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怕自己老去,但這是自然的規律,每個人都會有老了的那一天。人們之所以對老去表現得憂心忡忡,一是對光陰的留戀,不甘心時間的匆匆;二是會擔憂自己老了,失去掙錢的能力後,晚年的生活應該怎麼過?
可能有人會說,這沒什麼擔憂的,人老後完全可以依靠退休金來生活,只要不那麼奢侈,退休金足以應付日常的生活支付。
這樣的說法沒錯,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很多老人退休後依靠退休金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是不爭的事實。可同時,也有不少的老人由於種種原因享受不到領取退休金的待遇。他們在年老不能工作後,也就沒有了收入,只能依賴自己的兒女生活。
而這種年紀大了,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他們的生活似乎有些與眾不同。
那麼人老了,沒有退休金只能靠兒女的生活是一種什麼體驗呢?一起聽聽下面這些老人的心裡話。
62歲的孫阿姨以前是開小飯館的,規模不大只有兩間房,主要客戶是附近工廠的工人,走薄利多銷的路線。所以,儘管整天忙碌,掙到的錢也不多。
但讓孫阿姨感到欣慰的是,她依靠這個小飯館把一雙兒女養大,供他們都上了大學。直到兒女們都結婚成了家,她才關了飯館回家頤養天年。
回到家後,孫阿姨才發現自己的手裡沒有多少錢,她也沒有退休金,以後的晚年生活,只能靠兩個孩子的支持了。
可讓孫阿姨沒想到的是,兩個孩子似乎都不想給她養老錢。她計劃的是,兩個孩子每人每月給她500塊,1000塊也就夠她的生活費了,她一直是個生活簡樸,要求不多的人。
只是孫阿姨發現,孩子們給她錢似乎並不心甘情願,常常過了時間也沒有行動,她只好開口去要。後來演變成了,只要她不主動要,他們就不主動給的情形。
對此,孫阿姨有些心酸,她經常在心頭感慨:花兒女們的錢,好難啊。
楊大爺今年66歲了,按道理說到了這個年紀應該安度晚年,好好休息了。可他卻不能閒下來,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四處逛,尋找別人丟棄的,可以賣錢的廢品。他把那些廢品分類整理後,再去賣給附近的廢品收購站,換來一些微薄的收入。
楊大爺之所以在這個年紀還要如此奔波勞累,是因為他年輕時四處打工,卻從未考慮過養老保險的事,老了後也就不能領取退休金。
其實,楊大爺以前也掙了不少錢,但都花在了兩個兒子的身上。等兒子們成家立業後,他的手裡也就沒了錢。
楊大爺本想指望兒子們養老,但現實是,兒子們的日子也過得不太好,自身都困難,也就無法很好地兼顧他。雖然他們都會主動地給錢,可楊大爺卻花得不踏實。
因此,沒有退休金的楊大爺看到孩子們的不易後,為了少給他們增添負擔,也就開始了撿廢品的生活。他也不想如此的奔波,但沒有退休金,就不能停下忙碌的腳步。
一提起自己的兩個孩子,70歲的崔阿姨臉上就笑開了花,她說兒女們都孝順,從沒嫌棄過她沒有退休金,她慶幸自己養了兩個懂事的好孩子。
崔阿姨結婚後就沒有上過班,不是不想,而是因為當年公婆的身體都不好,在丈夫的要求下,她辭了工作,在家過上了專心照顧公婆的生活。後來生了孩子,也就更沒時間想工作的事情了。
就這樣,崔阿姨在家裡忙忙碌碌了幾十年,先後送走了公婆,也把一雙兒女撫養成人。只是她因為沒有工作,到老了也就沒有退休金。尤其在老伴去世後,失去經濟來源的她一度感到惶恐不安,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怎樣?
但讓崔阿姨高興的是,她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孝順,爭著把她接到自己的家裡。而且,在對她花錢的方面也從不吝嗇。
如今的崔阿姨在兒子家住煩了,就去女兒家,兩家輪流住,他們都沒有嫌棄過她。並且,崔阿姨的手頭從不缺錢,都是兒女們給的,她不要,孩子們硬要給。
崔阿姨沒想到沒有退休金的自己,晚年的生活如此舒心,她覺得此生都心滿意足了。
人老了,沒有退休金靠兒女生活是怎樣的體驗?三個老人說出了真心話。
隨著社會的進步,養老制度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老人都會得到領取退休金的機會,安心度過一個祥和的晚年。
而對於那些還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做兒女的也不能厭惡與嫌棄,畢竟給父母養老是我們優良的傳統和美德。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就有義務陪伴他們的老。無論老人有沒有退休金,我們都應盡最大的能力讓他們過上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不讓他們覺得寒心,這是我們每一個做兒女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容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