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隨著我哭泣;你的駝鈴聲仿佛還在耳邊響起……『』。
一首《可可託海的牧羊人》響徹大江南北。
是什麼讓這首歌迅速流傳起來?除了優美動人的旋律和歌者外,這裡面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位於新疆阿勒泰區域的可可託海,那裡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是草木生長的好地方。據說,一個來自四川的養蜂女來到了這裡,遇上了牧羊人,一個哈薩克小夥,兩個人漸漸產生了情愫。源於養蜂女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不想拖累哈薩克小夥,於是思慮再三,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養蜂女帶著自己的駝隊悄然離去。並託人給牧羊人帶口信自己已經嫁到了伊利。秋高草黃的季節,已不適合牧羊,可這個哈薩克小夥子去依然堅守著,等待著來年的鶯飛草長。
歌曲的流傳,相信人們喜歡的不僅僅是它的旋律,還有歌曲中的愛情模樣。
山還在,水依然流淌,草木依舊,可我的心中已換了模樣。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愛情是什麼?我們常說愛情是無條件的。其實不然,愛情是一個很難定義的話題。無條件的愛一旦涉及柴米油鹽,愛就會變了模樣。我們會認為沒有一輩子的愛情,那是因為愛情會和生活一起演化,形成了責任、擔當、依賴、照顧。愛情失去了原有的模樣?不,這才是真正愛情的模樣。
在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間省略若干)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後, 真的全都修好"。
楊絳先生從自身給我們展現了真正的愛情,我們相信愛情,是因為我們希望有了生活的煙火氣息、一地雞毛,我們的愛會更純粹、更親密,更甜美。
沒有生活的愛情都是偽命題。
愛情和生活一直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