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愛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經常最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父母經常會催婚,他會不斷的是希望我們早點結婚,我們會跟父母有很多的衝突,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愛我們,不是父母對我們不好,是因為我們兩代人的愛情觀念不一樣,父母他們的愛情觀,會有時間、地點、人物、角色評價等,比如說時間,就是會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我們父母希望我們讀大學之前絕對不能談戀愛,讀大學的時候談戀愛不能影響你的學習,但是你一畢業希望你馬上能找個人結婚,馬上就能夠進入到正常的戀愛的環境裡面,她們完全不考慮這中間其實你是需要學習的。
從地點來講,我們的父母都希望是跟文化更相近的,在人物方面,我們父母都希望說你找一個老實的,但是又是能獨擋一面的,因為父母會覺得你將來的生活還是要男主外女主內的,他既要能獨當一面,但同時他要非常可靠的在你身邊陪伴一輩子,在評價方面你會發現我們父母評價我們嫁得好不好,是跟隔壁老李家去比較的,如果老李家的女兒嫁的比你更好,我們父母就很受傷,如果我們嫁的比隔壁老李家還要好,父母就會覺得很棒,這一系列的概念都跟父母所處的時代,他們的愛情觀有關,比如說他們考慮你的年齡的問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受到理想的生育年齡的限制,然後在他們的概念裡面,如果一個女性不結婚,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對父母來講你是必須要結婚的,而從地域角度講,這是跟過去不流動的社會的體系有關的。
為什麼要跟隔壁老李家比較?是因為我們過去是個熟人社會,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通過外部人的評價來確定自己是不是好的,這是我們過去所有人社會的一個特徵,但是我們今天的女性我們改變了我們的愛情觀,我們從家庭領域走出來了,我們變成了獨立的女性,我們能自己生活得很好,我們生活在大城市很多的時候是個陌生人社會,所以我們對於愛情本身理解也都變了,首先你會發現我們的目標已經不再是找一個人讓我生活得更好,而是說我如果結婚能讓我過得更好,所以我才會去結婚,他不再是一種宿命,而是一種選擇。
第二個時間角度講,我們會覺得愛情該發生的時候就發生,而並不一定是說非要在某個時間段,而地點現實是信息化時代地球就是個村,你說地域能影響多少呢?在人物方面你會發現我們在乎對方的長相,至少他長在我的審美點上,要是長得實在我不喜歡我肯定不能接受,而這一點對你父母來講完全不是個問題,那在角色上面我們更強調平等,而不再是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我們強調要各自成長,在評價體系上我們也變了,你會發現我們生活在城市裡面,陌生人的社會我覺得好才是好的,這就是城市裡陌生人社會所強調的。
比較一下我們兩代人的愛情觀,你會發現父母的愛情觀所有的出發點,它其實是從家庭的利益至上來出發的,所有的考慮是從家庭怎麼能走得好,父母的各自的生活變成一個整體,考慮怎麼走得好,怎麼走。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觀,它所有出發點變成我怎麼好,是從我個人的利益角度出發的,即使我結婚也是希望婚姻能對我有好處,而不是我怎麼讓婚姻變得更有好處,這是新舊兩代人愛情觀巨大的差異。
有人說從前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現在的信息很快,轉身就成了別人的愛人。快消的時代,愛情也成了快消品,如今的愛情需要經營,需要小心翼翼才能到達白頭的彼岸,父母那輩不求所以不知不覺的就走到了白頭,而我們這一輩求的太多,反而容易散場,這兩種愛情觀你覺得那種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