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精神匱乏之人的道德評判與譴責

2021-01-12 盡名

人言本來是不用畏懼的,但如果出自一個或者一群精神匱乏之人的口中就相當恐怖了。並不是只有實實在在的物理的打擊會對人造成傷害,那些從背後或屏幕前湧來的詞彙對人的傷害更是有過之而不及。當一群內心極度扭曲、精神極度匱乏的人向任何一個正常之人發起不正義、不道德的口誅筆伐時,正常人的生活就會被打破、心靈就會受到巨大的損傷。

令如今精神匱乏之人實在太多了,他們活躍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稍有令他們不滿意之處就大加譴責,網絡上四處橫行的」噴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對於精神匱乏之人,他們心中存在著另一樣的標準。他們常常以他們的標準去評判他們見過的或沒有見過的每一個人,假如被評判之人和他們一樣,他們滿心歡喜與之為伍;若不一樣,他們就會強烈的譴責乃至於謾罵。

如果一個正常的人試圖說服一個精神匱乏之人,那這個正常之人的勸告多半會以失敗告終。一個人的三觀一旦養成,想要改變就無疑難如登天,而想要將一個精神匱乏之人改變成一個精神豐富之人,難度就和試圖改變別人的三觀沒什麼區別。精神豐富的人不會如那些精神匱乏之人,即使有和精神豐富之人不同的觀點意見,他們也會認真傾聽虛心接受。

德國哲學家尼採在《善與惡的彼岸》中寫道:道德評判和道德譴責是精神匱乏之人針對精神豐富之人最喜歡採用的報復,也是對自己天資平庸的一種補償,最後也是豐富精神、變得優雅的機會。精神匱乏之人因為自己天資平庸、碌碌無為,對於那些取得成就之人,他們往往帶有嫉妒仇視心理。

一旦在他們眼中的成功人出現哪怕是一小點瑕疵時,精神匱乏之人就認為抓住了機會,於是他們群起而攻之,以他們的標準來評判和譴責那個人。而且在精神匱乏之人的眼裡,這樣的行為是他們優雅的象徵,他們不會放棄精神變得豐富的機會。令人可悲的是,精神豐富之人常常無法做出反駁,因為內心充實、良好的修養不會讓他們做出違背自己觀點的活動。

精神豐富之人就這樣默默承受著那來自精神匱乏之人的攻擊,這個世界最讓人討厭的就是將自己的觀點強行加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尤其是一個不知道自己三觀不正之人還到處宣揚自己為人處事的道理,希望別人能如他本人那樣踐行著他那套法則。不過,他註定不會成功。這個世界存在精神匱乏之人,但精神豐富之人更多。當精神匱乏之人對任何一個人進行無端譴責時,人們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尼採死於1900丨人生沒有意義,這便是真理
    可像尼採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蕩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採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1844年10月15日,尼採生於德國東部呂採恩鎮附近的勒肯村。未滿5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道德譴責出軌,治標不治本
    人人都知道出軌會受到譴責,但譴責對於出軌來說,治標不治本。譴責對於出軌者來說,懲罰實在太輕,猶如過耳東風,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古代對於出軌者的懲罰要嚴厲得多,法律上有通姦罪,刑法上有騎木馬,浸豬籠等種種刑具。因此,在古代人對出軌避而遠之,噤若寒蟬。不知何時,對於出軌通姦的所有懲罰都消失了,只剩下了譴責。以致於通姦現象死灰復燃,禍害家庭。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在世人中間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20、生命僵死之處 必然有法則堆積。21、人與人之間是應當保持一定距離的,這是每個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間。一個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間。
  • 尼採語錄解讀 三
    女人比男人現實得多;男人更像小孩是男人喜歡沉溺於幻想、好奇心、奇思幻想,是精神層次的。所以女人很現實,女人的超我只表現在對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說她更了解孩子;男人的超我是面向社會和世界的。現實的人能夠控制世界,理想的人才能創造世界。尼採說:「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須是最輕佻的,這幾乎是我哲學的公式。」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要挑戰社會既成的、道貌岸然的道德、信仰和文化,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輕佻。
  • 情感裡,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讓人難以忍受
    生活中,精神上的空虛比物質匱乏,更讓人難以忍受,特別是夫妻間情感裡,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夠在精神上與自己保持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生活才有目標,才有奔頭,精神上才可能正能量滿滿。然而,在日常夫妻生活裡,大家更多在乎的是物質上的滿足,不是說,物質滿足不重要,而是勿忘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讓人難以忍受,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人,特別是正常家庭裡的夫妻倆,精神上的滿足尤為重要,一旦精神出現空虛,那麼一個家庭就會隨時出現危機,就像一對經常吵架的夫妻比一對經常夫唱婦隨的夫妻離婚概率要大的多。
  • 怎麼看待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匱乏」?
    說當代青年精神匱乏無非是看到他們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樣子,感覺他們不思進取,貪圖享樂。那便讓他們忙起來,忙起來,一切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因為,忙碌,給人的印象永遠處在打雞血似的精神飽滿狀態。那社會給年輕人精神匱乏最好的彌補當然就是讓崗位更年輕化,將擔子使勁往下壓,老人學會放手、學會後退、學會相信,相信年輕的世界會是一個朝氣蓬勃的世界。
  • 深度解析:怎麼評判道德的對錯?道德就應該理性嗎?
    再比如要不要拿出自己積蓄的一部分去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娛樂記者能不能窺探明星的隱私?面對恐怖分子,我們可不可以用酷刑威脅他的孩子,以求他自首來換取國家的和平?其實這都是關乎道德的問題,我們總愛說道德,可是真的想過道德是什麼嗎?道德應該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道德有沒有正確錯誤之分呢?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電車難題:該救一個人還是救五個人?
  • 談意志和道德
    我的回答是「道德指引下的意志」。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才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人類,我的回答是「如果具有一大批在道德指引下富有意志的人,這個國家、這個人類就是偉大的」。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我的回答是:「培養出一大批具有道德指引之意志的人」。 從心理學說,意志是一個人為達到某個目標而建立的難以改變的決心與情節。意志是精神能量的來源。
  • 2020年總結:物質匱乏,精神充足
    這一年,有的人面臨生死離別;這一年,有的人被天災人禍壓垮;這一年,有的人飽嘗生活的艱辛。2020年,所有的心酸、崩潰、流淚,我似乎都能感同身受,這一年,真的是太難太難了。如題,我的2020年的關鍵詞是:物質匱乏、精神充足。
  • 陳浩武:中國公益事業的根本問題,是國民公共精神的匱乏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 見習記者 陳柯宇 北京報導「我一直認為,中國公益事業的根本問題,其實是一種公共精神匱乏。」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長江證券公司創始人陳浩武說道。今年12月23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中國公益年會中,陳浩武發表了「公益精神與社會責任」的主題演講。
  • 哲學家尼採的名言
    ——尼採2、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尼採3、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尼採4、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 人性二元論—道德和人類的情感
    形成一種輿論,形成一種制約,但違背這種制約卻不會被強制懲罰,只能是輿論的譴責,道德的約束,道德和法律類似,也可以是一種群居動物形成的社會的一種共處法則。若一個人違背自然規律,逆天而行,那麼這個人是不是也會遭受道德上的譴責呢?答案是肯定的,大肆砍伐森林,工業汙染肆意排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破壞自然環境,逆天行事,最終形成泥石流、沙塵暴、汙濁的空氣,發臭的河水;這些所作所為將為我們所有的存活於世的人帶來惡劣的生活環境,會被被子孫後代所譴責。
  •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反映歷史的作品,貪圖享樂背後是精神匱乏
    1、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也是一個道德敗壞、價值觀扭曲和精神匱乏的時代。沒有約束的女性呈現道德敗壞的一面華爾街的股市屢創新高,一次次地創造金融奇蹟,在華爾街的誘惑下,尼克帶著致富的夢想來到了紐約,成為了一名操盤手。尼克住在距離紐約20公裡的西島廉價租房。每當尼克想靜心看書時,卻總被外面沙灘年輕女子的嬉笑聲打擾。
  • 人生一世已經夠苦,尼採十大經典語錄,句句鏗鏘有力
    ——楊絳尼採十大經典語錄之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多數人是不能左右自己人生的,大多數的人都在被繁雜的生活所安排,能夠不辜負自己人生的人已經是不簡單且不平凡的人。尼採十大經典語錄之二: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 人需要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每天讀點尼採
    理性主義把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都歸結到理性。這在,現在的非理性主義看來,是全面性的謬誤。尼採當然提出了他的批判。尼採認為,並沒有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本質,整個世界的意義是需要人去賦予的;科學也不能為人生提供真實的意義;一切的理性事物的起源都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的。
  • 物質匱乏≠精神匱乏,感謝父母給我一生的財富。
    媽媽說一定要了解清楚男孩子的脾氣性格,為人處世之道,家裡有沒有錢是其次,關鍵是要對你好,有能力撐起一個家。那段時間也有幾個給我介紹對象的,媽媽總顯得很焦慮,說女兒找婆家不比男孩找媳婦,男孩家是娶進門一個人,而女孩子是要和一家人相處,更要摸清楚一家人的品行。
  • 物質極度匱乏的人,精神也不可能豐富,戀愛、結婚請遠離窮屌絲
    反過來,由於財富和物質的匱乏又限制了他們精神層面的感受,物質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的話,那麼大概率的他是沒有餘暇去顧及別的什麼的。他沒有閒暇領略春花秋月、追求詩和遠方、聽鳥鳴啁啾,體驗各種真情,所以一個物質極度匱乏的人,精神也不可能豐富。
  • 尼採最精闢的一段經典語錄,僅3句話,卻道破了社交之訣竅!
    尼採最精闢的一段經典語錄,僅3句話,卻道破社交之訣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直都是人類千百年來探討學習的話題,學會了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人生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跟各種人交往,想必他也能適應各種環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 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道德感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但是,你反過來想,如果追求自私自利是人的天然本性,那麼其實一個人的道德感,似乎不應該存在,因為畢竟,道德大多數時候是需要自我犧牲的,比如樂善好施,捨己為人,甚至犧牲自己去救助別人等等。正我們有共情能力,讓我們時刻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和細微的道德差別,這種感受可以表現出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強者的不滿,而這些感受並不是出於自私自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讚美,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的道德品質的原因。
  • 尼採:以駱駝、獅子和嬰兒,譬喻人生三種境界,你屬於哪種?
    尼採是德國的哲學家、思想家,如今竟成為了網紅哲學家,他的話總是很刺耳,很可怕,但卻直入人心。尼採在其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到三種生物,分別是:駱駝、獅子和和嬰兒,將人的精神境界分為三種,你屬於哪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