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情感調解的主題是一份保險引起的兄弟矛盾
十多年前,土地徵遷了,村裡專門照顧70歲以上的老人,推出了一種保險,交一萬九千多點,每月可以拿500多塊錢,當時大家條件都不是很好,兩個兒子都沒提出買保險的事情,但孫女為了給爺爺一個保障,外加當時爺爺也有積蓄,就讓爺爺出錢買份保險。
但是爺爺說大隊每月可以分到90塊錢,不願意花萬把塊買那份保險,孫女就跟爺爺說由她來給爺爺買保險,反正大隊給爺爺的錢,她會只多不少的給爺爺,但是那份保險今後產生的收益由孫女拿。
爺爺同意了,於是孫女就給爺爺拍了照,拿了爺爺身份證,花了一萬九千多買了那份保險,買了後當時第一個月是拿了559元,過了約莫兩年,可以再添保險金額,添了後以後拿到的錢就跟最低生活標準齊平了,以後退休人員加工資,這份保險也可以加,於是孫女就又添了兩萬三千多,之後第一個月能拿到一千五百多塊,到如今爺爺已經86歲了,孫女每月能拿2400元。
孫女花錢替爺爺買保險,十多年拿了16萬,叔嬸:卡交給你爺爺,近些年,在外務工的叔嬸回來了,聽聞侄女給爺爺買了保險,叔叔就去社保局查了下,沒想到十多年下來,侄女居然靠著這份保險拿了16萬,如今叔叔希望侄女把這筆錢拿出來,交給老父親,侄女能同意嗎?
情感調解
針對這份保險的問題,老父親的態度是只要兩個兒子商量好,他都沒意見。
老父親有五個孩子,老伴已經過世了,老伴的後事由小兒子承擔,今後老父親的後事也由大兒子一家承擔。
調解員問老父親:「你孫女(大兒子的女兒)替你買保險,每個月發下來的錢會給你嗎?」
老父親:「我大兒子每年會給我2000塊錢,有一年給了2600,有一年給了2500,不太夠」,在調解現場,老父親拿出一個塑膠袋,小兒媳在旁解釋,「我公公存了三萬不到,有兩萬九千五,以前土地徵遷有點錢,我婆婆看病後剩下8000塊,我公公以前賣菜、做小工、種樹也賺了點。」
老小說:「我三個姐姐也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三個姐姐也會給父親錢,我們每年也會給500塊、600塊。」
老小媳婦說他們的要求並不過分:「我侄女當初給我公公買保險花了差不多4萬2,我們的意思就是這4萬2我們拿出2萬1,以後侄女就把卡給我公公。」
調解員問侄女:「這筆保險產生的收益還在嗎?是專款專用在你爺爺身上嗎?」
侄女:「錢都在,但是我當年跟爺爺說過,這筆保險帶來的收益都歸我,我爺爺也是同意的,我叔叔和嬸嬸現在說拿出2萬1給我,早做什麼去了?」
侄女婿:「當時買保險的時候爺爺70多歲,我們買保險也承擔了風險,萬一沒拿回本爺爺就去世了,這筆錢叔叔會跟我們承擔嗎?」
調解員表示:「當初給老父親買保險,兩個兒子都無動於衷,是孫女拍板決定下來的,當然,給爺爺買保險,這是好事,但是以爺爺名義買的保險,就是屬於老人的,老人如果願意把這筆錢給孫女,那當然沒問題,爺爺有處分權。」
一直沒說話的老大開口道:「我跟我弟弟吵架,是因為我弟弟想出2萬1,以後什麼東西都跟他對半分,包括我爹以後過世,國家會補助大概一萬二的喪葬費,我弟弟說這個也平分。」
然而老小表示大哥誤會了他的意思,老小說:「我去社保局查了,他並沒有投資兩萬一做生意的意思,十多年來侄女從保險上拿了16萬,這個我不說謊的,可以查,這16萬我就不計較了,給侄女,但是從今天開始,這部分保險的錢要給父親。」
雙方討論一陣後,調解員最終幫助兩兄弟定下了方案,老小拿出兩萬一給老大家,今後兩兄弟每年給老父親5000塊錢,剩餘保險的收益兩兄弟對半分,老父親今後生病住院等費用由兩兄弟平攤,老父親百年之後補貼的一萬二喪葬費,由老大一家拿,而保險產生的收益帳目,在進出帳時兩兄弟要公開透明。
對此方案兩兄弟和老父親皆表示認可,侄女也無異議,15分鐘後,老小將兩萬一千元現金當場給到了大哥。
情感點評
孫女給爺爺買保險,讓爺爺省了許多錢,並且這麼多年下來也產生了不少收益,對爺爺的晚年來說,是個保障,我覺得這個值得讚揚,在這件事上,兩個兒子還沒有孫女果決。
在調解現場,侄女和侄女婿雖有不滿,但是那是因為他們承擔了買保險的風險,而如今有利了,他們覺得叔叔和嬸嬸是想坐享其成了,所以心中不平。
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大兒子和小兒子其實都是想贍養好老父親,小兒媳一開始提出他們家拿出2萬1給老大家,把卡交給老父親,其實也是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
我覺得兩兄弟的姿態還是放得很高的,侄女十多年拿了16萬,扣除買保險的錢也還有十餘萬,叔叔也說這筆錢不會跟侄女算,老大家最後也沒說這筆錢一定要因為當初老父親承諾過給孫女而扣著,還是有商有量的,我覺得挺有人情味的,不管怎麼說,把老父親的晚年照顧好才是子女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