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從世界範圍看,已經或者說早已經形成了一種趨勢,針對90後,00後而言,似乎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一種形式。
無論是日本的「平成宅男」,亦或者千禧年後的「美國青年」,很多20多歲的,甚至30來歲的人都奉行「晚婚」,甚至「不婚」的觀念,我們也自然不例外。
在美國,單身人口佔45%,日本為32.4%,韓國為23.9% ,並且,未來中國單身人口可能高達4億,這也說明未來我國的單身人口還可能暴漲!
其實數據代表的只是一方面,但為何單身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這背後的根源,又究竟是什麼?
愛情幾乎是每個人避不開的,但現在的90後們都似乎不再願意像父母那樣,到了年紀就結婚了。
也不知道為什麼,90後們,總是會感嘆:感覺對一切,都不是很在意,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有或者沒有,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正是這種心理,很多人談一小會,就放棄了,就像跑步跑到一半,就開始休息了,更像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因素,直接剝奪了單身人士的情感。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在2.6億的單身人口中,大約有80%的女性和63%的男性。
嚴格來講,其實沒有人不渴望愛情,也沒有人不喜歡談情說愛。
一個人的生活總是孤獨的,寂寞的,人都需要依靠。
特別是90後,甚至80後們,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可以窺探到太多人的生活,也看到太多所謂的「功成名就」了。
和這些同齡人相比下,我們覺得自卑,可能會感到不安和焦慮,迷茫,看似堅硬的外殼下,早已脆弱不已,支離破碎,「信息」放大了我們內心的不安。
愛情,開始變得奢侈。大家都失去了耐心,不想去試探別人的想法,粗暴式地認識,又粗暴式的分開,同時害怕被拒絕,害怕自己的自尊心受損。
長此以往,你對自己的不自信,就導致不再去嘗試,最後,很多人就直接不費勁去談了,沒有開始,自然什麼都不會發生。
在城市中,3點一線的枯燥日子,工作的壓力,也會讓對愛情望而卻步。
因為大家沒有時間,沒有興趣,去嘗試了。將就的代價,有時候不是很幸福的,大家都寧願單著,所以也找不到合適的。
英國大學的教授「彼得.巴克斯」發表過一篇文章《為什麼我沒有女朋友》。
他用數學的方法算出,人一輩子遇到真愛的概率只有0.00006% ,也就是在我國2.6億單身人口之中,只有寥寥無幾的人才會遇到真愛。
加之,前幾年閃婚,裸婚的盛行,造成了太多人對愛情的不自信,閃婚又離婚,也是非常常見的。
人心是肉張的,受傷之後的傷口,不會那麼容易癒合。
大家都明白了,不合適的人,就不要在一起,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不知何時,愛情越來越物質,很多時候,房車成了必備的條件,太多人倒在這一關上了。
同時,很多人被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所迷惑,衡量愛情的標準,變成看一個人財富的多寡,沒有幾十萬,對不起,不合適。
就連爆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情況出現,「許總配得上顧佳嘛」,「王漫妮和張志真的不般配」。
大概率都是討論,財富,權利,地位。愛情的純粹已經沒有了,浪漫也沒了。關注點全在純粹的「物質欲望」上,那愛情究竟算什麼呢?基礎差一些,條件差點的,就一定不配擁有愛情嗎?
而且在愛情中,有太多的人,不顧對方的感受,只顧自己的想法,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愛情,變成了交易。
所以,大部分單身人士,都不想自己被交易,都覺得越來越沒意思。
過度算計的愛情,都大同小異,絲毫沒有樂趣可言,因此,很多人退出了這場遊戲。
對於天地而已,萬物平等,萬物有靈,不存在高低,一切的變化都是人心,你主觀的看法,才導致了人的差異。
如莎士比亞曾說:「真實愛情的坦途並不平坦」。
可能愛情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