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到一張舊照片,看著很感動。
2014年,51歲的張永康當時象往常一樣,抱著82歲的母親在江邊閒聊。雖然是一個載正常不過的生活常態,可是這次卻不同。
這一幕被人拍下,並被發到了朋友圈,一時間被好多人轉發,並引起熱議。
面對採訪,張永康卻平淡地說,現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小時候母親為他做過的。媽媽陪伴我長大,我陪伴媽媽變老!
父母無條件愛孩子,但是當父母老去,孩子是否能像當初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
父母含辛茹苦將孩子養育成人,有些送出國深造,可是結果卻是未知。
我們理想的結果是,孩子樂觀陽光大方積極向上,學業有成,回國註定成就一番大事業。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有很多留學歸來的學子,他們的行為讓我們大跌眼鏡!
曾記得上海有位80多歲的老母親,把將近40歲的兒子大衛告到了法院,本以為是發生了什麼糾紛。原來是因為兒子從國外留學回來之後再到家裡,一直不肯出去工作。吃飯的時候,母親把做好的飯端到兒子面前。大衛每天都耗在電腦上打遊戲或者聊天等等。
這位老母親還有患有尿毒症,每周三次去醫院透析。坐公交車去,從來沒有兒子陪。母親擔心兒子將來會生活不下去,所以就將兒子告上了法庭。
看到這樣的事情,真是覺得很心痛。母親受盡多少苦將孩子送到了國外,雖然可能是母親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太包辦,讓孩子養成了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
雖然在國外接受了較好的教育,但是也沒有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溝通能力等等這些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所以在回國之後也沒有勇氣去找工作,一直是躲避在家裡,由老母親照顧著。
想像一下大衛從小接受到的母親的愛是太多太多了,他沒有從母親這裡學習到愛別人的能力。所以,在他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時候,他選擇了逃避。
雖然這與母親的教育方式有關,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卻讓我們感覺到,如果孩子不能愛父母,那這樣的結局的確是讓人很心寒的。
今年國慶閱兵時,有這樣一幕讓人很感動。一位年輕人將自己的父親背在身上,讓他能夠越過擁擠的人群看到升旗儀式。
還有一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父親從安徽連夜趕到天安門廣場看閱兵。他說自己的父親從來沒有出過安徽省,這次正好趕上閱兵,所以就趕到了天安門廣場現場看閱兵。說著說著就流淚了。
不論我們貧窮還是富有,父母對我們都是無條件的愛,那我們要以什麼方式來回報?就算我們貧窮,我們可以用一聲問候,一個擁抱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
假如富有,可能再多的錢也不如我們給他們的時間,不如給他們送去的一聲問候,更不如拿出時間陪伴他們時,給他們的一個擁抱。
以前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脫離父母的庇護,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可是現在我才知道,有了孩子以後,我才是真正長大了,以前的想法都很天真!
有了孩子,我才知道父母當時是怎麼疼愛我們的。
孩子生病時,父母揪心;孩子磕著碰著,父母擔心;孩子做了壞事,父母傷心;孩子磨蹭,父母也恨得咬牙切齒;孩子有一點點成績,父母開心得像個孩子……
這裡面的酸甜苦辣,只有在成為父母以後,真正用心去帶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沒有孩子的人根本不可能體會到,父母對孩子這種愛的深切。
中國家庭大多挺保守,害羞於用擁抱來表達我們的愛。對孩子對父母老說,擁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我工作後常年在外,很久不回家看父母,過年時回家,見到爸媽,抱了一下他們,頓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爸媽的眼睛也溼潤了。
這一個動作勝過千言萬語,飽含著愛。
我們小時候,爸媽總是抱著我們。當他們老了,我們也要主動擁抱他們。
雖然我們不像51歲的張永康那樣抱著母親,但是至少可以擁抱一下,這種愛讓父母暖到心坎裡。
你有多久沒擁抱過父母了?在留言區說出對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