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怎樣終結親密關係中「以愛為名」的操控

2020-09-04 傾城不傾國


「我們被迫與勒索共舞,卻無法跳好舞步,也看不透舞伴的心思。」

——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


父母說:「如果你考試平均分不到95分,你就別想得到那個機器人。」

朋友說:「你連這麼點兒忙都不幫我,你根本不是我的好朋友。」

上級說:「周末不加班的人,都沒有晉升資格。」

……

這些話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雖然環境不同、當事人不同,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想讓我們按他們的意願去做事,達到他們的目的。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屈服於他們,照著做了,但心裡並不舒服。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要求我們?我們又為什麼會屈服?

這就是《情感勒索》中所要講到的: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力是最大的。這是因為我們互相知根知底,就算並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樣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點來達到目的。


《情感勒索》的作者是美國的著名心理理療師蘇珊•福沃德,她在洛杉磯有自己的私人門診,也在南加州諸多心理與醫療機構擔任諮詢師。同時,她也是一名暢銷書作者和演講家,經常作為嘉賓出席脫口秀,並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一檔面向全美播音的節目。

她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在心理學領域的實戰經驗,為她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

《情感勒索》告訴我們:一段親密關係之所以能墜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的弱點共同造成的。


場景一: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自己辛苦工作,每個月發工資後,先給家裡寄生活費,導致自己的日子捉襟見肘。久而久之,給家寄錢成了她理所當然該做的事。

哥哥嫂子不務正業,寄給家裡的錢媽媽全貼補給了他們。看到這個像無底深淵一樣永遠填不滿的坑,樊勝美打算不再寄錢。

但媽媽打電話說:「你總不能看著一家老小餓肚子吧,反正我和雷雷明天就沒有飯吃了。」

心軟的樊勝美繼續給家裡寄錢。


場景二: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因工作中不得已的事情導致二嫂失業,遭到了二哥蘇明成的暴打。身心均遭受重創的她決定走法律程序,嚴懲蘇明成。

但父親、大哥、二嫂一家人接連以親情為由向蘇明玉求情,要蘇明玉放過蘇明成。

無奈的蘇明玉在身心痛苦中放過了蘇明成。


樊媽媽從未想過,女兒把錢寄回家裡後,生活會不會受影響,她覺得女兒就應該給家寄錢。

蘇家父子也從未想過,蘇明玉被打之後,身心到底有多痛苦。他們覺得,兄妹是親人,蘇明玉就該饒恕蘇明成。

為什麼他們(勒索者)這麼理直氣壯地向自己的親人提出這些要求(實施情感勒索)?如果他們之間沒有親密關係,這些要求能不能達到目的?為什麼樊勝美、蘇明玉(受害者)都選擇了屈服?

因為不想失去或者割捨這段親密關係,所以樊媽媽、蘇父一家人情感勒索的目的達成了,而樊勝美、蘇明玉受害者的身份也固定了。

這其中的關鍵是「存在親密關係」,可以理解為「親密關係是情感勒索成長的溫床。」

他們之間的合作天衣無縫,一方要求,一方配合,外人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妥。因為從表面上看,他們還維持著看似和諧的親密關係,但其實他們之間存在的情感勒索的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雙方都將一直在這樣的關係裡痛苦。

一方總會打著親密關係的旗號咄咄逼人,一方總考慮親密關係步步退讓,這是雙方的「弱點」。

這種僵局如何打破,如何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


答案都在《情感勒索》這本書裡,首先,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辯識、正確應對。

一 以親密關係為紐帶的「情感勒索」到底是什麼?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

樊媽媽與樊勝美、蘇家父子與蘇明玉,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是很多人人際關係中噩夢般存在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

樊媽媽、蘇家父子是勒索者,他們抓住受害者(樊勝美、蘇明玉)的責任感和親情意識,逼迫受害者做出讓步,最終滿足自己的需求。

《小歡喜》中的媽媽宋倩,為了女兒能考上北大清華,專門辭職陪伴女兒。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女兒的房間是隔音的,玻璃窗是透明的,便於她全方位監控女兒學習。女兒在家除了吃飯學習,不能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

宋倩對女兒的一切付出都以「考上北大清華」為前提,如果女兒的行為偏離了這個軌道,宋倩會立馬把她拉回來。

宋倩經常說一句話:「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呀」,但這種強制性的讓孩子窒息的愛,最終導致了女兒的抑鬱。

父母對子女的愛打的都是一個旗號:為了你好。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善意和體貼,但從本質上說,這就是一種情感勒索。

他們擁有極強的控制欲,把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凌駕於孩子,讓孩子受控於自己,他們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


美國的帕萃絲•埃文斯所著的《不要用愛控制我》認為:控制是依據自己的意志,通過身體語言或話語對別人或周圍的環境進行限制,以達到一定的目的。

控制者也渴望親密關係,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與建立親密關係的初衷背道而馳。他們往往能感覺到失控帶來的恐懼感和無力感,所以緊握雙手,意圖抓緊手裡的沙。

夫妻、父母子女、同事親友、上下級等等,在存在親密關係的地方,都存在情感勒索的影子。

《情感勒索》中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情我願」絕對是情感勒索的重要元素。對方在勒索,我們在屈服,屈服鼓勵了他們,讓情感勒索得以存在。

所以,「情感勒索」的存在是因為勒索者用親密關係控制了受害者。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情感勒索者,同時,每一個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


二 認清「情感勒索者」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形態。

情感勒索存在於親密關係中,但根據具體情況還可以把「情感勒索者」分為四種形態。

(1)施暴者

施暴者是最容易辨別的「情感勒索者」,只要受害者稍不順從,不根據他們的要求做事或者行動,他們馬上就會怒髮衝冠

施暴者分積極施暴者和消極施暴者。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比如書中所說的積極施暴者,往往有以下行為:

「如果你要跟我離婚,你就再也別想見孩子了。」

「如果你不能加班,就別想升職。」

「如果你回去工作,我們就一刀兩斷。」

……

再比如前些日子要求設計師「一天設計100張圖」的飛越旅行創始人王小琴,在被曝出的聊天記錄中,當員工質疑「一天出圖100張,每3分鐘就得出一張」時,王小琴回復「可以加班,設計行業都是加班的,你不懂行嗎……」,句句都有情感勒索的影子。

違逆他們,自己承受不了壓力,順從他們,又不是自己的本意。


再看消極施暴者,他們不是用語言表達感受,實現勒索的目的,他們採取的方法讓受害者無從招架——沉默以對。

受害者莫名其妙,不知道勒索者為什麼生氣不說話,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心情不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憤怒。

書中的海倫下班回家時累得要死,但跟她同居的作曲家吉姆布置了浪漫的晚餐環境,想跟她親熱一下,疲累的海倫好言拒絕了他,隨之,吉姆面部陰暗無比,轉身離開,持續保持了冷冰冰、一言不發的態度。

像海倫一樣的受害者將在「猜猜猜」的恐懼裡,因為在乎逐漸妥協,他們乞求:「說點話吧,對我大吼也行,總比什麼都不說好。」在乞求的過程中,勒索者的目的逐漸達到。

施暴者把親密夥伴當成幼稚的小孩一樣對待,通過大吼大叫暴力相向或者沉默示威的方式達到目的。

(2)自虐者

這部分勒索者通過傷害自己,或者其他一些舉動,威脅受害者。

這部分勒索者常常把受害者當成依賴對象,自己墮落、不思進取或者有些目的達不到時,他們往往使出殺手鐧威脅受害者。

比如書中的諮詢者艾倫,他的新婚妻子朱每次都絮絮叨叨地說如果不讓她怎樣做她就會受到傷害,這就是在威脅他。朱不斷索取艾倫的陪伴,而不願找些屬於自己的活動,對艾倫造成了嚴重的壓力。

他們極度渴望依賴,常會黏著身邊的人。他們哭鬧,我們必須去哄;他們沮喪,我們必須付出關心,幫他們解決所有的不愉快。

總之,被情感勒索的人必須負責將他們從無助的深淵中救起,保護好他們脆弱的心靈。

這裡邊最嚴重的自虐者就是暗示別人他們可能會自殺的「終極自虐者」,這種威脅沒有人敢輕忽,也讓自虐者感覺最有效果。

因為親密關係的存在和對他們的在乎,受害者在被迫的情況下同意他們的要求。

自虐者形態的勒索者往往把受害者視作成年人,而把自己當成小孩。


(3)悲情者。

悲情者在不順心的時候,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要求對方完全順從他的心意。

他們不威脅別人,只會暗示或者倒苦水。暗示自己所受的苦全是因為「你沒有照著我的要求做」,雖然不會明確說出來,卻讓受害者感覺到深深的良心譴責。

書中的丈夫喬因為想要一臺新電腦,而當時妻子帕蒂告訴他近期經濟條件不允許,喬就帶著他那雙世界上最哀傷的眼睛開始了他沮喪的散步。直到帕蒂答應買電腦,他才重新神採飛揚。

悲情者善於表演,通過表演讓別人察覺他們的苦楚。別人察覺不出來,就是不關心他們,察覺出來他們就會說:「看看因為你我受了什麼苦。」

悲情者的這種表現會逐漸激發我們「義不容辭」的天性,深陷進他們情感勒索的陷阱,任他們予取予求。

(4)引誘者

這種形態是情感勒索者中最不易被發覺的。

他們會向我們允諾一切關於愛、錢財或者事業升遷等方面的要求,有點像「望梅止渴」或者「畫餅充飢」一類的海市蜃樓,然後告訴我們,只要順從他們的要求,這一切都是可得的。

到最後,如果沒得到,原因全在於我們沒有順從他們。

比如書中的劇作家朱莉遇到了生意人亞歷克斯,對方被她才華吸引,對她許下了許多承諾。但每一項承諾的前提都是「我會怎麼幫助你,只要你怎麼做……」。但最終,他一次次的背棄承諾,理由就是「你沒根據我的要求去做」。

情感勒索者雖大致有這四種形態,但他們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分界限,有的人綜合兼有兩種類型,有的人集各類型之大成。

不論兼而有之,還是獨立擁有,都是我們人生親密關係中的噩夢,就如書中所說:「不論是白蟻還是颶風,都可能毀掉一座房子。」



三 親密關係裡有了「情感勒索」的陰影,能不能終結?

《情感勒索》裡有一句話:「我們有辦法讓自己一輩子都活得自信滿滿,可是在遭到親密夥伴拋棄的時候,我們不堪一擊。」

困惑、害怕、驚恐……當親密關係被這些感覺包圍,我們如何尋找心靈的寧靜?如何不用總把對方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視了自己的需求?

如果任由情感勒索控制我們的親密關係,瓦解我們的生活信心,久而久之,雙方只剩下了痛苦,再無甜蜜幸福,親密關係陷入僵局,名存實亡。

我們還應該明白,一個巴掌拍不響,親密關係中衍生出的「情感勒索」並不是單方面的作用,而是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共同的責任。

所以想扭轉局面,讓親密關係恢復如初,靠單方面努力根本不行,必須雙方有共同意識,共同去改變。

這個「共同改變」的前提是受害者要首先學會拒絕,而不是屈服,如何拒絕,書中詳細講解了不同的方式、策略,以及執行這些策略的過程中受害者心態、勒索者的反應。


《情感勒索》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採取行動,激發自己的自信和有能感,你可以終結情感勒索。但,你必須從恐懼中開始。」

為什麼說「從恐懼中開始呢」?

因為擺脫情感勒索,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因為我們的反抗,會遭遇到勒索者的施壓,這讓我們有罪惡感,甚至被恐懼包圍。

但只要有勇氣和決心衝破恐懼,掌握有效行動的技巧,重新尋回和重建被情感勒索損傷的內心世界以及修復親密關係是有可能的。


四 做好準備,用SOS策略回應勒索者的需求。

《情感勒索》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到底如何終結情感勒索?作者在書中根據多年經驗和生活實例,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想要改變,那就一步一步終結噩夢。否則,受害者還會轉變為勒索者,又將衍生另一段不和諧的親密關係。

做好準備,用蘇珊•福沃德教給我們的SOS策略回應勒索者的需求。

(1)停下來(stop)

勒索者和受害者之間的關係,就好比你對他講情面,讓著他、慣著他,久而久之,你的退讓變成理所當然,你贏一次就是對他的背叛、不敬或者不在乎。

況且,你贏一次之後還會被他的表現判定為「負罪、內疚」等。

對於情感勒索者的任何需求,停下來別做任何回應,不要硬碰硬直接開懟,不要立即做決定,不要馬上給答案。

在「延長考慮」的這段時間裡認真思索答案,並讓對方在拖延裡感受到「我們在乎他,所以才如此認真考慮」的假象。

利用「停下來」的拖延戰術不輕易妥協,首先打破了以往的處理模式,讓勒索者摸不清我們的真正想法。

(2)冷靜觀察(observe)

在「延長考慮」的這段時間裡,冷靜下來,思索我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先審視勒索者的需求,是無關緊要、牽扯到重要問題還是關係到重大的人生決定。

然後據此先從內心做好應對準備:拒絕、讓步亦或有條件的應允等回應。

(3)制定策略(strategize)

受害者做過的所有準備,正逐漸引領自己走向重要時刻:告訴他們自己的決定。

受害者的決定有時候會遭遇勒索者的反對,但只要根據蘇珊•福沃德提供給我們的策略,不管對方如何回應,我們都能陳述清楚事實並固守自己的立場。


就像雙人舞一樣,情感勒索不是獨角戲,如果沒有另一方的主動參與,情感勒索是無法發揮作用的。對方在勒索,我們不屈服,這場舞就跳不下去。

蘇珊•福沃德認為:情感勒索的危害性並不在於受害者實際上答應了勒索者的什麼要求,而在於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損失——一段健康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關愛、替彼此著想、希望對方更好的基礎上,否則對雙方都是有害的。

當我們遭遇情感勒索,內心焦慮恐慌而又無所適從時,就看一看這本《情感勒索》,在蘇珊•福沃德的指引下,利用詳細、紮實、可操作的解決辦法,科學、理性地予以借鑑和操作,終結親密關係中「以愛為名」的操控,重新擁有完整的自我將指日可待。

蘇珊•福沃德說:「你將會了解,只有在你屈服之下才能夠維持的親密關係,對你的人生根本毫無益處。

謹記共勉!

相關焦點

  • 《情感勒索》: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助你回歸健康人生
    《情感勒索》這本書告訴我們,一些人常常打著愛我們,為我們好的名義,操縱我們的生活,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作者蘇珊·福沃德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就像一場操控和被操控的遊戲,遊戲的主角,往往都是我們身邊非常親密,重要的人,我們作為被操控者常常有苦說不出,甚至感覺生不如死。
  • 《情感勒索》:一場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遊戲
    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為了達成某些目的,利用我們心理和情感上的弱點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我們,迫使我們讓步。「情感勒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互相博弈的權力遊戲,是一方或者雙方試圖通過馴服對方並成為這段關係中的主導者。
  • 《情感勒索》:3個步驟,4個戰術,幫你戰勝以愛為名的操控
    毫不含糊地說,《情感勒索》是一本終結親人朋友間以愛為名的操控的實操指南作者在書中扎心地揭示出: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力最大。因為他們了解我們的底細,知道我們的弱點,更清楚我們珍惜與他們的關係。一旦無法達成某些目的,他們就會利用這層親密,迫使我們一再讓步。
  • 《情感勒索》| 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親密關係因它而變得危險
    ,深入剖析關係中的問題,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認識到是什麼因素導致關係變得緊張和痛苦——因為情感勒索的發生,我們的情感、心理和自我完整性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實際上,情感勒索發生的場景不僅僅限於婚戀關係,其陰影早已滲透進親子、父母、姐妹兄弟、職場上下級、生意夥伴、朋友之間,而且往往只有在親近關係下才會產生,這是因為沒有比親近之人更了解你的心理弱點和脆弱情感了,他們也正是利用了這些弱點才得以對你進行操控。
  • 親密關係中,你以為的真愛,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
    「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是愛我的就要去做」「你不聽我話即是不愛我」在親密關係中,這樣的開場白耳熟嗎?別以為這只是單純的愛情表白,其實背後隱藏著一個嚴重的問題:情感勒索。我們需要得到關愛與認可,勒索者能讓你擁有一切,也能讓你一無所有。你如果相信他們,就等於被控制了所有的決定和行動。
  • 能傷我們的,都是最親的人:心理學深度剖析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操控
    事實上,親密關係中的「有毒話語」並非惡毒的語言暴力這一種形式,冷暴力、倒打一耙的虛假信息、令人難以捉摸的雙重信息等很多方式,都是情感勒索的表現形式。在親密關係中,其中一方利用另一方的羞恥心、罪惡感、恐懼感、責任感,對其實施精神上的施虐和操控——這種現象在親密關係中屢見不鮮。
  • 《情感勒索》|屈服之下的親密關係,都沒有幸福可言
    「如果你非要跟他在一起,那我們的父女關係就一刀兩斷……」「如果你愛我,那你就……」「我可以幫你,但你得……」類似這樣的話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其實挺常見的,它們來自於親情、友情、愛情等各種情感互動中。這些話看似很簡單平常,卻暗藏著不為人知的玄機——情感勒索。
  • 「你不幫我,就是不愛我」 | 如何掙脫以愛之名的情感勒索?
    因為這些人和我們互相知根知底,就算並非有意,也清楚地知道該怎樣利用彼此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弱點來達到目的。幾乎在每段人際關係中,這類讓人苦惱的互動情況都是造成雙方摩擦的主要原因,而這種一方意欲掌控另一方的狀況就是「情感勒索」。
  • 「情感勒索」:當別人以各種名義操控你的情感,要勇敢說不
    前段時間,一個老師在辭職信裡的一句話,「人生不會重來,不想一直被安排」,讓整天為工作奔忙的人們羨慕不已。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卻沒有同樣足夠的底氣。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戀人一句話:「你不是很愛我嗎?怎麼這樣的小事都不願意做?」 然後你很不情願地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親密關係裡的情感勒索,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包括情感勒索的六項特徵,情感勒索過程中雙方的角色和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有步驟地擺脫情感勒索,建立更為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是的,正是這種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讓很多人的親密關係裡少了自由的呼吸感。仔細去想的話,還真是不勝枚舉。不僅僅出現在父母和子女之間,更有夫妻之間,甚至職場裡的上司下屬關係裡。
  • 《情感勒索》|拒絕以愛為名的軟暴力,逃出情感勒索的牢籠
    儘管他也曾認識到蘇大強的部分要求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愚孝」的觀念在他心頭源源不斷地產生罪惡感,讓他誤以為不滿足父親的要求就是「不孝」,從而一再退讓,最終淪落為為蘇大強操控的「工具人」。關於情感勒索的危害,你知道多少情感勒索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也許不會奪走我們的生命,但是卻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個性的完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都會受到我們主觀意識的操控。
  • 《情感勒索》:擺脫以愛為名的情感操縱,重建良好關係
    她給這種力量拉鋸命名為&34;。這種情感上的拉鋸戰讓人身心俱疲,也很難維持真正的親密關係。很多人覺得這不過是很小的事情,不值一提,更不會對感情造成影響,殊不知,關係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出現裂痕,直至無法修復。
  • 中國式家庭的痛:「求你別再說愛我了」終止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帶著這個困惑,我邂逅了暢銷美國20年經典的著作,享譽國際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一書,本書講述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讓我們擺脫一再退讓的惡性循環。讀完之後,我對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困惑一掃而光。
  • 情感勒索,才是人生的最大傷害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即使此刻很生氣,可轉頭又看到見漂亮的衣服或新奇的玩具就又會賣給孩子,去討好他們,這就是父母的愛。是指用威脅的手段,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達到操控別人的目的。情感勒索大多發生在愛人、親子、朋友以及上司、同事之間。並且,關係越親密越容易出現情感勒索。
  • 《情感勒索》:如何擺脫「以愛之名」的控制?3個方法擁抱新生
    ,作者蘇珊將這種關係稱之為「情感勒索」。既然是雙方力量,那說明這種關係並不是一個人可以造就的,情感勒索中不僅有勒索者,也有受害者。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陷入了情感勒索當中,對方是不是勒索者呢?喬什的父親屬於「施暴者」類型的勒索者,他讓兒子在家人和女友中做選擇,他對兒子的需求視而不見,一心想要達成自己的要求,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打著「以愛之名」。而喬什為了緩和氣氛,只好兩邊為難,選擇向父親隱瞞真相。
  • 情感勒索中,每一個人都是輸家
    我不知道這個姑娘現在過得怎樣,只知道至少她和她父親的關係,此生是不那麼容易被彌補了。現實生活中被催婚的人還有很多,也有不少人,礙於父母親施加的壓力,隨便找一個人娶了或嫁了。古時我們被教育,這是我們孝順父母的方式之一,可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我們必須要來客觀地看待「催婚」一類的問題。別的不說,就像是這個例子中的姑娘,她父親對她並不是「關愛」式的催婚,而是赤裸裸的一種威脅。
  • 《親密關係》:婚姻被操控?那不是愛,而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1.操控不是愛,而是親密關係的「殺手」不久前,我與愛人關係一度拔劍弩張。而在《親密關係》中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指導方案,克裡斯多福·孟認為在相處中,夫妻雙方心中存在一個理想對象,這是幻想中的理想對象也就是說當理想中的幻象變得比接受並欣賞實際擁有的東西更重要時,你內心深處不滿足的『批評家』會跳出來。它讓你變得盲目,看不到實際伴侶的優點,深感不快樂,影響夫妻關係。2. 尊重對方,放棄完美伴侶,才能獲得親密關係有人說,夫妻關係像天平,不上則下,難以平衡。
  • 《情感勒索》:多少家長以愛之名,行勒索之實
    這個詞由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提出,她認為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它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但都遵循著「要求—施壓—屈服」的模式。2、病態化攻擊當我們表現得不願意順從情感勒索者是,他們就會給我們套上神經質、心術不正或者歇斯底裡的帽子,這一過程被稱之為病態化攻擊。沒人會喜歡被說成「不正常」「心裡有問題」,尤其是來自身邊親密的人。但對於情感勒索者,這是屢試不爽的一種手段。
  • 情感勒索——讓兩性關係陷入怪圈的根本原因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扮演了勒索者或被勒索者的角色,其實往往生活中的情感勒索並不那麼容易被人察覺。一些「糖衣炮彈」是你看上去包著愛的外殼,實則是情感軟暴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親密關係中的一方不斷施加壓力而另一方不斷退讓
  • 擺脫一切情感的操控遊戲,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欺騙感情,yp,騙取錢財資產,這些已經變成了這些不良PUA中的家常便飯。他們在群裡炫耀自己可以多快就和女生出去開房。炫耀自己一共睡過多少人。甚至還以傳播愛滋病為榮。最可恥的是,對方為了他們自殺這件事,也會被拿來當作炫耀自己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