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三種壞文化影響了數千年

2021-01-09 騰訊網

作者:馬未都

來源:馬未都脫口秀《都嘟》

中國的文化非常複雜,一兩句話很難說清,但我還是想試著總結出中國文化中的幾個要點。

首先是梟雄文化。中國人永遠盼著出現一個梟雄,中國一旦失去集權,就會陷入混亂,比如我們的五代十國時期、民國時期。為什麼呢?因為最大的領導人沒出現,一旦出現,社會就變得比較安定。這就是我們的梟雄文化。所以,作為農民的陳勝、吳廣起義時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也是個梟雄啊。

其次是不妥協的文化。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某些人一張嘴就說我這人可不能商量啊。這種心態導致中國人很難從談判中獲得利益,經常吃虧。我們解決分歧的方法要不就硬打,要不就吃虧認栽,反正都是走極端。中國人的談判都是讓人拿槍頂著後脖頸子才談完的。沒有人願意發自內心地去談判,也不懂得找一個中間點,雙方說和。因此,在這種不妥協的文化中,社會交易成本極高。

第三是推卸文化。有事兒了先推出去,千萬別找我,不是我幹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經典的畫面是,在公園裡,一個學步的孩子突然摔倒,爺爺奶奶一定衝過去,一定要找個事去賴,沒有賴的地方也要賴到地身上。我見過無數個老太太抱著孫子拍著地說,都賴它,都賴它。這就等於從小給了孩子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出了事一定先把責任推出去。這讓我們成了一個不會道歉的民族,給外人的普遍印象就是中國人不會道歉。我小時候就不會道歉,也絕不道歉,最後都是被老師擰著去道歉的。兩個人吵架,吵到最後經常是這兩個人梗著脖子說「我是不對,但你也不怎麼樣」。這就已經算道歉了。你看外國人就很會道歉,他們經常是高跟低道歉,比如父親跟兒子道歉,丈夫跟妻子道歉。丈夫跟妻子,並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按中國的傳統,總認為男比女高一頭。在西方,丈夫跟妻子道歉的事比比皆是,張口就來。可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最多說一句「這事過去就拉倒了」。明白了吧,只要你家丈夫說「這事過去就拉倒了」,那已經是在跟你道歉了,你就趕緊就坡下驢別再不依不饒了。中國人的這種推卸文化導致我們嚴重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麼事一定都是先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自己永遠不承擔責任,怨天尤人,不是賴領導就是賴制度,總之先把自己摘乾淨再說。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包容的力量

說了這麼多梟雄文化、不妥協文化、推卸文化,這些都是負面的,我們也有好的文化。那就是包容。中國人心胸最寬,有容乃大。

文化可以把什麼東西都牽進來。比如說我們的餐飲,全世界獨樹一幟,光是那些古怪的字眼,就連中國人自個兒都說不清楚。比如熗炒和爆炒有什麼區別?這中間的分別極其微妙,中國的烹調術語能寫滿滿一本書。西方人有什麼烹飪手段啊?少得可憐,但是它能長驅直入。改革開放沒多久,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門開業,那隊排得一眼望不到頭。然後麥當勞也來了。今天全世界的麥當勞、肯德基有上萬家,你出國萬一人生地不熟,不確定上哪兒吃飯放心,你就去這兩家,絕對不會上當。我在土耳其試過,一嘗,跟北京的沒啥區別,跟美國的也沒啥區別,就是多了一點咖喱。你看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早餐都有炸油條、蛋花湯了,現在還有麻婆豆腐蓋飯呢。你想想,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才多久?不到三十年。我看再過三十年,我們就得擠對得他們掂勺了。一百年後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全是廚子在那掂勺。這就是包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們好像是在不斷改變自己,其實是先讓你進來之後再悄悄把你改變。我們一般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以漢族為主,但是漢族人所有的生活習慣全是學來的。你的起居原來是坐地上的,現在坐椅子上了;你原來的衣服是寬袍大袖,現在都是緊身的;你吃飯過去是分餐(到了明朝還是分餐呢),清朝人讓我們共餐了。大家圍在一個桌子上吃,明朝人認為是種野蠻的吃法,應該一人一張桌子,自個吃自個的。日本人現在吃飯都是一人一份,大家坐在一張桌子上。若真按明朝的吃法,今天的我們還真不習慣了。你想想,十個人十張桌子,一人一份地吃,怎麼看都覺得像是在號子裡。

文化輸出的無盡遐想

文化是社會變革最大的一股力量,如果你不能理解文化是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背景,你做什麼事都不會太順。所以官方今天不停地講要把我們的文化輸出去。

美國人靠好萊塢大片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我們靠什麼呢?我走過全世界很多國家,走到哪兒都發現有中國人開的餐館。我想,如果通過餐館來輸出我們的文化,那一定事半功倍。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看到的中餐館一般都偏小、偏雜亂,檔次不高。我今年去了一趟慕尼黑,人家介紹說有一個特別好的中餐館,就是有點貴。我問是不是中國人去得不多,他說基本上都是外國人去。我去了之後發現那個餐館的菜式都是很傳統的中國菜,但它的布局和上菜方式非常西化。我覺得這真是一個特別好的文化輸出的場合,大量的外國人在裡頭悠然自得,很享受那個環境。其實,只要你讓一個人從胃裡愛上你這個國家的菜,他一定會對你的國家有無盡遐想。

馬未都:在功利時代 窮則獨善其身

來源:新周刊

我不願看到收藏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談錢的領域。功利會傷害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既然如此,就按照過去的說法:窮則獨善其身。

現在人家叫我收藏家,我並不是很高興。過去收藏家必須有個標誌——「著書立說」,沒有著書立說,你算哪門子收藏家呀?而且,今天的收藏,已經大大背離了收藏的原旨。收藏最初的宗旨,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證據,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實時標高,通過收藏,你能看到我們的商代、周代、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往小了說,是滿足文人雅士的一些內心需求,幫他理解紛雜的世界。

不幸的是,現在基本上全社會的收藏已經轉變成為一個商業的博弈,至少99%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來。所有人的說法都是「未來可以升值」,社會各角度都以「他是否買了貴東西」為標準。從我內心講,非常不喜歡:不是不喜歡別人加入這個隊伍,而是不喜歡把過去唯一乾淨的淨地變得非常世俗化。

每個人的目標過高,就跟唱歌似的,調子一起高了,誰都唱不上去。

我有時也可以理解別人的世俗觀,比如,宗教應該是最脫俗的地兒,但今天很多宗教場所並不能免俗;同樣,我不能要求收藏界免俗,我們的社會處處體現世俗的話,讓收藏界變得高雅也是不現實的。但我也不願意收藏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與原旨無關的領域:大家都談我賺了多少錢、將來可能賺多少錢——我覺得這些沒有意義。

其實我能感受到功利對我們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傷害。既然如此,就按照過去的說法:窮則獨善其身。這個「窮」是指精神上,這社會是一個精神貧窮的社會,但我一定要獨善其身,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不能要求別人。

我一個人不可能改善,只能保全我自己不同流合汙,不向世俗低頭。人是要妥協和自衛的,你妥協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下一步的成功。過去人們說,尺蠖之曲,以求伸也——但今天的年輕人,第一不懂得尺蠖之曲,不願意退回來、軟一下,不會;第二,認為前進就一定能成功,但他又沒有前進的能力,每個人都好高騖遠。

我們常說「勵志」,但勵志的標準是很高的,很多成功人物背後往往有特殊的因素,如果把他們當作全社會的勵志標準,那就大錯特錯了,普通人就會認為上升通道不夠——問題是,你通到哪一站算夠呢?

人光有自我判斷還不夠,很多人認為自己身懷絕技,怎麼老也遇不到知音?就是因為對周圍環境沒有判斷。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資料,說中國缺400萬個經理人。我認識的很多老闆都說,缺有管理能力的人;我自己也是,想找一個有執行力的博物館館長,願意出百萬甚至千萬的年薪,但是沒有這麼一個人。幹不了這個活,那你還說什麼呢?你覺得你行,但具體的事兒你做不來,然後就會埋怨:團隊不好、環境惡劣、潛規則盛行,那別人怎麼能夠生存呢?我覺得這是個社會的問題——每個人的目標過高,就跟唱歌似的,調子一起高了,誰都唱不上去。

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

我們今天全社會的文學修養都不夠,因為社會不躺在文學上生存。當然,我們更不注重史學。這非常可怕。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來,創作者不讀書、沒思考。很多國內的電影,別人評判的全是技術活兒,哪個鏡頭用得不好,應該怎樣怎樣——但我一看,明擺著這導演不讀書。

舉個例子,同樣是表達血腥,《辛德勒的名單》和《勇敢的心》都有對人性的思考。《辛德勒的名單》裡最血腥的一幕是:黨衛軍槍斃工人,「啪」一槍沒響,又「啪」一槍沒響,再「啪」一槍,三槍沒響,滾蛋。這個工人經歷了三槍,但子彈就是不響。在我們的電影裡,就一定要讓子彈響、打得血肉模糊你才覺得血腥,但《辛德勒的名單》裡,不,踹開他去幹活——當你看到他非常機械地幹活,就會知道,人性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爆發出什麼樣的力量;而且一個施暴一個受暴,兩人的表現截然不同,這裡面有明確的對人性的思考。

反觀我們的電影,都是單純的復仇,和《勇敢的心》差千萬裡。看得越多,就越覺得可笑。我這麼說,不是特指電影界,只是電影是特別大眾的文化代表,也可以說是民族心態的標誌物。

《一九四二》的票房慘敗,對馮小剛來說這是唯一的一次慘敗,再看之後的《泰囧》,你就會知道,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一九四二》已經變成一聲悽厲的鶴唳——鶴嚦長鳴,鶴嚦是悲哀的,會傳很遠;但我們的電影都是麻雀窩,嘰嘰喳喳,說話毫無價值,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映射。《泰囧》的商業成功,很多搞電影的也看不懂,本身不可複製,再有個什麼囧也不會是那樣,我們整個民族沒有目標。

我們的電視劇裡,永遠是兒女跟爹媽大喊大叫,少有社會秩序。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化很多成不了體系,不像一棵樹,而是永遠像同心圓一樣。」同心圓的「心」是什麼?儒家思想。漢代以後,儒家就確立了老大地位,卻沒有老二,中國文化就沒有「老二文化」。中國文化中,一定是有一位梟雄,就一個,完了就完了,你也不用問二三四。不信你隨便抓一個人問奧運會銀牌有誰,一個都說不出來,因為大家都不關心這個。

中日韓三國都在儒家文化圈,但側重點不同:日本側重忠,韓國側重孝,我們側重義,講義氣、兩肋插刀,但不幸的是——現在刀插向別人。

同在儒家文化圈,日本人由於忠誠,社會管理成本極低;我們不重忠誠,所以社會管理成本巨大。我常說,在中國能管10個人,到日本就能管500人。經濟危機時,韓國、日本的很多企業員工願意與企業共存亡,願意減薪一半跟老闆渡過難關,我們可能嗎?地震時,人家發放礦泉水,只需要一個人,我們就得嚴陣以待,以免哄搶。講究孝道,跟韓國不能比,你看韓國電視劇,孝道是第一位的,每個人進屋第一件事要向長輩請安——在韓國的文化輸出當中,孝道是第一位的。我們有嗎?我們的電視劇裡,永遠是兒女跟爹媽大喊大叫,少有社會秩序。

我們老說中國法制不健全,其實是個誤讀。我們在秦漢時期有非常嚴謹的法律,為什麼法律在中國漫長的極權社會中不能得以實施呢?因為用不上,僅道德一項就能把社會治理得很好。法律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手段,當你用一道鐵絲網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築一道高牆;當你用一根繩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用鐵絲網;當你劃道線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拉那條繩——什麼成本最低?地上劃條線最低。在國外的機場,地上劃條線,沒有人會逾越;在中國就得攔著,每個角上站一個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社會若沒有忠又沒有孝,就剩下一個功利的「義」時:當我跟你講義氣的時候是求回報的。那我們這個國家怎麼治理?完全靠法制,但一個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國家是最沒有希望的。

問:你怎麼看「社會板結」一詞折射出的社會現象?

答:所謂社會的「板結現象」,從某個角度講,其實是現在人的能力不夠。我們的社會再板結,也不會像三四十年前那樣。打個比喻,今天的社會板結是黃土,而過去是水泥甚至是鋼板。我們年輕時,人是沒有權利選擇工作的,今天你不滿意可以轉身就走。今天的社會,只要一個人有能力,就一定能夠走出來,你沒走出來說明你能力不夠,或者在某處有缺陷。比如一個人能力非常強,但有性格缺陷,和人不好溝通,那就很難走出來,人家不幫你啊。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您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

相關焦點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其『凝聚』作用之持久,『凝聚』影響之廣泛,使中國幅員內所有名山高山望塵莫及。」[15]因此,我們認為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在中華民族多元民族文化或思想觀念中,逐步具有了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共同持有的文化體系,並由此產生了具有指導意義的價值觀念模式,從而促使族群內部人員在行動自覺地上加以理性地守持,從而形成了牢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內聚力。
  • 延續5000年的非洲割禮,改變民族的不是文化,而是習慣
    因為在他們的民族思想中,女孩兩腿間的器官是不純潔的,所以必須以他們自創的割禮儀式,來重塑女孩們的潔淨。這個傳承了5000年的文化,並不必然地被所有女性接受,但是即便有一些女性對這個文化產生質疑,在環境和負面結果的影響下,她也無能為力改變一切。因為,一旦誰家的女孩在一生中不去執行割禮,那麼,換來的結果是不僅不能結婚,而且還會被村裡的人驅逐家鄉,最終淪為妓女。
  • 馬未都:通過一件生日禮物,我算知道馮小剛是什麼樣的人了
    漸漸地,馮小剛從部隊文藝單位轉正,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文化宣傳之路。1984年,馮小剛參與製作了電影《生死樹》,這也算是他自己的開門之作。 之後的幾年,馮小剛的事業一直是不溫不火的,始終給各大電影擔任美術助理或設計師。時間一長,馮小剛便覺得這樣的生活十分無趣,總是給別人打工,或是幫助別人完成作品,自己卻在畢業後也沒有一項能夠拿出手的作品。這一點令馮小剛十分憂慮。
  • 一個民族幾千年苦難的根源!
    一個民族幾千年苦難的根源 !本號評論員導讀:這是一個非常沉重和難以回答的話題,一百多年來,無數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在痛苦地思考和探索,尋找確切的答案。但大多從啟蒙民智,推翻現實的黑暗,以暴制暴的方式去改變社會的觀念出發,沒能觸及深層次的根源。
  • 人窮不可怕,怕的是「心窮」,馬未都:遠離身邊吃相醜的「窮人」
    由此看來環境會影響人的方方面面,包括眼界、情商和格局等,著名文化學者馬未都曾勸誡:生活中要遠離格局小、吃相醜的「窮人」。不過他口中的這個「窮」,指的並不是經濟上的窮,而是觀念上、精神上的窮,也就是「心窮」。馬未都之所以能悟出這樣的道理,說起來還多虧了他家的一名保姆。
  • 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被馬未都的語錄道出,富有哲理,警醒世人
    如果把自己人生去劃分三種境界的話,相信很多人不去讀馬未都的語錄,也能劃分出一些來,估計還不止三種境界。縱觀我們現代很多人,都有一種境界便是抗壓能力,因為我們現代很多人活著的壓力,真的太大的了。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不知道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是哪三重境界,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馬未都的語錄,就道出了人生三重境界,富有哲理,警醒世人,文字如下: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趨利,追求物質上的溫飽;第二重是趨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寄託;第三重是安放靈魂,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階段就走不動了。
  • 王朔為啥批評馬未都?馬未都還總誇他?高情商攤上毒舌損友,真香
    人這一生,普通朋友可以有很多,同類也可以認識一些,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三五知己,不需要太多,或許就連「三五」都是數量上的奢望。著名作家、編劇王朔和老夥計、收藏家馬未都之間,就可以稱作是「知己」!馬未都,作為王朔文學路上的伯樂,對於他的影響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當時馬未都,還不是什麼收藏家,還只是個普通的文學編輯!王朔呢?也遠還沒有功成名就,還拿著自己的文學作品,處處碰壁。不可否認的是,在王朔的文學創作早期,要是沒有馬未都的提點和力薦,道路絕不會現在這麼順遂。
  • 30年前的馬未都,早已月入七八萬,工作卻從不敢與別人訴說
    當然,世界上有錢人最不缺乏的,但是這些人都比較低調,很少會將自己的工資說出口。在當時,編輯的工資也只不過就是幾百元,那個年代裡,這個工資就不少了,可以很好的穩定家庭經濟條件。不過,除了做編輯之外,他有著一個愛好,那就是文玩,我們也都知道他在文玩界的名氣很高,也是憑藉這項工作才成為有錢人的。在剛剛涉足這個行業的時候,他玩的也都不是很大,一個文物也就只有三五塊錢,後來需要購買的東西變多了,也都沒有多少錢去購買好物了。
  • 個人與民族的距離有多遠?
    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軍旅出生的商成勇先生原創紀實報告《江南葛家——一部系在傳統文化根脈上的厚重傳奇》面世,文章不僅關注人文歷史,還特別記錄了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警醒世人。7月7日,筆者再次去了盧溝橋這個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的地方,聆聽國家領導人發表講話,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偉大勝利、歷史貢獻》主題展覽」,心潮湧動。
  • 這個民族,喜歡就在一起,生下的孩子撫養人是舅舅
    這個民族沒有彩禮,喜歡就在一起,生下的孩子撫養人是舅舅網友們都知道雲南麗江,但是很多都不知道那有一個民族,他們12歲就可以辦成人禮,辦完成人禮就算是一個成人了,他們還是一個母系社會。這個民族的人更多的是聚集在麗江市的瀘沽湖,人口約五萬,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民族的語言,但是他們卻沒有文字 ,他們居住的地方有山有水,特別的具有風情。主要分布在一些地區,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縣,人口約四五萬餘人。
  •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今年連出「大招」
    ,刷新老字號時尚度登陸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上的民族樂器新品系列中,流星熠熠古箏有三種款式,分別鑲嵌了1314顆、999顆、520顆鋯石,流星熠熠琵琶鑲嵌了299顆,還有一款夏夜繁星二胡60餘年的歷史,其傳承與保護的民族樂器製作技藝項目在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獵殺T34》電影之外的故事,T34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獵殺T34》電影開頭,1941年的莫斯科郊外保衛戰,一個德軍坦克連的5輛早期4號坦克,居然被一輛T34擊敗,對手的穿甲彈擊中T34,只是擦出了火花,而無法穿透裝甲。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吃足了苦頭,痛定思痛,這才研製了新型虎式和豹式坦克。
  • 咪咕音樂首發《彝·式感》專輯主題曲,民族文化與流行音樂碰撞新火花
    1月15日,由咪咕音樂策劃出品的「天地間」民族音樂計劃專輯《彝·式感》主題曲——《依果波》上線,彝族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溫情詮釋對故鄉的深厚情感,引發聽眾共鳴。
  • 這個民族有種獨特習俗,男女不結婚,繁殖方式簡單粗暴
    這個民族有種獨特習俗,男女不結婚,繁殖方式簡單粗暴大家好,小編又和大家見面了。,並且除了國內的各大景點之外,現在的交通也是越來越方便了,出國旅行也是成為了主要的一個選擇,也都想要走出國門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所以現在在國外有著很多著名的景點當中,時不時的都可以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對於出國旅行,現在著名的旅行國家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歐美國家、東南亞國家、甚至是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都有著非常吸引人前去遊玩的一些地方,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是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文化以及特色的旅行
  • 馬未都家保姆鬼鬼祟祟,辭退她怕人議論小氣,拎不清的保姆太氣人
    馬未都請過一個保姆,她幹活手腳麻利,時間長了馬未都發現這個保姆鬼鬼祟祟,家裡卻發生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兒。馬未都工作繁忙,他託人在中介找了個保姆,要求也不高;為人老實本分,幹活勤快就行。沒有多長時間,中介就幫他物色了一個保姆,馬未都和中介協商了一下,試用一段時間。試用期裡保姆表現得特別勤快,不僅把家裡收拾得僅僅有條,做飯還好吃,簡直不要太周到。
  • 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是如何定義的?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區別?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人們對自身研究的深入,英國人類學家 Edward Tylor(泰勒、《原始文化》)在 1871 年明確指出,「所謂的文化和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任何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綜合體。」
  • 李強:符號、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
    我們將幾乎所有具有歷史特色的古城無一例外地「改造」為毫無特點的現代建築群。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們更將古人留給我們的寺廟、樓閣、書籍作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集中毀滅。多少年來,我一直試圖理解,為什麼一個民族會系統地摧毀自身的記憶符號?為什麼一個民族會將祖先留給後代那些最珍貴、最值得向別人顯示、最可能引發民族自豪感的東西毫不憐惜地加以摧毀?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感覺親族的涵義,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親屬、親戚基本一樣,只是從範圍上有大小不同。親族指的範圍大,而人們通常所接觸的親屬範圍小,因而所理解的「親屬」範圍也就小。《禮記●大傳》:「六世親屬蠍矣。」指六世以內的血親為親屬。
  • 馬未都:什麼是「豬嘴龍」瓷器畫法,「比目眼」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瓷碗,看樣子應該是一個礬紅的一個龍紋碗,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上面的德字少一橫,所以個人覺得到不了宣德本朝,看樣子是清晚期仿宣德的,上面的紋路繪畫都不古樸,上面碗口已經有些損壞了,看器足也像是清仿,就算是一件老的估計也是一件民窯的,不像是官方的,當然這只是個人自己的觀點。
  • 馮小剛過生日,為什麼馬未都要送他拐杖?
    馮小剛過生日,邀請了馬未都,馬未都心想自己好長時間沒見到小剛了,送點什麼東西好呢? 想了許久,馬未都來到了自己的收藏室,看著滿屋子的物件挑起來也有些繁瑣。 正在發愁的時候看到了自己收藏了十多年的綠松石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