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01
我的外公去世了,今年88歲。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外公上午還在和街坊鄰居吹牛聊天,就一頓午飯後,人就沒了。
於是各種猜測接踵而來,有人說是吃飯噎死的,有人說是被毒死的。對於前者的猜測,後來經當醫生的表弟否決了。那剩下的猜測令人感到不安。是誰這麼狠呢?要致一個老人於死地。
據知情人士爆料,外公在去世前一陣子跟自己的兒子一家鬧過矛盾。這是不是導致外公逝世的導火線呢?這我們無法考證。我們只能送別外公,讓他一路走好。外公雖走了,但活著的人還得繼續生活,繼續思考生活。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讓我們無憂無慮地成長。當我們長大了,父母已慢慢老去,形態遲緩,步履蹣跚,那我們該如何對我們的父母呢?是嫌棄他的遲緩,還是厭惡他的蹣跚。不管是哪種,我想這是做父母的最不願意,也是最悲哀的事。
古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善良的人的第一衡量標準就是孝,對父母要孝順。我們祖先尚且知道,更何況我們這些應該說是更先進的現代人呢!
02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到孝順父母呢?
前段時間電視播過這樣一條廣告:大年三十,老人做好滿滿一桌菜來等待自己的孩子們回家過年,也就是陪她吃頓團圓飯。老人等了許久,人沒等到,等到的卻是一通通沒時間的電話,而有一通電話裡明顯聽到自己的孫子在叫爸爸去旅遊的話。
在這短短幾分鐘的廣告裡,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老人最後說的一句話:「忙,忙,忙」。就這幾個字道盡了老人的失落與渴望。
當今社會是節奏快的社會,人們在職場上拼得你死我活,有些甚至忙於做一些自己喜歡去做的事,比如旅遊。因為這些而忽視了自己的父母。老人們真的會成為你的包袱,阻止你的工作和喜好嗎?老人們要的其實很簡單,他們只要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一種陪伴。換句話說——陪伴才是我們報答父母,也是父母最渴望自己孩子對待自己的最簡單方式。
03
小蘇和她父母住在同一個城市,但小蘇住在城東,有自己的家庭,小蘇的父母住在城南,雖在同一個城市,但相距也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但小蘇卻沒有因為路程稍遠而不去看望父母。相反,小蘇會定期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有時是陪父母說說話,有時是陪父母吃頓飯。有時是半天,有時是一整天。
這天,小蘇照例開車去城南看望自己的父母,剛到父母家門口,手機響了,小蘇看見是自己的母親打的。
進入家門,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暈倒在床邊,而自己的母親又抬不動父親。事不宜遲,小蘇和她母親把父親送往了醫院。經醫生診斷,小蘇的父親患的是腦溢血。醫生還說,只要來晚半個小時,小蘇的父親將面臨死亡或癱瘓。
小蘇無不慶幸自己能定期去看望父母,她這一舉動讓自己的父親倖免於難,反之後果將不堪設想。
想想,陪伴父母,關心父母,讓我們及時發現父母的身體問題,及時就醫,這對父母對自己無不是件好事。如果晚到半小時,如果小蘇父親逝世,那小蘇母親怎麼辦,她可能會因為不適應而去煩自己的子女。
就像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都挺好》樣。雖說這部電視劇所要闡述的和我今天說的有點不一致,但所表現的現象是一致的。言歸正傳,如果小蘇的父親癱瘓,那受苦的依然是小蘇這些做子女的。這不得不說,陪伴父母有多麼重要!
04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他們把他們能給我們的都給我們了,他們老了,只是希望我們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陪陪他們,這要求是如此簡單,又是如此深厚。簡單的每個人都做得到,深厚的只需陪伴就能心滿意足的感情。
最近,聽過一個故事,也真有其事。有一個家庭,他們養了一條狗,給狗吃好的,穿好的,還天天送美容院,甚至晚上和家裡女主人睡覺。而這一家對自己年邁的母親卻比不上這條狗,後來這位母親實在是傷心難過,對自己的兒子說:「兒啊,我不想做你的媽媽,我想做你家的一條狗啊!」
寫到這,我不禁一陣心痛。這是一位母親的懇求,是一位受傷的母親發自心靈的懇求。只要能讓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好點,她願意當兒子的狗。這不得不讓人陷入沉思。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雖說這有點死板,但他卻折射出來一種感情。而這種感情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有的。所以,讓我們多多陪伴自己的父母,讓他們不再感到空虛與失落。這也是我們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最簡單的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