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人的憤怒,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無能。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絞盡腦汁,最終一無所獲,這種深深的挫敗感會激發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強烈不滿。在人生當中,每個人都會憤怒,只不過在憤怒結束之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當時令自己憤怒的原因,會發現一切是那麼的可笑。或許人生就是在不斷奮鬥,不斷釋懷的過程當中前行。
去除憤怒,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去學習。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從走出學校大門那一刻起,學習似乎就與自己永遠告別。然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不管我們的人生處於哪個階段,不管我們的生活遭遇了多少的不堪,更不管我們經歷了多少坎坷歲月,學習始終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我們。
一旦一個人放棄了學習,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走到了終點。不過在社會當中,並不像在學校裡擁有大把的時間,大把的自由。走進社會之後的學習,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方法。
美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在1965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有記者採訪他,為什麼他在學習上比別人表現出來的要更加簡單和輕鬆?費曼將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出來之後,發表了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當中所記載的內容和方法,最終就被後世人稱之為費曼學習法。其實這種學習方法並不複雜,說到底就是一句話,用最簡單最生活化的語言,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解釋專業領域中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在生活當中,我們向別人闡述一個領域的問題,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第1種情況是對方略知一點,第2種情況則是對方完全不懂。
對於第1種情況,當我們用大量專業術語進行描述的時候,對方則會表現出懵懂茫然的狀態,而對於第2種情況,即便是我們選擇用少量的專業術語進行描述,對方也會表現出聽不懂的樣子。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用一些生活化的語言,將這個問題進行生動而又形象地描述,那麼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夠理解的非常透徹。試想一下,當普通人對專業問題都如此了解,那麼作為傳授知識本身的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呢?
其實很多人一想到學習之所以會感到無比頭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一開始就把學習當成了一件極為複雜的事情。試想一下,當我們想到學習知識的時候,第1個反應就是知識數量極為龐大,沒有充足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辦法對其進行消化。
但其實學習並沒有這樣複雜,簡單來說,學習就是不斷擴充自己概念的過程。當我們決定去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就是將這個領域中的專業知識一一進行了解,了解完畢之後,再對這些知識進行劃分。
通過系統地梳理和對不足之處的填充,在自己的大腦當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維理念。然後再通過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自己的經驗。而在處理問題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諸多知識了解得越來越多,不經意間,自己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學習其實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只有當心平靜下來,沉浸在真實的海洋中時,一切才會變得簡單。
- END -
撰文|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