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羅賓 十點科學
貧困好像泥淖,一旦陷入就很難脫身。不過研究發現,經濟援助和心理幹預,都可能幫助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圖源:medium
作者|羅賓
當代青年最大的理想是什麼?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嫁給高富帥,走上人生巔峰。但如果不幸陷入貧困,那……吃土還是輕的,變成鹹魚翻不了身,就徹底悲劇了。
但事情就是這麼殘酷。最近,《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披露,貧窮就像陷阱,它會讓人陷入惡性循環:越窮就越容易抑鬱,越抑鬱就可能越窮,最後如墜泥潭。
好在文章也同時指出,這種陷阱並非無解:藉助經濟援助,或者心理幹預,都可以有效打破這種局面。
貧困如陷阱,越窮越難逃脫。|來自網絡
難以掙脫的心理貧困陷阱
貧窮帶來的的心理問題是很明顯的。這篇綜述文章,結合多項研究,全面探討了貧困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雙向因果關係。
其中一項研究顯示,在同一地域內,收入最低的群體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的可能性是收入最高群體的1.5到3倍。反過來,心理問題也會影響收入,加劇貧窮,讓人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也就是所謂的心理貧困陷阱。
老話說人窮志短。經濟困頓會讓人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無論是種地歉收,還是工作失業,窮困的威脅都會讓人心態崩潰。兜裡沒錢,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都難以得到保障,自然不免心力交瘁。比如說住,貧困者的住所往往有更多汙染,缺乏空調和暖氣,有時連睡個安穩覺都是奢望。而「屋漏偏逢連陰雨」,一件事情過於牽制注意力,其他糟心事也可能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倒下,壓得人喘不過氣。
而心理問題也會讓人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一方面,抑鬱和焦慮會佔據人的注意力,讓人在工作中難以集中精力,影響工作表現,進而直接影響收入。另一方面,它還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信念,讓人變得「鼠目寸光」,在投資和消費方面難以做出理性決策,對於青年人來說,可能會怯於投資自我教育,從而壓縮成長空間,被貧窮限制想像力的同時,對未來失去期望。
貧窮讓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更為不幸的是,貧困引發的心理問題還可能在代際之間傳遞。如果一個人在母親孕期或童年時期經歷過苦日子,患營養不良的機率會大大增加,從而可能出現認知發育受損,在成年後也更易陷入和祖輩相同的困境。
但這種困境就無解了嗎?也不是,還是有辦法的。發錢,或者讓人開心,都有助於脫困。
財政援助:發錢讓人更開心
想要打破抑鬱和貧困之間的惡性循環,可以從緩解貧困開始。沒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發錢。但是發錢有用嗎?有人認為,直接發錢會助長「懶惰」,讓貧困之人習慣不勞而獲。但這很可能是偏見,而且發錢確實有積極的一面。
一些研究發現,財政援助能夠在心理層面幫助到低收入人群,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並且這種積極影響長期存在。
2019年的一項設在印度尼西亞的研究就發現,在自殺率原本相近的兩個地區,率先收到現金補助的地區內,自殺率下降了18%。而如果經歷了乾旱和作物減產,現金補助的效果就更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雖然天有不測風雲,但如果及時實施有效的財政政策,經濟打擊對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並且,即便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2012年,在美國俄勒岡州的低收入人群中開展的實驗發現,如果人們每年接受一定數額的免費醫療保險,他們患抑鬱症的概率在數月內就會降低約四分之一。與此相印證的是,在像瑞典這樣有著豐富的社會保險的國家,經濟衝擊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就微乎其微。
此外,研究還發現,雖然在同一區域內,富人們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較小,但整體來看,富裕國家人口的心理疾病總體發生率並不比經濟水平一般的國家更低。這說明,心理貧困陷阱是比出來的,讓人陷入抑鬱和焦慮的並不是絕對的低收入,而是相對貧困。
在未來,科學家們還將進一步了解貧困導致心理問題的細節,以制定最佳的政策組合,來幫助人們走出困境。比如,在這個因果鏈條中,如果是收入不穩定起主要作用,那麼提供健康和失業保險可能至關重要;而如果早年生活條件較差是主要因素,那麼給幼兒父母提供現金支持可能最為有效。
到底是收入不穩定,還是童年貧困導致了心理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心理幹預:心情好了更容易致富
脫困也可以從心理方面著手。既然心理問題會導致貧困,那心情好了,會不會更有錢呢?還真的可以。
研究發現,單純的心理幹預,就能幫助人們減輕貧困。科學家們匯總了發展中國家的多項研究,發現,如果幫助人們治療精神疾病,就可能對他們的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個人勞動能力和收入都會增加,脫貧的希望得以提升。
2017年,非專業心理諮詢師為印度果阿地區的495名患抑鬱症的成人提供了簡短的心理治療,讓人們從事自己喜歡的園藝、音樂等活動,以緩解負面情緒。結果發現,與接受傳統醫療照護的人相比,3個月後他們的病情獲得緩解的可能性提高到60%以上——傳統醫療照護僅能提高39%——並且平均每月可多工作2.3天。
並且,對患抑鬱症的孕婦而言,心理幹預的裨益還可能延續至下一代。2017年在巴基斯坦,903名抑鬱症孕婦獲得了認知行為療法幹預,和接受免疫、母乳餵養方面的醫療照護的孕婦相比,她們的抑鬱症患病率在七年後降低了17%。不僅如此,這些媽媽們在家庭內部還掌握了更多財政權,並且把孩子送到了更好的學校。
心理幹預,可以讓人對未來更充滿希望。|《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就目前而言,貧困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備受關注,但一直以來,人們都很少會將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優先考慮。在很多欠發達地區,心理醫療資源極度匱乏。
不過仍然有一些有效的策略,可以滿足部分需求。例如在辛巴威,1400萬人口中僅有13位精神醫生,但在全國範圍內,有約700位接受過培訓的社區奶奶也在發揮餘熱。她們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談話,為其脫困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堅定信念,走出心理貧困陷阱
如今的世界,科技飛速發展,但人類並不一定會更快樂。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技術變革與全球化,宏觀層面的發展並不必然會提升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發展背後的貧富差距,城市生存壓力,產業轉型導致的失業,都可能是心理問題的持續誘因。
此外,世界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黑天鵝」隨時起飛。過去的一年,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無數人收入驟減甚至失業,貧困人群更是首當其衝。氣候變暖也在向人們發出挑戰,降雨變化造成農業欠收,氣象災害導致財產損失,這些都會惡化心理狀況,極端高溫更可能直接加劇心理疾病。
正因為個人經濟狀況和心理健康之間會相互影響,因此需要採取強有力的幹預措施,讓低收入人群走出心理貧困陷阱,邁進收入持續增長、心理健康向好的狀態。
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即便沒有太多的心理支持,眼下的生活也並不寬裕,但也不妨時不時取悅一下自己,無論是吃一頓美味的飯菜,還是聽一會兒喜歡的音樂,都可能鼓舞我們,元氣滿滿地迎接新一天。
只要我們堅定信念,相信每一個暫處困頓的人,都能等到幸福來敲門。
- 相關視頻 -
來源:Science
編輯 | 陳天真
責編 | 高佩雯
參考連結:
[1]Ridley, M. W., Rao, G., Schilbach, F., & Patel, V. H. (2020). Pover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usal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Science, 370(6522). DOI: 10.1126/science.aay0214
[2]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2/video-low-cost-interventions-could-help-combat-psychological-poverty-trap
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還想看
▽
暫時的貧困不可怕,一輩子的鹹魚才可怕
原標題:《不幸掉入貧困陷阱,怎樣能跳出惡性循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