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剛參加了一個婚禮,作為新娘的至親,無一例外我又是哭的稀裡譁啦!看到新人入場,還喜笑顏開;直到新人上臺,敬拜男方父母的時候,還能保持正常狀態;一旦說到女方父母,情緒怎麼也控制不住。
細數參加過的每一場至親的婚禮現場,毫無例外,似乎每一位新娘的父母都是哭著參加完典禮。
因為他們知道新娘婚後,就要遠赴外地,開始自己人生的新篇章。明明是高興的事,可是我的內心卻是說不出的滋味……
步入40+的年齡,身邊的同學和閨蜜早已都是結婚數十載,這其中不乏很多遠嫁外地的女兒。當初結婚時,都是滿心美好、無限憧憬的嫁給愛情。可是現在每每聚會談起現在的生活時,那種內心的無助、孤獨全都在生活裡發揮的淋漓盡致。
我的一位好友相貌出眾、雷厲風行、敢作敢為、工作能力超強,當年遠嫁南方,婚後育有一女,因雙方性格不合,在孩子3歲時果斷離婚,獨自一人帶著孩子生活。後因工作關係認識了現任丈夫,再婚後育有一女。從此組成一個男方兒子+女方女兒+現任雙方女兒的5口之家。現任經濟條件優越,好友婚後住著600萬的別墅、開著100萬的豪車,每月好幾萬的生活費,奢侈品可以隨意購買,時不時的國外遊。她就這樣辭去了年薪20萬的工作,從此在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相夫教子,從此衣食無憂。沒錯,以上這些都是真實存在,遠嫁的女兒幾經周折終於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前不久,好友回來,3年未見的我們終於約上了。席間大家無不羨慕她現在的生活。可是她卻在幾杯酒就之後,情緒瞬間崩潰。原來,我們所看的光鮮是她犧牲多年的親情、友情以及用無法述說的委屈和無助獨自撐起來的。
她說,一個女人遠嫁外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獨自面對了,這就等於放棄了20幾年的親情,10幾年的友情。你要重新開始學習那難懂的方言,要融入那不曾接觸的文化,這些還不包括婆家各種各樣的習俗。如果你足夠幸運,碰上一個寬宏大量的婆婆,一個體貼懂你的老公,那你就算撿到寶。可是這樣的概率有多低,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曾經工作的單位裡同事看似都相處甚歡,實則每個人都揣著各自的心思往上爬,虛偽的面具下都是變化多端的心眼兒,你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可以暢所欲言的同學和朋友。十幾年的朋友慢慢的淡出了你生活圈。你試著開啟新的圈子、建立新的人脈,卻總是感覺缺少了時間的沉澱,感受不到曾經漸行漸遠的真誠。
她想努力融入進男方的家庭,怎奈聽不懂方言,很多時候感覺自己是一個外人。她想改變自己從而隨了男方的生活習慣,怎麼20幾年的習慣不是說改就改的。很多時候,及時努力改了,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人家還不理解。最後兩個年輕氣盛的人分道揚鑣。離婚時,她發現,能屬於自己的就是孩子,而且前任毫無要孩子的意思。
當初她離婚的時候,怕父母擔心沒有告訴她們,獨自一人在外地帶著孩子,咬牙挺過艱難的一年時間。直到一切有了起色才慢慢告訴父母。她發誓如果能再婚說什麼都不再離。她說沒有經歷的人是很難懂的,無數個夜晚,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和朋友,當時全靠一個信念支撐過來,那就是不能讓父母擔心不能讓孩子無靠。
遇到現任老公,她說已感受不到當年那股子愛情的味道,只因他還是一個正經人,經濟條件很不錯。女人這輩子不就是要有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嗎?既然已不再憧憬愛情,就要全力以赴用經濟作為補充。可惜有了強大經濟基礎的婚姻,同樣需要一些外在因素來維持,她在百般糾結中最後還是選擇和現任再生育一個孩子來維持住這有強大經濟保障的婚姻。
前年,母親生病住院,她又逢剛剛生了第二個小孩不足半年,家人怕牽扯她的經歷,沒有告知。母親住院期間全程都是父親以及遠方表妹在幫忙照顧。這還是表妹出差去看她的時候不小心說漏嘴的。這種不能盡孝的孝道,成了所有遠嫁人的痛。她說只能用金錢來彌補對父母的欠缺,可是她又何嘗不知,這種彌補無非就是自我安慰罷了。
生活本身就是由各種小事堆積而成,柴米油鹽、雞零狗碎,哪個不充斥著你生活的全部。婚姻裡不如意十有八九,當你受了委屈,心裡憋屈的時候,掏出手機又放下的動作有無數次,想說給父母,可是又害怕聽到電話那頭擔憂與哽咽的聲音,你會發現,曾經無比熟悉的家,再也不是你可以傾訴的地方。父母的懷抱再也不是你避風的港灣。慢慢地,你已經習慣給父母打電話,告訴他們你過得有多幸福,孩子可愛懂事,老公上進顧家,公婆體貼入微,你的遠嫁生活是幸福美滿的。
嫁過去就意味著,告別了過去。
而今,老公就是唯一的倚靠,你的全部精神支柱。你的滿腹牢騷只能說與他聽,以前的你獨自出門可以瀟瀟灑灑,現在生活沒了他你卻不敢想像。可有時,這個倚靠也會倒塌。甚至坍塌到無可修復。有了孩子的你,面對這樣的孤獨與無助,自然就陷入了無盡的惆悵徘徊之中……
看看女兒遠嫁的父母
對於女兒除了思念和擔憂,不知道還有什麼。他們可能從來都沒有真的相信女兒的幸福生活如電話所訴。每一次他們都很小心的從你的語氣中探尋出你生活的真實情況,你聲音裡的一個嘆息、一次停頓都會成為他們的擔心。而他們每次也都儘可能的跟你說著他們的無牽無掛,各自安好便是大家真的好,這種表面心照不宣的"好"也都成了彼此間慢慢默認的"好"。
遠嫁不同遠遊,遠遊還有歸期可盼,遠嫁就意味著遙遙無歸期。女兒的後半生要獨自一個人去到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獨自在生活的磨難中堅強的前行。因為作為過來人,他們知道生活意味著什麼?老兩口沒事的時候,最多的事情就是互相磨叨磨叨:不知道閨女現在在幹嘛?也不知道她現在過的到底咋樣?
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借著旅遊的理由去到女兒的城市探望探望,可是這樣探望也是有限而奢侈的。每一次見面後的分離,雙方都不希望到場送別。彼此都不願意看到留給對方那心酸的轉身。
所以說,女兒遠嫁,不管怎麼說都是一次重生。
我自己也是一位媽媽,我不支持女兒遠嫁,但是我又希望女兒能嫁給幸福。所以,作為媽媽,我要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女兒遠嫁,我也有能力在女兒的城市獨自安家,不必離的很近,也不去打擾她們的生活。
只要在一個城市,哪怕她在城南,我在城北,我要用我的行動告訴女兒,你不是孤獨無助的,爸媽一直在遠處默默的關注你,我們的懷抱還如你小時候一樣溫暖,我們永遠都是你避風的港灣,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受了多大的委屈,記住,在不遠處,爸媽等你回家。
還有多少人也有遠嫁的辛酸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