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鏡明
題丨王朔和馬未都大秀恩愛:來吧,互相傷害!缺了誰的人生都不完美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人,作為個體生活在群體社會之中,必然免不了和其他同類的接觸!互相瞧得上眼的可以處之為朋友,瞧不上眼的,最多是個陌人。
然而,即便是朋友也有「親近」之分!
正如孔子所說:共同學習,不一定能共同在道上行;能共同在道上行,未必能在道上真正立得起來;能在道上立得起來,也未必通達道上的變通。
這裡面,便涉及到「交友」的三個境界,分別是:朋友、同類和知己!
人這一生,普通朋友可以有很多,同類也可以認識一些,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三五知己,不需要太多,或許就連「三五」都是數量上的奢望。
著名作家、編劇王朔和老夥計、收藏家馬未都之間,就可以稱作是「知己」!
無所顧忌,互相嫌棄,卻又不受旁人的挑唆,可以隨便的直抒胸臆,深知彼此在自己的心中和人生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由於王朔骨子裡「懟天懟地對空氣」的勁頭兒,沒少在媒體的誘導之下,批評自己的老夥計馬未都,甚至就連「遺老遺少」之類的詞彙,都出來了。可即便是媒體,再怎麼炒作,他們兩個之間的關係也不見生分,尤其是馬未都在媒體前只有稱讚!
王朔,自己都說這些年一直扮演一個北京流氓,在骨子裡他是善良的,而通過相關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發現,王朔的善良,以及「孩子一樣」的本質!
若是論生活經歷的複雜程度,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遠沒有王朔經歷的事情多,見證到的陰暗面廣泛。換而言之,什麼事,沒經歷過嗎?
王朔的善良和純真,是極其難得的出淤泥而不染,而非是未經世事的單純!
也正是因為這點,王朔身邊許多朋友,都會對他的言論和行為,再三包容。或者說是在心底,都會認為是沒啥子壞心眼,都是掏心窩子的真心話兒。
這樣的王朔,又如何能夠讓朋友「恨」起來,反目成仇呢?
馬未都,作為王朔文學路上的伯樂,對於他的影響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當時馬未都,還不是什麼收藏家,還只是個普通的文學編輯!
王朔呢?也遠還沒有功成名就,還拿著自己的文學作品,處處碰壁。
不可否認的是,在王朔的文學創作早期,要是沒有馬未都的提點和力薦,道路絕不會現在這麼順遂。按道理講,是他的伯樂。
即便是王朔的文學作品,被打上「宣揚灰色主義」的標籤時,馬未都一直也是力挺的態度,是少有的站出來說句公道話的朋友,更多的都是「馮小剛」那樣的。
故而,王朔才有底氣說:我們是啥關係,能讓你們(媒體)給挑撥了嗎?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怕的就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有些人,在當面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好著呢,沒毛病,轉頭就罵你是「孫子」,這裡面王朔點名批評某雜誌的一個編輯。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就是有什麼說什麼,知道你也不會介意!如若介意,也就處不成什麼至交好友,連掏心窩子的話都沒辦法說出口的朋友,算什麼朋友?
喝酒吃肉,有他!事到臨頭,不見了,這叫什麼事?
如今的筆者,就十分羨慕王朔和馬未都之間的交情,甚至多麼的希望,身邊能夠出現一個類似「王朔」的知己,哪怕是互相傷害,又如何?
一味的迎合只會是酒肉之交,筆者前些年就有著太多這樣的朋友,如今寧願閒在家中刷一刷《快樂大本營》也不和這些人在產生什麼交集,因為太累,太走腎!
相較於古代的伯牙、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王朔和馬未都的煙火氣息,才更加適用普通人的一生:故事和酒,都已備好!
王朔評價馬未都的遺老遺少,確實有這個趨勢,年輕人有生活,老年人也一樣會有自己的生活,何必如此的把自己摘得那麼乾淨?這是「諍友」的直言,更應該備受珍惜。
相信馬未都人前人後的被人稱作「老師」「館長」啥的,很有可能就會飄了,需要這麼一個鞭子,鞭策一下自己,讓自己站的更穩健,更能成長。
可是,這樣的鞭策,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接受的,更需要一種胸懷!
王朔和馬未都之間的交情,缺了誰的人生都不完美!
1)大衣哥:30元買的大衣拍賣51萬天價!鄰居:他穿過的鞋10萬,誰要
2)大衣哥「選秀」式收徒:全是大美女,男的不要!標準老藝術家風範
3)大衣哥朱之文:1個字賣4萬,專家:超值!眾人瘋搶,玩的什麼套路
4)郭德綱變得大度,曹雲金愛上炫富!是環境改變他們,能否再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