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是中國人古老的傳統,也是一種溝通人際關係的重要方式。但近年來,本意是用來表達情感的人情消費卻日趨演變成為一種赤裸裸的斂財方式,而且愈演愈烈,讓不少人為"人情"所累。人們開始懷疑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到底是"情"還是"債"。
不少家庭為"人情"所累
"去年10月份一個月的時間,我參加了5個婚禮、1個孩子滿月、1個喬遷新居、1個開業慶典、還有1個葬禮。"提到人情消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巴彥浩特鎮一位劉姓居民大倒苦水。參加這些活動,劉先生一家人最少要搭上200元的禮金,多的300至500元,一個月光"隨禮"就花費2000多塊錢,夫妻倆工資的一多半都吃了請。
對此,他感到不堪重負,但又無可奈何。"不去不行啊,中國人都注重人情,不去就沒法再跟人打交道了,去了禮輕了還覺得拿不出手。"為了這份"情",他只好硬著頭皮去吃"高價飯",有時一天碰到兩三個,自己只好和老婆孩子分頭跑。
劉先生的遭遇折射出了現代社會許多人的苦衷。崇尚簡單生活的內蒙古大學教師錫林,原本打算結婚時不設宴,只與心愛的人外出旅行結婚。但這個想法一經說出,就被雙方家長嚴厲駁回。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擺宴席,父母們之前支出的人情消費就很難"賺回來"。
"我們都是獨生子,為了父母們的'利益',只好放棄浪漫的結婚之旅了。"烏蘭無奈地說。
在各類人情消費中,事業和人際關係都處於一生中的巔峰時期,中年人無疑是最大的消費群體。48歲的公務員崔成感慨地說,到了他這個歲數,同學和同事的孩子大都到了上大學和結婚成家的年齡,此外,老人的年齡也大多過了七十歲。因此,一年中僅同學同事的孩子升學、結婚和老人的葬禮就要搭進不少禮錢。
人情消費水漲船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隨禮"的事情越來越多,禮金也水漲船高、分量越來越重,人情消費隨之成為不少人一項沉重的生活負擔。國家統計局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情消費"看漲",捐贈贍養支出大增。
2009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支出1619.08元,同比增長15.4%,佔全部非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38.5%。分析原因,主要是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交際範圍越來越大,親朋好友禮尚往來增多,並且禮份子也隨著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提高而大漲。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捐贈支出達131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33%,佔轉移性消費支出的81.4%。
"記得早些年,參加婚禮都會買一份禮物,臉盆、暖壺、床單、被罩、雞蛋啥都有。但現在多數的人情世故,都改成了禮金的形式,而且禮金也是一路飆升,真是有些吃不消。"在內蒙古政府機關工作的張英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的人情消費之風在越刮越猛的同時,也衍生出各種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類型。早先的人情消費無非是婚喪嫁娶,孩子過滿月等等,而現在則早已超出了這個範疇,增加了百日宴、周歲宴、12周歲園鎖宴、壽辰宴、升遷宴、開業宴、出書宴、升學宴、參軍宴、喬遷新居宴、結婚周年慶典等等。
面對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人情",很多人有苦難言,一些收入低的群體對此已經不堪重負。"我現在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用攢下的一點錢來應付突如其來的各種人情消費。"剛剛參加工作的齊林每月工資1000元,這位24歲的年輕人表示,他每次拿出節衣縮食攢下的錢吃請之後,都會在日記本上認真記下對方的姓名、電話、地址和禮金數額。"這些可都是'存摺',到時候我結婚的時候都得要回來的,而且金額肯定比我現在給得多……"齊林拍著"貴重"的日記本說。
希望換種方式表達情意
名目繁多、禮金沉重的人情債讓許多人不堪重負、叫苦連天,因此不少人都希望"隨禮"陋習得到抵制,用健康的禮尚往來表達情感。
內蒙古赤峰市市民喬梅花說:"我覺得當兵、升學、搬家等等事情,不需要大擺宴席,告知天下。如果真想慶祝,就在家庭內部小範圍地歡聚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給每一個認識的人都發請帖。"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專家阿爾泰認為,過度人情消費其實是人們攀比心理、補償心理、斂財心理的集中體現。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在作怪,當然也不排除這其中有互相幫忙的善意。
阿爾泰說,在這個不斷追求個性化的年代,人們也應該從過去傳統的舊觀念中走出來,不要被動地盲目跟風。拿送禮來說,年輕人之間的禮物應該更看重對方喜歡什麼、能否給他人帶來驚喜、是否用心挑選等方面的因素,這才能體現出禮物原本應該具有的"人情味"。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烏蘭表示,剎住人情消費之風,一定要從自身做起。"自家的婚事要儉辦、避免鋪張浪費、禮金上不要盲目攀比,只有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才能改變這一社會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