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薛笨笨
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恰恰可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01
大學畢業那年,我在西安工作,初入社會異地漂泊,孤獨感經常洶湧而至。
也是湊巧,就看到了那句:孤獨是可恥的,然後我就對號入了座。
舊友同學親人沒一個在西安,認識的同事也就是工作交情;
下班後自己一人去吃麻辣燙,周末一個人在城牆下曬太陽;跟朋友聊電話也都是嗯啊挺好的……
那個時候,孤獨於我而言,再深刻不過。
想說的話不知能對誰說,想做的事沒人陪著一起瘋,想去的地方找不到人和我一起出發…
於是我開始「反孤獨」,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熱鬧、歡騰。
可越折騰,越擰巴,孤獨感沒有減弱,反而還更強烈了。
然後我認真問自己:孤獨,真的可恥嗎?
有人說,當一個人開始思考孤獨時,那麼,他就已經推開了享受孤獨的大門。
從那以後,我怎麼順心怎麼來。
一個人泡在圖書城裡盡情看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兒;憋在廚房大半天,就為研究一道美味菜餚;二逛三逛博物館,去了解一座城市背後的故事……
我驚訝地發現,孤獨哪不好了?
孤獨讓我變得安靜、開心和滿足,讓我遠離了焦慮、沮喪,還讓我學會獨處,人生增值。
02
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孤獨的:
觸不到的朋友、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時間、定不了的未來,都讓我們孤獨。
現代人似乎越來越孤獨。
據調查,近80%的人至少偶爾會感覺到孤獨;超過70%的人認同,「我們都在各自忙各自的,孤獨是一種常態」。
所以,我們總認為,孤獨是被動的、消極的,進而也對「孤獨」產生誤解,常以為「孤獨者」是一個無趣乏味的人。
事實正好相反,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恰恰可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被稱為「孤獨的行者,溫暖的寫字人「的陶立夏,不論是寫作攝影,還是週遊各國、穿行世界各地,始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孤獨的背影。
她有著南方女孩子特有的迷人氣質,是大家印象中的乖乖女,但她卻將「君子慎獨」做到了極致:
選擇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出國留學,一個人攝影,一個人旅行…
在接受採訪時,她說,她不怕孤獨,因為要做太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還說,孤獨於她而言,是一種清醒劑和催化劑,如果要寫作或者專注地做一件事,你必須獨處,或者將周圍的雜音屏蔽。
胡歌說,孤獨讓人變得冷靜,也不會被更多事項所幹擾,讓自己變成一杯清水,這個時候,你的內心是透徹的。
所以,真正的孤獨者,他的孤獨,是他自行選擇的消遣方式,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獨處。
03
曾看到過心理諮詢師若杉的一個小測試。
給你一周的假期,在這一周,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兒,但條件只有一個:你只能獨立完成,不能呼朋引伴。
如果你是受測者,你將有怎樣的心情?
興奮難耐,早早開始為自己安排行程?
覺得有假期挺好,但一個人略顯孤單?
已然開始心慌不安,一周的時間,一整片的空白,要如何捱過去?
這三種情況,大概表明了一個人對於孤獨的態度。
有人在孤獨裡可以自得其樂,有人聞之喪膽,倉皇而逃。
周國平說,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那麼,不禁想問,人們對待孤獨,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
原因就在於:孤獨,是一個不斷探索內在需求的外在形式。
換言之,當一個人真正清晰自己想要什麼,他就會心有所定,不被外界綁架、束縛,自然就能與孤獨相伴相處。
反之,則一味地想逃離。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獨:自我的回歸》中寫道:
「很多人都在強調關係、強調聯結,是的,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的,是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的。」
作家梭羅,曾孤獨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才終找到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最後寫出了《瓦爾登湖》 。
美學家蔣勳,經常像少年一樣,背起背包各處遊蕩,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由此才得以讓心靈一次次「出走」。
文學家木心,曾拋棄榮華富貴,跑去人煙稀少的莫幹山,於孤獨中恪守內心審美,終為後人留下無數直抵內心的作品。
他們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孤獨之於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適度遠離群體,實現獨處並享受其中,在自由中實現自律,我們將變得更加出眾。
04
學生時代看金庸的武俠劇,每每看到那些武林高手,動輒要閉關修煉七七四十九天、九九八十一天,我就很是擔心:他們要怎樣才能熬過那麼多天啊?他們,不害怕孤獨嗎?
等到長大後,才明白,一個人從離開母體的那刻起,或多或少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孤獨。
一個人越能直面孤獨、不迴避,越能抵達心中嚮往的地方。
那些高手是如此,普通你我亦是如此。
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於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在領獎臺上談起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幼年時因為孤獨,培養了畫畫的興趣,以及對建築的一種懵懂概念;畢業後因為孤獨,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以後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於那個時期……
還有香港著名詞作人林夕,經歷無數月夜的孤獨,用一支筆,寫盡了痴男怨女們的萬般深情。
甚至有人戲言,誰毀了林夕的孤獨,誰就毀了林夕。
孤獨,是出眾的必經之路。
只有孤獨能讓一個人摒棄喧囂、靜心思考和領悟。
就像武林高手閉關修煉、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打坐冥想,就是最好的例證。
專欄作家寧遠在《遠遠的村莊》中說: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叔本華也說過,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世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它不可怕更不可恥。
相反,正是孤獨,才讓我們區別於他人,才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更出眾。
人生路上,成功沒有捷徑,但也無需畏懼孤獨。
在一切如願前,你要做的就是,珍惜孤獨,學會獨處,充實自己、磨練自己。
歲月蹉跎不改心智,孤獨更能磨礪才華。
願每個人都能走過孤獨時光,積蓄能量,實現人生的驚豔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