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應明《菜根譚》: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家是講情的地方,彼此間相親相愛是天經地義的,如果都懷著施恩圖報的想法,那親情也就成為一種交易。
親情是純粹的,發自內心的,不是等價交換。
在當下,婆媳矛盾依舊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依舊有不少女人,生活在婆媳矛盾的痛苦中。
帶孩子的問題,是婆媳矛盾中的一個衝突點。
我們常常可以聽見婆婆們這麼說,我沒義務幫你帶孩子;也常常可以聽見兒媳們這麼回應,我也沒有義務贍養你。
其實,從法律上講,婆婆確實沒義務幫你帶孩子。孩子的監護人是爸媽,不是奶奶。老一輩的義務,是養大自己的孩子。
同樣,兒媳也沒有義務給婆婆養老。
可是,如果家庭關係,要靠權利和義務來維繫,這樣的家庭哪還有幸福可言?
在這樣的對峙下,親情變成了一種等價交換;婆媳之情,變成「你不幫我帶孩子,我就不給你養老」。
38歲的徐女士(化名)對此深有體會。當年,她婆婆也曾這麼對她說:我把兒子撫養長大,並且結婚成家了,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帶孫子可不是我的義務。
徐女士當時還年輕,沒什麼閱歷,聽到婆婆這麼說,感覺很意外。
在她的成長環境中,耳濡目染聽到看到的,都是婆婆幫忙帶孩子,替兒子兒媳分擔壓力。
並且,在當地男人娶妻不容易,財力物力會消耗很多,作為婆婆自然不會怠慢兒媳。
徐女士剛結婚,心中對婆婆的期待,也一直是希望她能夠在能力範圍內,出錢出力幫襯,將來她年齡大了,自己盡心盡力為她養老送終。
那時的徐女士,覺得結婚成家是一種融合,而不是分割。所以,當婆婆說出沒義務幫忙帶孩子時,她沉默,無言以對。
婆婆住在不遠處的小區,平時來來往往,徐女士並沒有感覺到什麼,等到孩子出生後,她才體會到人生艱難。
一邊是嗷嗷待哺需要人照顧的孩子,一邊是競爭激烈的工作崗位。
徐女士雖然是雙職工家庭,但經濟上仍然緊張,工作不能辭,保姆請不起。就算請得起,徐女士也不放心,把瓷娃娃一樣的孩子,交到一個陌生人手中。
就在這樣焦頭爛額的時候,婆婆卻說,我沒義務幫你帶孩子。
這仿佛是在傷口上撒鹽,心頭上插刀……
徐女士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度過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但她知道婆婆在那些日子,過得很開心。
街道各種文藝活動都有她,春秋季團體旅遊她第一個報名,社區的茶話會更是少不了她的身影。
後來,婆婆身體漸漸有了些小毛病,她不再四處亂跑,開始在徐女士面前各種說教,說誰家媳婦多麼孝順,誰家媳婦侍奉公婆多麼盡心等等。
徐女士很委婉地回了一句,人老了有兒子孝順就好,關兒媳什麼事。
婆婆聽了很生氣,說一個大男人怎麼懂得照顧人,老人頭疼腦熱、生病住院這些事,還不得靠兒媳。
徐女士聽完婆婆的話,不再說話,只是心中的怨氣更濃。
作家張方宇曾說:
「人過中年後,女人會慢慢地失去了她們一向的柔弱而變得堅硬。那就是為什麼在所有的婆媳之爭中,與剛硬的婆婆相比,媳婦在力量上總是要差一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徐女士慢慢變得強硬,最終和婆婆徹底鬧翻,而且撕扯得很難看。
一向如局外人一般的老公,這時候跳了出來,站在婆婆身邊,維護所謂的孝道。徐女士的婚姻,也因此變得面目全非。
38歲的徐女士,經歷了12年的婚姻,如今總算明白,能說出「沒義務幫你帶孩子」這句話的婆婆,絕非好相處的人。
沒義務幫你帶孩子,自然也沒義務幫你做家務,沒義務幫襯你的小家庭,有這樣心態的婆婆,在平時相處時,矛盾衝突怎麼可能會少?
徐女士很理解婆婆退休後,想要好好享受晚年生活的心願,但是在兒子兒媳最艱難的時候,也不肯出手相助,這樣的做法真的讓人心寒。
家是講情的地方,親人之間,談義務和權利,只會讓關係變得冰冷,想要再捂熱很難。
徐女士想要給那些即將結婚的女人一些忠告,當婆婆說沒義務幫你帶孩子時,最佳應對方式是直接懟回去。
作為兒媳,一定要及時亮明自己的立場,讓婆婆看清你的底線和原則,以及觸碰底線會帶來的後果。
不僅如此,在每一次婆婆找茬挑事時,都要守住自己的立場,委曲求全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任意拿捏你。
滿腹怨氣的你,遲早有一天還是會爆發,還是會撕破臉,何不早點讓對方知難而退呢?
在如今,大多數家庭都要面臨帶孩子難題,生養孩子對誰來說都不容易;而婆婆辛苦了一輩子,想要過幾年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無可厚非。
這時候,婆媳間的相互理解和體諒,就顯得格外重要。
但無論怎樣,都別忘了,家是講情的地方,不要讓親情變成一種等價交換。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感謝您的閱讀,關注我,會帶給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