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傷害看似來自外界,比如他人對我們的負面態度、評價、傷害性的行為。換句話說這些傷害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帶給自己的,因為無論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還是從生活的現實考慮,都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昨天小麗找到我哭著說:我對男朋友百般體貼、溫柔,幾乎是百依百順。但他最終還是把我甩了。我邊安慰她,邊說:想哭你就大聲哭出來吧!桌上有紙巾。等你稍微平靜下來我們再繼續。看著她委屈的樣子,我選擇靜靜的等。
大概過了20分鐘小麗示說,我特別喜歡我男朋友,他個子高高的也帥氣,誰見了都說你男朋友好帥。我一直覺得我在身高方面稍微差了一點,所以我會盡我所能對他好,他生氣我表示理解,他無名的發火我也接受,有時候生完氣發完火,我還是像以前一樣對他,甚至更加溫柔和體貼。就算是他給我冷戰,我也會每天發去問候信息問寒問暖。就連今天的分手我也是做了好吃的點心去給他送去,結果在他家樓下碰見他拉著一個女孩的手在溜達。看見我一點愧疚感都沒有反而很理直氣壯說:不想看見我,分手。
小麗不解的是,不是男生都喜歡溫柔、善良、體貼的女孩嗎?我做到了呀!為什麼他還會這樣對我呢?此時的小麗只看到了自己卑微的付出,沒有想過,也沒有理性分析和看到男朋友的一些問題,男朋友生氣,她會變得體貼溫順,發火會換來更溫柔,冷戰還能每天送上貼心的問候和精緻的點心。時間久了男朋友就會覺得這是應該的,但是這些行為的後面是可以得到好處的。
其實生活中有些事,我們以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與別人無關,只是我們自己處事的態度。但實際上當我們與別人交往時,我們自身投射出來的一些人際態度就像一面鏡子,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別人如何看待和對待我們。
當你了解了某些傷害與我們自身有著必然的關係後,我們就應該明白正確的對待自己,善待自己是多麼的重要。作為自己要有合適的邊界,人生是很長的一段路,不能靠卑微和迴避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學會對我們有傷害的人和事說不。堅強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公平的對待自己和別他人,用實際行動帶動他人,我與你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公平對待。
羅秋蘭老師說過一句話:「別人都好意思為難你了,你有什麼不好意思拒絕的呢」?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很重要,人際邊界清晰的人能夠區分哪些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他們有力量擔當也有力量拒絕別人。
如果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總是選擇妥協和退讓。那麼就會在別人心理建立一個心理連結,從而不斷的重複這個模式——用傷害換取好處。可悲的是這種模式的開啟者是我們自己。今天你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學會善待自己,有效防止「教會」別人來傷害我們,避免一些外界對我們的傷害。(@曉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