽媽說:「我娘走的時候,我就沒有娘家了。」
但是,發小的小舅舅倒是和父親關係緩和了很多,因為發小的新外婆去給繼子照顧小孩去了,發小的小舅舅生二胎後,我發小的新外婆繼續幫繼子帶孩子。
就像親奶奶帶孫子孫女一樣。你有求,我有需,關係才走到了一起。
我又有點理解了子女的心思,他們除了不想讓人取代母親的位置,還因為那個女人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他們擔心父親被騙。
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同樣需要真誠地溝通,就像夫妻之間需要交流一樣。
如果老人能夠過得開心一點,喪偶後再找一個伴侶,其實子女也不會那麼堅決地反對,子女們維護的從來都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一直在為父母著想。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顧佳十幾歲的時候,她媽媽因病去世,她爸爸獨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多年,沒有再找一個伴侶。
因為她媽媽永遠地活在了她爸爸心裡,她爸爸最大的心願是,百年之後能夠和妻子葬在一起,這樣的愛情經歷讓顧佳一直很相信感情。
我同樣很佩服顧佳的爸爸對她已經去世的媽媽的緬懷,但電視劇畢竟不是生活中,生活中中年喪偶的男人,一般會再找一個伴侶共度餘生。
不是感情不夠真摯,而是餘生太長,想找個人一起走下去。
老人喪偶後想再找個伴,有的子女會堅決反對,我認為有3點原因:
一,對父親(母親)的感情很深,不想讓別的任何人取代父親(母親)的位置,即便父親(母親)已經離去,仍然不可以讓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進家門。
二,擔心父親(母親)被人欺騙,我們既要相信感情,我們也要提防騙子,生活中就有一些很「壞」老人打著相親的幌子,騙人錢財,甚至是房車等財產。
三,肥水不流外人田,父親(母親)不幸去世,母親(父親)重新找個伴兒的話,家裡的財產會分給新的伴侶,而那個伴侶對子女而言是沒有感情的陌生人。
基於以上的原因,有些子女不同意喪偶的老人再找伴侶度過餘生。
對此,我的建議是:
首先,和老人敞開心扉商量,如果老人沒有再找的想法,那么子女要照顧好老人的生活,不能近前伺候的,要找可靠的保姆照顧好老人。
其次,老人如果想再找個伴兒,子女應該尊重老人家的意思,同時要幫老人嚴格把關,合理安排好老人的財產,謹防老人上當受騙受傷。
最後,尊重老人自己的選擇,不管老人是否想再找個伴兒,子女都應該支持老人的決定,同時放下心裡的戒備和負擔,珍惜眼前的親情。
父母好好的,子女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