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孤獨,不是可恥的

2021-01-09 洞見

作者:洞見·薛笨笨

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恰恰可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01

大學畢業那年,我在西安工作,初入社會異地漂泊,孤獨感經常洶湧而至。

也是湊巧,就看到了那句:孤獨是可恥的,然後我就對號入了座。

舊友同學親人沒一個在西安,認識的同事也就是工作交情;

下班後自己一人去吃麻辣燙,周末一個人在城牆下曬太陽;跟朋友聊電話也都是嗯啊挺好的……

那個時候,孤獨於我而言,再深刻不過。

想說的話不知能對誰說,想做的事沒人陪著一起瘋,想去的地方找不到人和我一起出發…

於是我開始「反孤獨」,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熱鬧、歡騰。

可越折騰,越擰巴,孤獨感沒有減弱,反而還更強烈了。

然後我認真問自己:孤獨,真的可恥嗎?

有人說,當一個人開始思考孤獨時,那麼,他就已經推開了享受孤獨的大門。

從那以後,我怎麼順心怎麼來。

一個人泡在圖書城裡盡情看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兒;憋在廚房大半天,就為研究一道美味菜餚;二逛三逛博物館,去了解一座城市背後的故事……

我驚訝地發現,孤獨哪不好了?

孤獨讓我變得安靜、開心和滿足,讓我遠離了焦慮、沮喪,還讓我學會獨處,人生增值。

02

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孤獨的:

觸不到的朋友、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時間、定不了的未來,都讓我們孤獨。

現代人似乎越來越孤獨。

據調查,近80%的人至少偶爾會感覺到孤獨;超過70%的人認同,「我們都在各自忙各自的,孤獨是一種常態」。

所以,我們總認為,孤獨是被動的、消極的,進而也對「孤獨」產生誤解,常以為「孤獨者」是一個無趣乏味的人。

事實正好相反,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恰恰可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被稱為「孤獨的行者,溫暖的寫字人「的陶立夏,不論是寫作攝影,還是週遊各國、穿行世界各地,始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孤獨的背影。

她有著南方女孩子特有的迷人氣質,是大家印象中的乖乖女,但她卻將「君子慎獨」做到了極致:

選擇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出國留學,一個人攝影,一個人旅行…

在接受採訪時,她說,她不怕孤獨,因為要做太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還說,孤獨於她而言,是一種清醒劑和催化劑,如果要寫作或者專注地做一件事,你必須獨處,或者將周圍的雜音屏蔽。

胡歌說,孤獨讓人變得冷靜,也不會被更多事項所幹擾,讓自己變成一杯清水,這個時候,你的內心是透徹的。

所以,真正的孤獨者,他的孤獨,是他自行選擇的消遣方式,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獨處。

03

曾看到過心理諮詢師若杉的一個小測試。

給你一周的假期,在這一周,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兒,但條件只有一個:你只能獨立完成,不能呼朋引伴。

如果你是受測者,你將有怎樣的心情?

興奮難耐,早早開始為自己安排行程?

覺得有假期挺好,但一個人略顯孤單?

已然開始心慌不安,一周的時間,一整片的空白,要如何捱過去?

這三種情況,大概表明了一個人對於孤獨的態度。

有人在孤獨裡可以自得其樂,有人聞之喪膽,倉皇而逃。

周國平說,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那麼,不禁想問,人們對待孤獨,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

原因就在於:孤獨,是一個不斷探索內在需求的外在形式。

換言之,當一個人真正清晰自己想要什麼,他就會心有所定,不被外界綁架、束縛,自然就能與孤獨相伴相處。

反之,則一味地想逃離。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獨:自我的回歸》中寫道:

「很多人都在強調關係、強調聯結,是的,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的,是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的。」

作家梭羅,曾孤獨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才終找到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最後寫出了《瓦爾登湖》 。

美學家蔣勳,經常像少年一樣,背起背包各處遊蕩,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由此才得以讓心靈一次次「出走」。

文學家木心,曾拋棄榮華富貴,跑去人煙稀少的莫幹山,於孤獨中恪守內心審美,終為後人留下無數直抵內心的作品。

他們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孤獨之於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適度遠離群體,實現獨處並享受其中,在自由中實現自律,我們將變得更加出眾。

04

學生時代看金庸的武俠劇,每每看到那些武林高手,動輒要閉關修煉七七四十九天、九九八十一天,我就很是擔心:他們要怎樣才能熬過那麼多天啊?他們,不害怕孤獨嗎?

等到長大後,才明白,一個人從離開母體的那刻起,或多或少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孤獨。

一個人越能直面孤獨、不迴避,越能抵達心中嚮往的地方。

那些高手是如此,普通你我亦是如此。

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於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在領獎臺上談起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幼年時因為孤獨,培養了畫畫的興趣,以及對建築的一種懵懂概念;畢業後因為孤獨,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以後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於那個時期……

還有香港著名詞作人林夕,經歷無數月夜的孤獨,用一支筆,寫盡了痴男怨女們的萬般深情。

甚至有人戲言,誰毀了林夕的孤獨,誰就毀了林夕。

孤獨,是出眾的必經之路。

只有孤獨能讓一個人摒棄喧囂、靜心思考和領悟。

就像武林高手閉關修煉、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打坐冥想,就是最好的例證。

專欄作家寧遠在《遠遠的村莊》中說: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叔本華也說過,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世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它不可怕更不可恥。

相反,正是孤獨,才讓我們區別於他人,才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更出眾。

人生路上,成功沒有捷徑,但也無需畏懼孤獨。

在一切如願前,你要做的就是,珍惜孤獨,學會獨處,充實自己、磨練自己。

歲月蹉跎不改心智,孤獨更能磨礪才華。

願每個人都能走過孤獨時光,積蓄能量,實現人生的驚豔綻放。

相關焦點

  • 獨居這件事兒 |孤獨其實不「可恥」
    今天看到一個數據:近十年來,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高達2.4億人(都這樣了我還是沒對象,忒!)網上曾有一個圖表,將孤獨劃分為十個層級,最高層級是一個人去做手術,這說出了獨居者非常現實的隱痛。如果說經濟能力是獨居的保障,那麼健康則是獨居的基礎。這裡的健康,不僅是指生理健康,還指強大的心理。無論朋友圈裡多光鮮,微信群裡多熱鬧,孤獨感都會像風一樣從窗縫裡鑽進來。
  • 不婚、離異、喪偶……在縣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是的,我就這樣孤獨地生活著,卻很快樂。愛情、事業、友誼,一個都不少,因此我十分感謝身邊的人允許並尊重我的孤獨。但像我這種孤獨的人,在縣城裡,幾乎無法生存。直到後來上了大學,開始了城市裡的生活,看到了更多的人,見到了更豐富的世界,我才知道孤獨和傻是兩個概念,孤獨也不意味著沒出息,喜歡孤獨並不是我的缺陷。但只要我一回到那座小城,我仍然是一個異類。
  • 在大學裡單身,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正如張楚在《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裡所唱:「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裡都是情侶的味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大家應該相互微笑,摟摟抱抱。」戀愛是個「技術活」,但是「技術」而非「技巧」,戀愛課教授的並不是「如何追女生」「寫情書的若干要領與格式」,而是以理論的形式告訴大學生們,如何理解交往中對方發出的信號?如何化解誤會和矛盾?怎樣做才是尊重他人?
  • 孤獨,才是一個成年人的常態
    ,在孤獨中磨鍊自己強大的內心。」一詞,已經成為現代成年人的一個標籤。不同的遭遇和經歷,讓成年人變得越來越寡言少語,找不到人傾訴,最終只能沉默,選擇一個人承受。這種心路歷程,越長大也就體會的越深刻,而成長不過是適應孤獨的一個過程。
  • 貧困可恥嗎?
    貧困可恥嗎?這個命題也許不是問題,但有些人卻會這樣認為。有能說,貧困不可恥,貧困沒有什麼,只要心態放平就可以了。只要做人坦蕩蕩,家庭背景的選擇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所以別把貧困當做一種恥辱。貧困不是誰的錯,但卻讓一個幼小的心靈承受了難以忍受的壓力。放眼中國,黎立絕對不是個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也能看到。
  • 靠男人不可恥,活得失敗才可恥
    我就奇怪了,談錢可恥,談錢有錯,談錢有罪嗎?錢是一個好東西,它不是萬惡之源,把它運用好了,可以造福世界。她們還要考慮,應該拿誰的資源,應該拿誰的錢,而不是考慮拿了以後的結果。如果你覺得靠男人可恥,拿錢可恥,拿資源可恥,那麼你本身就是缺乏價值的。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不強調努力?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一個懂得選擇,富有眼光的人,努力只是因為還沒找到真正的方向,真正的方法,所以他們看上去很「努力」。真正的富足,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 十一種孤獨引起的狂歡和共情 既可恥又萬歲
    好書推薦 :《十一種孤獨》張楚唱著:「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裡都是情侶的味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歌詞和今天的氛圍很般配。Alin唱著:「孤獨萬歲,失戀無罪,誰保證一覺醒來有人陪」,好像又唱出了孤獨的另外一種感覺。不管怎樣,孤獨是一種共性,是古今中外伴隨人類的一種擺脫不掉的心情。
  • :成年人最赤裸的孤獨
    今天柒叔就借一位女粉絲的來稿,好好和大家聊聊,成年人的孤獨。01柒叔好,我是吾心。他們肯定會早於我離開,我該怎麼面對孤獨終老的結果?現在的我就像一座孤島,別人進不來,我也出不去。不但沒有戀愛,在這座城市裡我連能一起出去玩的朋友都不多,身邊的除了我之外都結婚了。時間長了我也開始焦慮,覺得再也遇不上喜歡的人,也根本不懂怎麼開始一段戀愛,想找了,卻發現不會找,好像也找不到。
  • 「網抑雲」火爆全網:成年人的孤獨,都在深夜
    孤獨分十級,你在哪一級?昨天,朋友給我打電話,問我為什麼要掛他電話?我打開手機,他跟我通話時間是半夜十一點半,後來我聊著聊著就睡著了。他說又給別的朋友打電話,也都被掛斷了電話,看到他發來的通話時間,我終於理解了。不是別人不想跟他聊天,而是凌晨四點多,誰也扛不住啊。
  • 「我離職了,沒有告訴任何人」:成年人怕孤獨,也應當不懼孤獨
    如果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誰又會突然做不合常理的舉動呢?凡事總有原因。你沒說,我不去問,可能就是成年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模式,而它的基礎,本身就是理解。有人說,千萬別把同事當朋友,我只能說有道理,但不該一概而論。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不代表就一定有利益衝突,沒了衝突,自然也就少了有的沒的那些勾心鬥角。
  • 成年人越來越孤獨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值得我們反思
    說到孤獨,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們從母胎裡出生那一刻,都是呱呱墜地而來。可是,隨著我們長大,我們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朋友圈,我們開始不斷認識新的人新的朋友,我們有屬於自己的家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漸漸覺得,雖然我們結交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卻越來越孤獨,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成年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 成年人最頂級的生活方式:享受孤獨
    孤獨是一種情緒,更是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孤獨絕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當孤獨感襲來,正說明你開始審視你自身,你開始去思考當下。可能剛開始你是無助的,甚至壓是抑的。很多時候,一個人學會「獨處」,才是真正強大的開始。
  • 成年人的孤獨:既討厭打擾,又渴望擁抱
    知道她的人都認為她並不是一個孤僻的人,她甚至還非常幽默,時常令周圍人捧腹,在很多場合她甚至是閃閃發光般的存在。小時候覺得孤獨,和小夥伴玩一會兒就好;青春期覺得孤獨,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就好。「既捨不得走開,又不敢闖入」的阿飛,像極了那些孤獨的成年人
  • 可恥!我們全家都啃老卻感覺特別光榮
    可恥!我們全家都啃老卻感覺特別光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年還做「啃老族」?可恨!可恥!我們全家都啃老卻感覺特別光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中年人還在做「搶老人」嗎?可惡!
  • 臺灣藝人摔倒離世背後揭露的真相:當代成年人,比你想像中更孤獨
    哪有什麼「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成年人的世界,處處充滿孤獨「你一個人生活嗎?」「誰是你的緊急聯繫人?」「你會感到孤獨嗎?」前不久,有一位36歲的公眾人物,在家裡洗澡時不小心摔倒,因為是獨居,所以沒有人及時發現,而離世。
  • 對話《孤獨的城市》作者:我們會因為孤獨而懲罰自己
    [摘要]我們往往會因為孤獨而懲罰自己,或是把它們視為可恥又可怕的失敗。如果我們對自己更溫和,不把短暫的情緒視為敵人,從而得以驅散孤獨帶來的痛苦。 《孤獨的城市》從書名來看,是一部心靈之書。雖說有首歌叫做《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然而從機械時代起,我們便逐漸的擁抱孤獨、探索孤獨,孤獨成就了我們,也撕裂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孤獨的未來會是什麼面貌。由於被此書打動,我帶著個人對於孤獨的問題郵件訪問了奧利維婭·萊恩,希望她的回答能夠為大家看待一些生活中的情感,帶來不同的理解。(採訪:Yuda,阿青對本文亦有貢獻。)
  • 孤獨真的能毀掉一個人嗎?孤獨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
    1亞里斯多德說,孤獨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其實,可能還有一種存在—死宅。豆瓣高分電影《金氏漂流記》裡,男主因破產離婚,跳漢江自盡,竟意外流落至一未開發的小島,開啟了荒島求生模式。女主自閉臆想,離群索居,骨灰級死宅的房間裡,泡麵盒子,堆積成山。
  • 孤獨,你就是自己的病毒
    有一句曾經的名言,好像是八十年代吧,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 孤獨終老平常事
    但是對於孤獨終老這件事,想可以還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來自我們心底最深的恐懼和不安。可是是恐懼有用嗎?只有面對。要接受孤獨這件事那人生的真相無法迴避。因為這一生無論和誰,不是生離便是死別。這是生而為人的孤獨。孤獨的價值其實孤獨絕非一無是處。反倒價值連城。
  • 「月薪嬌妻」,逃避可恥真的有用嗎?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裡面男女主的「婚姻」,算是折射出了婚姻的本質——契約。婚姻關係本來就是一種契約關係,你們去拍婚紗照、去登記結婚證就是籤訂契約的儀式,有了這張結婚證,就算契約的落實。從此之後,在契約關係內,夫妻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共事生產、共同維護財產、共同承擔風險,婚姻中的每一項大事都可以量化的,這裡面明明白白乾淨利落的契約精神才是婚姻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