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流傳了一張國際孤獨等級表。
第一級:一個人去逛超市;
第二級:一個人去餐廳吃飯;
第三級:一個人去咖啡廳;
第四級:一個人看電影;
第五級:一個人吃火鍋;
第六級:一個人去KTV;
第七級:一個人去看海;
第八級:一個人去遊樂園;
第九級:一個人搬家;
第十級:一個人做手術;
都說「人類是天生喜歡群居的一種動物」我們互相聯繫互相需要互相擁抱,但奇怪的是,孤獨卻成了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情緒,成了生活的常態。
我一個朋友曾問我: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
我跟她說:我很難告訴你什麼時候感到孤獨,因為有時候孤獨於我而言就是如影隨形。比如上學的時候需要兩個人一組的體育課,而我恰巧成為了落單的那一個;蹲下來系個鞋帶,起身的時候發現朋友已經走遠了;一個人去麥當勞上個廁所回來發現自己的餐盤已經被收走了。
買了第二份半價的甜筒,發現沒人分享早就已經融化在手心了;上班路上發現自己沒帶耳機,不知道該如何假裝自己的不自在;一個人去旅行的時候,手機裡永遠只有風景的照片,因為沒人給你拍照又不好意思叫遊客幫忙拍張照片;
每次在朋友圈精心編輯的文案無人評論點讚;每次半夜驚醒才發現屋子裡安靜得可怕,甚至都能聽到自己的回音;拿出枕頭底下的手機裡有無數條簡訊沒看,打開才知道那是訂閱號和騰訊新聞的消息;
終於有一天,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如何用電飯煲做蛋糕,如何做可樂雞翅,可是做好了卻沒人和自己品嘗這份喜悅;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的面前是萬家燈火,但是你知道,這些燈裡面沒有一盞是為了而留的;
一個人生病去醫院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你甚至不敢喝水因為害怕要上衛生間沒人幫自己拿吊瓶,所以你只能忍到點滴吊完;每當同事在旁邊討論什麼的時候在哈哈大笑,你問她們:「說什麼,這麼好笑」。她們跟你說沒說什麼,那種尷尬我至今都記得,所以後來就不再問了。
長大以後,記著你生日的人越來越少了,然後每到生日的時候只能給自己慶祝;
痛經的時候也只能自己給自己倒一杯熱水;公司裡看到同事去拿外賣,才知道她們點了奶茶,但是沒叫你。
當一個人一直喊你暱稱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喊了你的大名,你就有了一種又要失去一個人的錯覺。
我跟朋友說了我的答案,她已經哭得不能自己了。她說:「成年人真的好脆弱,隨隨便便幾句話就能哭了。但是我一直覺得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可是我從來也不懂你,我不知道你心裡有那麼多的委屈。」
我安慰她:沒關係的,畢竟我們每個人真的也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我還是有你們幾個好朋友的,這就夠了。
孤獨是生活的底色,成年人還有無數個像這樣的孤獨時刻。而一個人帶來的孤獨感更加的強烈,因為你明明身處在熱鬧的人群當中,卻無人在意。
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朋友卻越來越少了。翻遍了聯繫人,也找不到一個人合適的傾訴對象;
那些需要分享給好友多能多一次抽獎機會你都沒有玩過;網上有一個好玩的梗你都沒有給別人分享,自己笑著笑著就想哭了;
當你喜歡的歌手出了新歌,期待了很久的影片上映了,你想把這些告訴她們這是很精彩,但你發現身邊的人好像都不是很在意這些。
於是你只能把喜歡都說給自己然後內心自我心潮澎湃,好消息無人分享壞消息又無人傾訴。
就像林語堂說的:「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可這些與你無關,就是孤獨。「
孤獨的確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往往在孤獨的時光裡,我們好像還可以獲得些什麼。
沒有微信消息的傍晚,你可以有時間去欣賞轉瞬即逝的黃昏;沒人分享的電影你可以獨自琢磨著其中的深意;沒人為你留燈的家,你反而多了一份拼搏的勇氣和決心;沒有社交的周末,你不用假裝合群,自己在家也能獲得快樂。
孤獨的確是生活的常態,不會有人永遠陪伴在你身邊,也不會有一個絕對理解你的人出現,而我們只有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獨時刻,才能學會成長。
雖然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當你置身於孤島上也能自得其樂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的空氣比人潮洶湧裡要新鮮清新得多。
所以,孤獨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小王子》裡面有一段話,小王子登上山頂,和回音對話:」當我的朋友吧,我好孤獨。「
」我好孤獨.....我好孤獨....我好孤獨....."回音給他的回覆。
孤獨是人生難以避免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總是在尋求關係,想要相互連接,渴望被人理解....這些是很重要,但是如果得不到也不要強求。因為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同等重要。
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很樂於將自己和孤獨表等級和自己對號入座,也喜歡調侃自己。也漸漸的感受到了孤獨的妙處,與其在人群當中隨波逐流,承擔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失望,那還不如自己一個孤獨的過著要舒服。
孤獨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難關,克服了也就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了,所以短暫的孤獨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都可以再等等,總有人願意陪你度過往後餘生。孤獨一會兒,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