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可恥嗎?
這個命題也許不是問題,但有些人卻會這樣認為。
有能說,貧困不可恥,貧困沒有什麼,只要心態放平就可以了。只要做人坦蕩蕩,家庭背景的選擇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所以別把貧困當做一種恥辱。
可惜,有些人並不這樣看。還記得當年轟動全國的大學生搶劫銀行事件。故事的主人公叫黎立,江西人,就讀於北京科技大學,因搶劫校園銀行挾持人質並使人質受傷,後被警方抓獲,獲得贓款十來萬元,埋於地下,最終被繳獲。
黎立是個窮苦的孩子,家庭貧困。家庭貧困並非是一個恥辱的事情,但卻能讓人性格壓抑,讓人承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相對於那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貧困的孩子要擔心自己下一個月的生活費在何處,要擔心看到向父母伸手要錢時父母痛苦的眼神,要擔心每次交學費時,父母東奔西走四處籌錢遭人白眼的處境。因此貧困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心理更脆弱,更敏感。
黎立是個善良的孩子,這是同學對他的評價。黎立是逼不得已才去搶銀行,這也是同學的原話。黎立大三以前成績一直都很好,可能是家庭遇到什麼變故,黎立開始突然瘋狂的兼職賺錢,最終導致黎立大四掛科從而延期畢業。延期兩年以後,依然沒能順利拿到畢業證,最終黎立心灰意冷了。父母辛辛苦苦將他撫養成人,讓他讀大學,使本來貧困的家庭更加貧困,然而現在自己卻沒能順利畢業,沒能拿到文憑,6年大學白讀了。黎立絕望了,想到了輕生。確實,他有輕生的念頭,從同學的話語中可以知道,而且這很有可能。
黎立搶錢不是為了自己,這一點我也有理由相信。他已經想到了輕生,但又覺得對不起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父母,大學幾年讓家裡雪上加霜,讓他很愧疚也很想彌補。於是黎莉想到了搶劫,把搶來的錢寄給爸媽,以報答父母。但是他錯了,人生還有很長的路,也許邁開了這個坎就能達到光明,但黎立放棄了,他沒有勇氣邁開這個坎,也許因為太小了(黎立16歲讀的大學比常人提前三年,可見他智商很高,但情商不高),還沒有達到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這就是黎立的故事,心情很沉重。
貧困不是誰的錯,但卻讓一個幼小的心靈承受了難以忍受的壓力。放眼中國,黎立絕對不是個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也能看到。這又讓我想起了馬加爵,馬加爵殺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貧困而自卑,心理敏感,遭受別人的刺激後才心存恨意從而殺人。
這些事情又讓我想起了公平。說來很搞笑,曾經和朋友探討過公平。當時自己堅持了一個觀點,即物質上的不公平而精神上的公平。貧困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絕對是不公平的。許多人羨慕發達國家物質上的富足,也有許多人可憐山區甚至非洲人民物質上的極度匱乏,感嘆他們的不公平。物質上的不公平,使得人們容易對社會抱怨。
其實依我看來,這些人還沒有明白活著的意義。
突然一下子主題升華了。但我們卻不能避開這個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曾經問過一個修士,問他上帝為什麼要創造各種各樣的人,為什麼不能創造所有的人同樣開心和快樂?為什麼有一些人一生下來就錦衣玉食,而一些人不管怎麼奮鬥依然窮困潦倒。上帝對弱者是否很不公平?
修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天下都是同樣的人,那世界還有什麼意思?如果世界都是同一種花,同樣的顏色,是不是很單調?上帝很聰明,它在某方面給予不足,在另一方面卻又會給予彌補。所以人人都有優缺點,人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東西,但很多人容易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上帝畢竟是上帝,創造了一種東西叫做精神,每個人都有,很公平。不管是富人和窮人,都能享受到快樂和痛苦,都能感覺到充實與空虛,都能體會孤獨與寂寞。一些人雖然很富裕,但精神卻非常空虛。物質生活豐富的人的幸福指數並不一定就比貧困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高。
活著是為了什麼?是心靈得到充實,這是我的答案,給予參考。
因此,依我看來,貧困不是恥辱,它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比常人更早的體驗生活,比常人更早懂得生活的意義。但人心卻是非常讓人捉摸不定的,一些人不能夠正視它,就容易出現扭曲,從而偏離正軌,甚至犯錯。
看過一些成功人士的正傳以後,劉強東、俞敏洪等人當年家境一樣貧窮,可是如今他們很成功。許多的成功人士家境並不富裕,獲得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能夠正視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的缺點。
貧困並不可恥,可怕的是自己不能夠正視貧窮,不能夠正視自己!
正視自己,趁自己還年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有冒犯,可以私信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