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七夕節,西安市東關南街東關社區,一對金婚夫婦穿上節日盛裝,接受親友的祝福。 (視覺中國/圖)
婚姻常被人們視為終身大事,不少人將一生的幸福寄託於此。無論東西方,主流社會都將擁有性伴侶並與其結婚視為人的必由之路,認為結婚的人會更幸福、更完整、人生更有意義,而那些單身的人對婚姻則正處在求之而不得的窘困狀態,是亟待改善的。實際上,大量關於婚姻與幸福感的研究也證實了結婚的好處:結婚的人的幸福感會比單身或離異、喪偶的要高。
但這些研究有一個問題,通常只關注一個時間點結婚狀態與幸福感的關係,卻少有放長時間驗證整個婚姻關係對人一生的幸福有什麼影響。而基於歷史經驗,民間或大眾媒介中傳得更廣的往往是個別浪漫而脫俗的愛情故事,也不足以對婚姻狀態有完整的描述。因此,嚴格來講,認為結婚能讓人生更幸福,更多只是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並未得到充分的科學驗證。
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嘗試對婚姻這一複雜的關係問題的長期影響進行探索,發現將婚姻狀態的長期變化考慮進來後,婚姻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遠不是一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同年齡階段和關係狀態下對婚姻的感受很可能會有差別,在婚姻選擇上,個人通常難以對比自己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後會怎樣。但分析了七千多人從18歲到60歲的婚姻歷史後,研究者發現婚姻並不一定是幸福的源泉。根據婚史將人們分為:一直處於婚姻狀態、一直單身和婚史多樣化三個類別的話,數據顯示,一直處於婚姻狀態的人雖然幸福感確實高於一直單身的人和婚史更複雜的人,但從量級上看,只是略微高,差別很小,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一直單身的人和婚史多樣化的人,在幸福感上是相似的。
已婚、未婚不足以概括一個人的婚姻狀態,細分的話,還有離異、喪偶、再婚等情形。一直處於婚姻狀態的人是指生命中大部分時間處於有配偶狀態的人,在該研究中指的是18歲至60歲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都有配偶的人。而婚史更複雜的人指的是在不同的婚姻狀態中有切換的人,比如經歷離異、再婚等。這些婚史數據的收集始於1985年,來自一個美國全國代表性抽樣的長期研究項目,此前的數據通過回憶追溯,此後的數據則由參與者每年提供更新。
這項由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者瑪麗亞·普羅爾(Mariah F. Purol)等人所開展的研究2020年7月在線發表在《積極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區別於以往大部分研究關注當下婚姻狀態與當下幸福感的關係,瑪麗亞·普羅爾等人想知道的是婚姻關係歷經歲月快結束時,人們內心的幸福感到底是怎麼樣的。為了能獲取更多的可比較的數據,最終選擇把60歲作為一個節點,來探索這個疑問,因為60歲之後不僅相關數據少,人們婚姻狀態的變化也相對更少。
對幸福感的測量很常規,參與者被問,從整體上看,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滿意。從研究發現來看,既有與以往大量研究一致的地方,即婚姻確實可能關聯著更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令研究者驚訝的地方,在結婚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只比長期單身的人略高的情況下,經歷了結婚又離婚等婚姻狀態變化的人,甚至與長期單身的人在幸福感上沒有什麼區別。
這引出了對婚姻意義重新思考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幸福感,那麼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婚姻可能並不像大部分人想當然的那樣一定會成為幸福的源泉,那些迫切渴望婚姻來拯救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幸福的人,實際上可能將難以實現自己的這個人生理想。
瑪麗亞·普羅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實以往其他研究已經顯示,那些結婚之前就很幸福的人,往往結婚以後也會繼續擁有一個持久、令人滿意的同伴關係。而如果結婚之前你在一段關係中就不幸福,那麼結婚也不太能改變這一切。」
但實際上,因為婚姻已經被主流社會默認為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連帶子女、家庭一道,似乎已成為美好生活的基礎配置。這使得一方面,人們容易對婚姻生活有過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一些人可能缺乏對自身情況的把握,尚且沒有能力處理好婚姻關係。這樣進入婚姻後,就有更大可能性感到失望甚至選擇離婚。
最新研究印證了婚姻在過去幾十年的美國社會裡仍是最主流的人生選擇,研究樣本中一直處於婚姻狀態的人佔到了79%,一直單身的只有8%,而婚史多樣化的人佔到了13%。這13%的人中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是因為經歷了離婚。這使得研究者推測,隨著婚姻關係的垮掉,離婚所帶來的幸福感的持續下降可能解釋了一種現象——為什麼婚史多樣化的人不比長期單身的人更幸福。
早在2005年,《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一項對德國人離婚前後幸福感變化的長期研究顯示,整體上看,離婚事件對離婚者的影響相當大,經歷離婚後,生活滿意度就可能回不到以前的狀態了,這項研究的主持者,當時在德國經濟研究所和密西根州立大學做研究工作的理察·盧卡斯(Richard E. Lucas)稱之為「時間也治癒不了所有的創傷」。
理察·盧卡斯現在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長期研究主觀幸福感等問題,也是最新關於婚姻和一生幸福關係研究的作者之一,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關於離婚為什麼會給人的幸福感造成如此大而持久的影響,其背後的機制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但「一些人的說法是離婚後實際上失去了陪伴或失去了以前跟前任伴侶共同的朋友。還有一些說法認為,離婚可能導致一些人對未來的關係更悲觀。不過,不同的人對離婚事件的反應差別其實相當大,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但他提到了心理學家梅克·盧曼(Maike Luhmann)2009年一項關於生活滿意度的研究:離婚的次數可能會影響離婚事件給人內心造成的衝擊。當時在柏林自由大學的梅克·盧曼曾利用德國一項大規模代表性樣本的數據,嘗試去探究重複發生的生活事件會給人造成怎樣的影響。
離婚、再結婚等婚姻狀態的變化就是其中一類重要的生活事件。根據經驗,離婚通常意味著關係的破裂,更多地被視為不好的事情,可能讓人的生活滿意度降低,但人也有適應能力,一般不會一直沉浸在消極狀態中。然而,德國樣本中發現的再次離婚後人的變化,還是令研究者感到意外:人們不僅適應了離婚所帶來的新的生活環境,甚至適應了離婚這種事件本身,表現在滿意度指標上,第二次離婚後,生活所受影響小於第一次離婚後。
這與重複遭遇失業打擊有顯著的差別。數據顯示,第二次經歷失業會讓生活滿意度比第一次時降得更低,讓人對這類事件變得更敏感。受社會環境影響,離婚可能會讓一些人有恥辱感,還有一些人可能會因此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再次離婚之所以心境沒有更糟,研究者分析,可能是因為對於一些人而言,與其說待在不好的婚姻裡承受壓力,離婚未嘗不是一種解脫,而且,對於主動提離婚的人和被動離婚的人,對離婚事件的感受可能也不同。
年齡顯然也影響了離婚後的感受,年齡更大的人如果是伴著這段關係一路走過來的話,要結束這段長時間的婚姻關係會比那些在一起時間更短的人要難,而且還面臨著再找對象時可選擇的機會或許更少的處境。但究竟為什麼重複離婚後會有不同的影響,還沒有確切的解釋。不過,通過對不同人在不同階段生活滿意度的對比,梅克·盧曼等人也發現,生活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相比不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本身就更可能選擇結婚並保持婚姻狀態。如果知道一個人對生活不太滿意,那麼可以推測這個人可能更傾向於會經歷離婚。
影響人幸福感的是真實的內心感受並非字面上的已婚狀態。雖然最新研究發現,一直處於婚姻狀態的人幸福感確實略高於一直單身的人和婚史更複雜的人,但這是基於統計得出的整體情況,並不意味著只要一個人保持住婚姻狀態就一定更幸福。
瑪麗亞·普羅爾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我們的研究中一直處於婚姻狀態的那些樣本裡也是同時包含著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婚姻本身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會幸福。如果待在一個老讓你不幸福的環境裡,就算長期待著,也不太能讓你感覺更滿意。」
諸如離婚這樣的關係更迭,在婚姻不堪重負後對人們幸福感的衝擊,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婚史更複雜的人並不比單身的人更幸福。而結合既往的研究,最新研究還估計,對單身的恐懼讓一些人倉促進入婚姻,甚至選擇了對自己沒有吸引力的人做伴侶,其實這些人與單身的人一樣是在孤獨中掙扎,這可能也部分解釋了婚史更複雜的人和一直單身的人之間的相似性。
因為有證據表明,如果是基於對單身和孤獨的強烈恐懼而迫切進入婚姻的人,更可能選擇一個不太滿意的關係。
2013年,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妮·斯皮爾曼等人曾做過一系列研究,探討「單身恐懼」這個概念在理解人們對關係的態度和行為時的可行性。這一組共計7個研究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調查和實驗的結果表明,單身恐懼是一個很強的信號,預示著一個人將進入一段湊合的浪漫關係。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對單身有很強的恐懼感,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將一輩子孤單的話,那麼就更可能會去降低自己關係質量的標準,這不僅表現在尋找新的伴侶關係時,也體現在維持當下關係的過程中。而且,對單身的恐懼感更強的話,當他們面對一段相當不滿意的關係時,比著其他人,也會更傾向於維持住現狀,不提分開。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單身恐懼感很強的人還可能會做出一些與常理不太相符的選擇關係的行為。比如實驗結果顯示,即便對方對自己沒什麼反應,這些人仍可能會對那些沒什麼反應的約會對象產生相當高的興趣,但通常來說,對方對自己不怎麼在乎的話,很難發展出高質量的持久的浪漫關係。除此之外,這些人還有可能會湊合地找一個對於自己而言沒什麼吸引力的對象。
不過,對沒有吸引力的人產生興趣,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算是提高關係成功率的一種方式。科學家早已發現,外表缺乏吸引力會限制一個人在浪漫關係中的選擇範圍,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選擇一個外表不太有吸引力的對象,其面對的競爭對手就少,而伴侶就可能會把更多精力投注到跟自己的關係中來,從而確保自己未來的關係狀態更穩固。這種結果可能對特別恐懼單身的人有吸引力,從而引發看似不太符合常理的傾向。
當然,這些並不意味著單身恐懼者自己能意識到在湊合或主動尋求降低尋找伴侶的標準。只是從研究中選擇的結果來看,對單身更恐懼的人更傾向於會選擇一個不滿意的關係。
而這種單身恐懼背後,除了孤獨的驅使外,主流社會對婚姻關係的極力推崇,對單身的系統性歧視,也可能加劇了這種對單身的恐懼,讓不少人特別擔心自己是不是會一輩子也找不到伴侶。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心理學家貝拉·德保羅(Bella M. DePaulo)在學術生涯中相當重要的經歷就是研究單身,她覺得在美國社會,婚姻就是通往正常生活道路上的一步,人們似乎已經假設每個人都想結婚,並且認為結婚的人比單身的人更好。但實際上,「單身」這個詞從定義開始就被汙名化了,用「沒有結婚」「沒有伴侶」來定義它,就是在強調一個人還有未完成的事情需要靠結婚來完成。但實際上,單身的人,尤其是單身女性,她們的情況可能比人們想像得要好。
即便如此,在單身仍主要被視為一種「尚未結婚」的狀態時,對單身的恐懼就不會消失,一些人就可能會因此倉促地選擇一個其實不滿意的婚姻關係。
現在不一樣的是,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於以往一些對單身的偏見,接受度沒有那麼高了。結婚率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結婚率數據,當地結婚率已經從2000年的8.2‰大幅降至2018年的6.5‰。而根據2019年的數據,中國媒體已經廣泛地報導了中國結婚率從2013年開始的「五連降」,一路從9.9‰降至2018年的7.2‰,在經濟更發達的上海,結婚率更是低至4.4‰。
「光棍」「剩女」這些帶有歧視性色彩的詞語連同它們營造的焦慮情緒正面臨新的社會環境。婚姻制度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結婚情況和離婚情況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我覺得現在去推測婚姻制度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有點困難的,但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狀態跟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因為結婚和離婚的規範的變化而改變。」理察·盧卡斯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就比如說,在更少的人會選擇結婚的文化環境裡,結婚所帶來的幸福感可能就會減少,而在離婚變得更常見的文化環境中,離婚對幸福感的衝擊可能就沒有那麼大了。但是我認為目前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事實上,對過去及當下婚姻狀態和幸福感之間關係的研究也是很有限的,最新研究雖然對人的婚姻歷史和幸福感有了更長期的追蹤,但因為不清楚這幾十年間更完整的生活事件情況,所以諸如養小孩、失業或者婚姻之外其他社交關係的情況等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其實沒有辦法很詳盡地考慮進來。而且,最新研究以白人為主,不同的文化環境可能會對人們在婚姻中的感受產生不同的影響。但目前,還沒有研究追蹤不同婚姻狀態對中國人一生幸福感的長期影響。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普適的幸福人生之路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婚姻一定會讓一個人的人生因此變得更幸福,對關係狀態的選擇還是得結合自身情況,尊重自己的內心。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