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費成"存摺":"隨禮"是"情"還是"債"?

2021-01-11 中國江西網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是中國人古老的傳統,也是一種溝通人際關係的重要方式。但近年來,本意是用來表達情感的人情消費卻日趨演變成為一種赤裸裸的斂財方式,而且愈演愈烈,讓不少人為"人情"所累。人們開始懷疑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到底是"情"還是"債"。

  不少家庭為"人情"所累

  "去年10月份一個月的時間,我參加了5個婚禮、1個孩子滿月、1個喬遷新居、1個開業慶典、還有1個葬禮。"提到人情消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巴彥浩特鎮一位劉姓居民大倒苦水。參加這些活動,劉先生一家人最少要搭上200元的禮金,多的300至500元,一個月光"隨禮"就花費2000多塊錢,夫妻倆工資的一多半都吃了請。

  對此,他感到不堪重負,但又無可奈何。"不去不行啊,中國人都注重人情,不去就沒法再跟人打交道了,去了禮輕了還覺得拿不出手。"為了這份"情",他只好硬著頭皮去吃"高價飯",有時一天碰到兩三個,自己只好和老婆孩子分頭跑。

  劉先生的遭遇折射出了現代社會許多人的苦衷。崇尚簡單生活的內蒙古大學教師錫林,原本打算結婚時不設宴,只與心愛的人外出旅行結婚。但這個想法一經說出,就被雙方家長嚴厲駁回。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擺宴席,父母們之前支出的人情消費就很難"賺回來"。

  "我們都是獨生子,為了父母們的'利益',只好放棄浪漫的結婚之旅了。"烏蘭無奈地說。

  在各類人情消費中,事業和人際關係都處於一生中的巔峰時期,中年人無疑是最大的消費群體。48歲的公務員崔成感慨地說,到了他這個歲數,同學和同事的孩子大都到了上大學和結婚成家的年齡,此外,老人的年齡也大多過了七十歲。因此,一年中僅同學同事的孩子升學、結婚和老人的葬禮就要搭進不少禮錢。

  人情消費水漲船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隨禮"的事情越來越多,禮金也水漲船高、分量越來越重,人情消費隨之成為不少人一項沉重的生活負擔。國家統計局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情消費"看漲",捐贈贍養支出大增。

  2009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支出1619.08元,同比增長15.4%,佔全部非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38.5%。分析原因,主要是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交際範圍越來越大,親朋好友禮尚往來增多,並且禮份子也隨著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提高而大漲。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捐贈支出達131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33%,佔轉移性消費支出的81.4%。

  "記得早些年,參加婚禮都會買一份禮物,臉盆、暖壺、床單、被罩、雞蛋啥都有。但現在多數的人情世故,都改成了禮金的形式,而且禮金也是一路飆升,真是有些吃不消。"在內蒙古政府機關工作的張英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的人情消費之風在越刮越猛的同時,也衍生出各種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類型。早先的人情消費無非是婚喪嫁娶,孩子過滿月等等,而現在則早已超出了這個範疇,增加了百日宴、周歲宴、12周歲園鎖宴、壽辰宴、升遷宴、開業宴、出書宴、升學宴、參軍宴、喬遷新居宴、結婚周年慶典等等。

  面對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人情",很多人有苦難言,一些收入低的群體對此已經不堪重負。"我現在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用攢下的一點錢來應付突如其來的各種人情消費。"剛剛參加工作的齊林每月工資1000元,這位24歲的年輕人表示,他每次拿出節衣縮食攢下的錢吃請之後,都會在日記本上認真記下對方的姓名、電話、地址和禮金數額。"這些可都是'存摺',到時候我結婚的時候都得要回來的,而且金額肯定比我現在給得多……"齊林拍著"貴重"的日記本說。

  希望換種方式表達情意

  名目繁多、禮金沉重的人情債讓許多人不堪重負、叫苦連天,因此不少人都希望"隨禮"陋習得到抵制,用健康的禮尚往來表達情感。

  內蒙古赤峰市市民喬梅花說:"我覺得當兵、升學、搬家等等事情,不需要大擺宴席,告知天下。如果真想慶祝,就在家庭內部小範圍地歡聚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給每一個認識的人都發請帖。"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專家阿爾泰認為,過度人情消費其實是人們攀比心理、補償心理、斂財心理的集中體現。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在作怪,當然也不排除這其中有互相幫忙的善意。

  阿爾泰說,在這個不斷追求個性化的年代,人們也應該從過去傳統的舊觀念中走出來,不要被動地盲目跟風。拿送禮來說,年輕人之間的禮物應該更看重對方喜歡什麼、能否給他人帶來驚喜、是否用心挑選等方面的因素,這才能體現出禮物原本應該具有的"人情味"。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烏蘭表示,剎住人情消費之風,一定要從自身做起。"自家的婚事要儉辦、避免鋪張浪費、禮金上不要盲目攀比,只有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才能改變這一社會陋習。"

相關焦點

  • 江蘇宿遷倡議「人情減負」:嫁娶不要彩禮,不把人情變成債
    宿遷發布微信公眾號 圖有「項羽故裡」之稱的江蘇北部城市宿遷,日前正式出臺並發布《人情新風「宿9條」》,倡議市民「減少人情負擔」,輕禮重情,建設文明鄉風。「宿遷某些地方依然存在人情來往名目繁多,導致人情消費負擔過重的現象。城鄉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個別地方的人情消費支出也在上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群眾在奔小康途中的幸福感,更有礙部分群眾的脫貧之路。」
  • 嫁娶不要彩禮、隨禮往來一二百,江蘇宿遷倡議「人情減負」引熱議
    快過年了,又是人情往來的高峰期。1月10日,宿遷發布《人情新風''宿9條''》,其中,「嫁娶不要彩禮」、「隨禮往來一二百」等引發熱議。宿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陳夫生: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在人情消費方面,也還存在名目多,金額大,繁文縟節多,人情風成了人情債,給大家正常的工作生活,帶來一定負擔,群眾有期盼,我們就要有回應。發布會上對9條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Q: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A:這一條是對廣大市民辦事範圍的總體界定。
  • 年底了,農民的人情支出要多少?老農:「人情多就是債」,你咋看
    現如今,離春節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在家裡種地的農民也比較清閒,沒事也會聚在一起聊天,前不久,筆者和幾個村民在聊天的時候,也說到了花銷這個話題,有村民說現在過年就相當於「過錢」,外出打工回家不帶一兩萬,年都不好過,還有的村民在抱怨農村的人情花銷太大,年底了,總是有「吃不完的酒席、送不完的禮」,回家一趟,人情隨禮就不見好幾千,而這位村民說到人情花銷的時候,筆者也詢問了具體情況,後來才知道這位村民每年回家都要送好幾千塊的人情費
  • 「隨禮」是越來越多了,「人情」卻越來越淡了
    但與之相隨的,是打著互相溝通,聯絡感情幌子的送禮名目也越來越多,當然,隨禮的禮金也是越來越高。很多人不禁感慨道,自己掙的那點錢,快要隨不起禮了,真有點吃不消啊!小李憂心忡忡的說道,我也不知道啊,我結婚時他隨禮了三百,這兩年物價上漲了這麼多,我怎麼著也得回個五百吧?你準備隨多少?我有點尷尬的回答道,我也不知道隨多少,畢竟之前和他沒有人情往來,但人家給我發了邀請函,不去又不行,哎,好糾結。旁邊的李姐就插話道,小蔣,那你得和我們統一戰線啊,別一個三百一個五百的,那別人看起來會不舒服的,照我的意思,大家統一上五百得了,你們覺得呢?我和小李相視一笑,得,統一戰線。
  • 我國人情消費名目繁多:喬遷周歲等均要收禮
    我國人情消費名目繁多:喬遷周歲等均要收禮 字號:小大 2013-06-07 10:34作者:李發亮 來源:人民日報 我要評論()
  • 人情酒席,吃喝成風,隨禮多少?有人歡喜有人愁
    翻譯成: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己,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關於這個「禮」,不完全等同於「禮金」,隱隱約約這樣曲解了。我的解讀是《禮記》的禮,很可能不是流水席的「禮金」,而是具有更廣泛性,普遍性的社交關係,不是狹義上的「人情世故」吃喝酒席。不管合不合禮,存在即合理吧。(二)中國人人情吃喝成風,不知是優良傳統還是不好的現象?
  • 銳評丨人情往來切莫重利忘「情」
    2018-02-12 07:39 | 人民網面對即將來臨的年關,既讓人欣喜也讓人添堵,喜的是家人團聚,堵的是越來越多的隨禮。雖然社會在發展,收入在增加,但過多過濫甚至變味的人情往來,既與勤儉節約的社會要求格格不入,又給家庭、個人帶來不小的負擔。
  • 人情世故是雙刃劍 年輕人結婚隨禮成「尷尬儀式」?
    年輕人結婚隨禮成了「尷尬儀式」?宋瀟如果朋友和同學之間關係真的好,就算不隨禮也不會損害友誼。但是,當別人都在隨禮且隨的是一份大禮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因為從眾心理而多出錢呢?本來,我即將畢業,按理說應該學會獨立面對這些人情往來,但是當同學請我時,說實話,內心很掙扎。一方面,我幾乎沒有獨立經濟來源,只有在媒體發稿時掙的稿費,和一些早已工作的同學相比,收入還不夠我隨一份禮;另一方面,有些同學已經很久不聯繫,一聯繫,就指不定是結婚還是過生日請客隨禮的事,這種同學的邀請,就像是感情的雞肋。前不久,我和幾位高中同學在飯桌上討論了這事。
  • 李六合:為狗擺「滿月酒」是人情消費「公害」惡果
    筆者認為,狗崽「滿月酒」如此變著花樣、巧立名目「請客」斂財,是人情消費「公害」惡果。社會在發展,人情消費也在水漲船高,禮金數額越來越大。如今,人情禮俗畸形發展導致人情變味,從滿月酒、上高中、上大學、結婚、工作、娶妻、孩子滿月酒、買房、置業、搬遷、升職、天災人禍、老人60、66、80、88大壽,老人過世等到給狗擺「滿月酒」,讓人一天收到幾個請柬是常有的事,從而導致婚禮收「白條」現象的發生。這樣讓人情薄如紙的溫情面紗也被撕得粉碎,凸顯人情社會在現代轉型中的困境與無奈。人情越過禮儀的範疇,帶來的只能是社會資源浪費和人情的異化。
  • 馬伊琍:我和閨蜜沒有一分錢來往,好的人際關係,人情金錢分得清
    她說,她從小就知道,買東西消費要量力而行,有10塊就買8塊錢的東西,絕不會為了超額消費跟別人借錢,除非是應急所需。比如出門忘帶錢,住院需要交納住院費,沒帶夠錢需要跟別人周轉一下,回頭一定得還上。在金錢上,一定是救急不救窮,如果親戚朋友需要買房借錢,那一定得白紙黑字寫上借條,時間長的話算上利息,到時候借債者還了錢,債主也不會拿這件事說三道四,說什麼你的房子還是我借錢才買的,好像別人一輩子都欠他人情。只要算上了利息,這樣雙方就等於兩清了,不欠人情不欠債。她還說道自己跟閨蜜從來沒有一分錢來往。
  • 人到中年,別輕易隨禮了,只因這4點,聰明人都知道
    1、人情不對等第一個就是人情上的不對等。對於隨禮這件事情上來說,你去給別人隨禮,就要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這個人會不會回禮。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畢竟有的人是很喜歡辦宴席的,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都喜歡張羅著辦酒席,讓親戚朋友參加。
  • 減負一年,宿遷人的「人情帳單」縮水了
    一年血汗錢,一半人情帳……」這段順口溜曾是宿遷人情風盛行的真實寫照。  然而,過去一年,宿遷人用文明新風蓋起了一座「人情減負大樓」 。  2020年1月10日,宿遷發布了人情新風「宿9條」,全市上下按照「全要素動員、全社會參與、全領域推進」的思路進行全面推行。
  • 結婚隨禮的學問!以為佔了便宜,實際虧大發了
    結婚隨禮,人之常情。然而,「人情就是債」,這樣的禮金終究不是囊中之物,如果對方還沒有結婚,那麼這「債」遲早是要還的,而且還得視「行情」連本帶息地還給人家。這裡就要給新婚夫妻們提個醒,儘量不要將這筆「人情貸款」輕易花掉,而是要學會合理規劃。又到一年一度的結婚高峰,阿晨如期舉辦了自己籌劃已久的婚禮,等宴席結束,小兩口一算帳收了足足12萬元的紅包,起初阿晨和妻子卡卡還喜滋滋的,但是卡卡可是個「財迷小姐」,經她一算,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 大話「隨禮」
    雖然是段子,卻道出了很多人面對隨禮的無奈。交情有厚有薄,關係有好有壞,隨禮也有主動、被動之分。給交情厚關係好的人隨禮,是心甘情願的,禮金也比較多。如果那人瞞著你悄悄地把事辦了,你一直被蒙在鼓裡也就罷了(這種機率很小)。一旦掃聽到信兒,你肯定會有一番發自肺腑的責怪與埋怨。
  • 不管多鐵的關係,都不可透支人情
    答曰:人情使然,有了人情也便有了路子,人情多, 路子寬。說到人情,一個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能不能站得住,行得通, 吃得開,關鍵一點就是看他佔有了多少人情。「有了人情好辦事,沒有人情事不成」。人情的重要性無須解釋,從這句謠諺中足見一斑,但對待人情的分寸卻未必人人皆通。
  • 參加土豪家的婚禮,我們隨禮也隨的破產
    我們隨禮隨的我荷包也相當的乾癟。我公公兄弟姐妹一共6個人,除了小姑媽家三個孩子,其他每家有兩個孩子。所以在老公這代我們兄弟姐妹有13個,除去土豪表姐她們三兄妹。剩下了10個,一個堂姐跟除了她自己親哥家以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不來往。一個堂弟還沒有結婚。其他的兄弟姐妹,隨禮都是一樣的。這邊的習俗是自己的親舅舅的禮金是最多的,親姨媽,親姑媽都是一樣的,有些會比親舅舅少。
  • 今生的情,來世的債
    但我仍然願意相信,每一次相遇,每一種關係,都是因為某種緣分,我們今生裡遇到的那些感情,那些溫暖我們,關愛我們的人,無疑都是我們欠下的債,要在來世還清,也有可能是前世欠下我們債的人,今生還我們以情。我們感嘆緣分的奇妙,猜測前世今生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珍惜今生的緣分,珍惜每一段情,因為緣分是來之不易的,感情也絕對不是白白得到的。
  • 職場人情往來,同事隨份子把握4個原則,避免吃虧,還不得罪人
    其實隨份子本來是表達祝福或者是安慰的,現在卻慢慢變了味成了攀比,甚至影響雙方關係。職場人情往來,同事隨份子把握4個原則,避免吃虧,還不得罪人!1、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在真實的工作場所中,有些人只是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無論他們是否熟悉,只要有人發出邀請函,他們都會去參加婚禮。不管友誼有多深,他們都會迫於要面子給別人隨禮。如果你趕上假期並結婚,那麼你一個月的薪水將不足以用來隨禮。
  • 我和先生月入6千多,每個月給我家親戚隨禮將近4千,我真的怒了
    我在我的情感小築等著你喲~講述人:李婷(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結婚之後的兩個人就會面對各方面的壓力,不管是經濟上的壓力,還是家裡的壓力,李婷和她老公結婚之後就是這樣,她和她老公就面臨著經濟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 人情新風「宿9條」:孩子滿月 升學 祝壽 過生日只擺家宴
    近些年,受到一些鋪張浪費等思想的影響,部分地區婚喪嫁娶儀式越來越複雜、禮金持續攀升,讓不少市民苦不堪言,《人情新風「宿9條」》剛一發布,其中的第6條「孩子滿月、升學、祝壽、過生日只擺家宴。」就迅速引發市民關注和討論,不少市民紛紛吐槽自己身邊的陳規陋習。市民 周先生現在人情負擔很重,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