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起來,其中一個群未讀信息上千條,爬了很久的樓梯。
群總共十個成員,都是小學同學,都在一個城市,就創建了個群,聊聊天,聚聚餐,互相幫助下。
裡面就我一個全職寶媽,其它都是上班族,並不是我條件優越,是因為我身後沒有援手。
吐槽的點基本都是,羨慕全職媽媽不用上班,羨慕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隨時可以炒老闆魷魚…………
都是講述著各自的苦,以前沒畢業時多嚮往白領們,有份好工作,有著高收入。
對於普遍的人來說,生活裡百分之八十的痛苦都來自於上班,如果不上班,那百分之百的痛苦就是來自於沒錢。
人活著,扮演著各種角色,擔著各種責任,本身就從來不是自己,不可能只為自己而活。
A說: 一萬個不想上班,但現實擺在那,屋裡老人住一次院讓我體會到,他們老了,需要我們了,以前總覺得還可以任性,來日方長,當住院費用一打出,只能被打臉。
家裡有個表妹,父母急的要命,三十好幾了,介紹了很多,但她都沒眼緣,不是這裡有問題就是那裡有問題,父母也氣的不行。
以她的解釋就是,我不想結婚不行嗎?
隨後她弟弟說了一番話:
如果你決定了不婚,那就同父母好好溝通,別給你介紹你為了應付答應,然後他們一直跟進著。
忽然就沒下文了,別人還倒打他們一番。
你想獨身,你起碼得讓他們認可你有這個能力,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你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是問題,何談獨立。
是,經濟獨立,只是有份工作,有理財有存款嗎,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如果有點小病小痛了?
不是沒錢了父母給,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就不上,有煩惱了有委屈了就跑父母這來尋安慰,覺得那個家永遠停在那裡。
是的,那個家是你的後盾,但它不是一直在的,父母在,那個家才在。
他們老了,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並不求你多富有,嫁個多有錢人,只是希望在有生年裡看到你成家立業,有個自己溫馨的小家。
同學一講,大夥又都回到了現實,是啊,不努力工作,誰來保護。
B同學說,之所以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前行,就是想著自己的兩個女兒。
我是她兩的後盾,她嫁了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像單親媽媽。
沒有本錢嚷著不想工作。
C 是工作狂,單親媽媽,以前在大城市打拼,離婚後回到了父母的城市,主要是因為孩子。
她也很想給自己放假,不上班,或者辭職,好好的陪陪家人,可一想到,老人孩子各種費用,只要我一不工作,經濟來源就會斷。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連簡單的工作都不是自己能夠說的算的。
經濟好,提前做好理財規劃的畢竟是少數。
前面同學說羨慕我全職,其實也就發發牢騷,如果可以,她們也知道,誰不想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作為媽媽,孩子如果暫時沒有辦法讓你分身,那麼只能選擇其一。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與閨蜜聊天時講起自己的父親,淚流滿面,她說,自己嫌聽語音麻煩,就讓父親發消息儘量打字。
她問父親在幹什麼,父親戴著老花鏡眯著眼睛,回一句正歇著了,足足打了幾分鐘,看著父親邊揉著眼睛邊研究打字的樣子,一瞬間眼眶紅了。
是的,父母老了,一輩子為了我們,撐著這個家。
《三十而已》裡三口之家,妻子經營著一個小煎餅攤,老公做著快遞員,兒子了乖乖地攤前寫作業。
一家人過得不如主角們光鮮亮麗,但是臉上表現的是幸福滿足。
一家人,平平淡淡,這才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
工作了,永遠是辛苦的,日子了,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可是家裡永遠有你最牽掛的人等著你回家吃飯,為你亮著那一盞燈。
工作了沒有貧賤之分,它讓你實現了價值,更獨立,是父母的驕傲,孩子的依靠,撐起了一個家的希望。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你的努力正是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