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這種動物為了在生態圈裡生存下去,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滿足生存所需的條件,因此為了生存,人類不的不選擇建立團體共生,這個人類抱團取暖的組織就是社會,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就是社會關係,既然要共生,那必然要有社會,而有社會那必須要有構建社會的規則。
即便是其他群居性動物在組建自己的群體時,也會形成這個群體的一種規則,這個規則是在群體構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當然相對與人類其他動物群體之間的這種規則會相對簡單,也沒有明文的規定,群體的規則的維護主要靠首領和大家的默認,如果違背規則,個體的動物可能會被逐出這個群體。
人類從原始部落為社會單位的原始社會逐漸發展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了,社會文明也發展了人與人的交流範圍擴大了,社會的範圍便由一個部落群體變成了一個大的部落或者是國家,這時候社會規則也發生了變化,社會的分工在不斷細化,這時候除了有一些默認的社會規則,國家裡面還會建立強制性的規則,那就是被稱作律法的東西,律法是由統治階級制定的,且有統治階級強制推行,如果有人違反,那就必將會被律法的強制力量所處罰。
然而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奴隸社會或者封建社會,社會的生產力方式發生了改變,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社會文明也在進一步向著更高階發展,同時統治階級在剝削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被明文規定的律法正在走向一種人人平等的人權時代,當然沒有被明文規定的那一部分也是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感受情理之中的規則。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規則,在人性的欲望的驅使下,每個人都只顧滿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這時候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就純粹只有競爭,而沒有協作,這樣的社會註定不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合力,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就會完全被破壞,這時候也就不會再有社會,因此社會中必須要有規則,而且要有強制的力量去讓大家遵守這個規則。
社會的規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被叫做道德,依靠人們的輿論去約束和實施,另一種叫做法律,是在這個社會中以國家或者地區為單位建立和實施的,可能人類的法律體系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變化非常大,每個朝代、每個國家都會建立自己的法律體系,然而道德卻沒有太多的改變,因為道德是依靠文化這個形態來延續的,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沒有大的改變,那延續下來的道德規範也是沒有什麼改變的。
我們從社會的共生需求中了解到社會道德是一個社會構建中的框架結構,是支撐社會體系運轉的支柱,如果沒有道德體系,人類社會這座大廈將會轟然倒塌。
當然道德在現在的表述中被認為是人們必須遵守的共同的價值觀,然而道德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內涵和外延也許要更為廣泛和深入一些,因此我們可以從我們的生活和文化當中去了解一下這種被稱為社會規則的道德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道德。
中華文化是相當的博大精深,這與我們的語言文字的性質有一定關係,漢語言文字的性質是什麼呢?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這就出現了同一個字體,卻存在著很多的意思,相同的漢字在不同的詞彙或者語境中表達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這是漢字的一個優點,卻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因為漢字的多重意思,某一段文字所要表達出來的意思,我們往往要解讀很半天可能才能弄清楚裡面的含義,就像文言文精煉,卻又很難理解,不專業研究一般都讀不懂,因為文字的意義眾多,語句說出來意思就更多,這也讓我們的文化缺乏一種精神,那就是精準的闡述。
道德在以前是兩個詞語合成的,道和德本來不是同一回事,可是合在一起被使用多了,於是便有了新的意思。
道德是一個使用非常頻繁的詞彙,我們總掛在嘴上的道德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或許我們也不知道一言半語如何去解釋這個詞語,就像道一樣,我們可以去感受,卻無法準確去描述,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抽象,更因為它的原始,所以我們難以用一言半語去說個清楚。
要說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夠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樂善好施,勤勞勇敢,做事有原則,能夠很好地遵守所處社會的規範,那大家就可以說他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當然這裡的道德是被引申為社會規範,的確很大程度上我們所說的道德都是一些約定成俗的沒有明文規定的社會中人們共同遵守的契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牙還牙。
所以道德的作用就是在社會中就形成一個基本的平衡,形成一種輿論,形成一種制約,但違背這種制約卻不會被強制懲罰,只能是輿論的譴責,道德的約束,道德和法律類似,也可以是一種群居動物形成的社會的一種共處法則。
若一個人違背自然規律,逆天而行,那麼這個人是不是也會遭受道德上的譴責呢?答案是肯定的,大肆砍伐森林,工業汙染肆意排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破壞自然環境,逆天行事,最終形成泥石流、沙塵暴、汙濁的空氣,發臭的河水;這些所作所為將為我們所有的存活於世的人帶來惡劣的生活環境,會被被子孫後代所譴責。所以違背道德有可能是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不遵守社會規則,獨自撕毀社會的契約,做這樣的事就是違背道德的,不順應潮流的。
了解了以上兩個特點後回過頭來再看道德,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的規律和自然的法則;德就是社會規則,社會規範;因此道德就是人這種動物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的法則。能夠順應自然規則就有道,能夠遵守社會規則那便是德。
老子《道德經》裡面所說的道非常道,就是因為萬物運行的規律是無法一下子就能說出來的,而且當時人類科學技術上的認識很淺薄,所以他把自然萬物遵從的規律總結成一個極簡的詞,那就是道;所以我們不難獲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講述先秦時期人類對自然萬物及人類本身進行認識的著作,用客觀唯物的思想以及極簡的文字來表述當時的人們所能夠認識的自然規律和人類本身。
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得道高人就是能夠洞悉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人,具有大智慧的人,德高望重的人則是能夠在人的雙重屬性中保持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平衡的人,能夠克制自己的原始欲望,彰顯出人類在社會大家庭中崇尚的真善美。真善美愛一起並發,給大家帶來了苦惱,那也無所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得想法,那就是道德的基礎。
所以你有沒有道德就看你是否逆天行事,你是否遵守社會規則,而道德就是人性對立與統一,人性本沒有好壞,在道德的評判中進行了劃分,所以到的就是評判人性好壞、優劣的一個標準,所以從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中提取一個標準,那也是我們追求的標準。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道德標準,其實和現在的道德標準差不多。要麼就來一段論語。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夫子所提倡的的仁義禮智信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克己」。道篇中說了,老子研究的對象是自然萬物,而孔子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兩者不是矛盾的,而是對立的統一;因為人不僅要有道,而且也要有德,這裡的德就包含了一切社會方面的規則。
所謂克己者才能立德,就是說在這個社會上我們要立德必須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屬性的一面,自然屬性是被體內的基因和各種激素所決定,也不必贅述。所以人類最美的一種品質就是出自對自我的認知並去克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的就是不能沒有原則去賺錢。並不是說君子不愛財,而是說愛財要合理合法,不能賺昧心財;可是社會中賺昧心財的人卻不在少數,究其原因是因為儒家學說雖然全部灌輸於我們的整個思想體系中。
儒家思想雖然被歷代統治階級獨尊,但是卻和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套完整的洗腦神器,去鉗制所有接觸的人,儒家思想卻缺少宗教這種強化能力,人們把儒家思想當做一種處事的原則,而不是像信仰宗教一樣去令人神伏。
惰性是生物與生俱來的,為了保證體能或者儲存足夠的脂肪,更好地生存,人們都是不願意去動的,願意蟄伏的,蟄伏著多舒服呢,哪怕是動手動腳或者動腦筋自然狀態下都是不願多一點的,因此為了我們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財富,就必須要勤快點,克制自己的這種懶惰的狀態,所以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快的民族,這個和儒家的思想的薰陶不無關係。
孔融讓梨就是一種克制,人性中的佔有欲是天生的,沒有誰不想要大的,但是孔融七歲就能作出讓梨的舉動,足見其智商是不一般的高,或許他想的是作出讓梨的舉動,不僅會得到大人們的讚賞,最終也會得到比較大的梨,當然後面一種說法沒有什麼依據;克制自己的這種欲望去表現體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社會中被立為德的一種標榜。如果我們從小被這樣灌輸,那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就會去問,我們這樣做是不是不太好,是不是不太對,但是當欲望大於這種自我的拷問的時候,我們就會違背道德,或者鋌而走險甚至冒犯法律。
道德是社會的框架結構,用來支撐社會這座大廈,構建社會人們是為了共同抵禦風雨,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然而社會的形成還需要一種潤滑劑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可以讓大家不僅僅為了共同利益融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另外一種潤滑的東西,讓這個社會中的人更好的聯繫起來。
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回饋父母,就要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去孝敬父母,我們必須要克制我們的佔有欲,對自己擁有的財富進行分配。同樣自高自大、懶惰、貪吃、好色、酗酒、生活沒有規律等具有這樣的品性的人不能說他是壞人,但絕對不是什麼德高望重之人,在這個社會中如果不去努力,不去上進,不去勤奮,不去遵守規則,那我們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或許可以使渾渾噩噩地活著,但識貨質量在哪裡?生活品質又在哪裡?精神面貌更不用說,只能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所以要入世,就不能隨意去放縱自己,要戒驕戒躁,要克己復禮,要立德。
也許很多人在概念中就沒有立德這樣的概念,所以他在世上只能說是社會中的一分子,絕對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要入世必須要對自己狠一點。學會克制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嚴於律己就是一種美德。
其實在這裡都已經把道德的規範拿出來,然後加以印證,這就是用理論來檢驗實踐,人類社會的潤滑劑是什麼呢?可能你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的,但是在社會中就有這樣一套法則,這條法則就是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
情感是社會的紐帶,那是毋庸置疑的,看看我們一個人,自己能否生存下去那才是真道理,我們抱團取暖,那也是為了生存,可是在這種生存中,大家都是相互協作的,沒有社會的相互協作,一切社會的規則那都是徒勞無用的。
現在我們只是涉略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性,社會必須有感情,在道德的框架之下,我們繼續發展,那就等明天再說,明天說的是人類的情感,那好吧,明天見!
然而怎麼說呢?定期的那個細節都要要助興,要說情感的話,可能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