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石家莊一對26歲的小夫妻因為感染上新冠病毒,被公布了半個月的行程流動軌跡。
男:網咖上網,吃麻辣燙。大部分時間上網和宅家。
女:帶兒子看病,去購物,買水果,買饅頭,買雞柳,買包子,陪孩子玩,買綠豆餅,商店購物,修手機,超市購物。中間只宅家一天。
夫妻二人的軌跡反差極大,引發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
「真為這個女的悲哀,女的每天看孩子忙家務,手機壞了不捨得換,男的倒是很瀟灑,每天網吧麻辣燙。」
「這男的可以扔了,不管啥原因,自己泡網吧宅家,讓老婆帶孩子看病簡直不是人。」
「女人結婚只是為了養個巨嬰。」
「她天天不出去怎麼辦呢?兩個嬰兒都餓死?」
「仿佛看到了我的婚姻真實寫照,如果可以重來,我真不想結婚。」
這對石家莊小夫妻的婚姻正是當下最常見的「喪偶式婚姻」。
簡單來說,「喪偶式婚姻」表現為:丈夫每個月除了給錢,其餘有關養育孩子、教育孩子、家務活、贍養父母等等事情一概不伸手、不過問、不參與。
而這類「甩手掌柜式」丈夫通常認為:我在外忙著賺錢養家,給老婆錢就可以了。
張泉靈曾在「奇葩說」裡義憤填膺的對女性觀眾說:「你們以為有一個婚姻的時候,你們就不是『單親媽媽』了嗎?
中國現實的條件底下,大多數的家庭即便婚姻結構是完整的,事實上你們都會當『單身媽媽』的,很多的父親是缺席的。」
喪偶式婚姻、守寡式育兒、甩手掌柜式老公,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些經歷了「喪偶式婚姻」的女人後來都怎樣了?
妻子付出成常態,
男人索取成理所當然
韓劇《告白夫婦》中,張娜拉扮演的家庭主婦馬珍珠的一天是這樣的。
清晨,一邊抱著哭鬧的孩子一邊上廁所。
還來不及好好享用一頓飯,孩子就哭了,一邊囫圇吞栆的站著吃,一邊抱著孩子哄。
手腕又開始疼了,可下一秒還是毫不猶豫的抱起了正在鬧覺的孩子。
結婚前每次出門都照鏡子打扮很久,現在卻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去穿衣打扮,就連領口上沾了汙漬還是感覺到路人異樣的眼光後才注意到。
丈夫永遠在加班應酬,孩子半夜突然生病,焦急萬分獨自去了醫院,好不容易折騰到家後,卻收到丈夫「今晚不回家」的簡訊。
這樣的畫面讓人瞬間淚崩,在幾年如一日的「守寡式育兒」中煎熬,實在太難了。
像馬珍珠這樣的「過度付出」,才是婚姻中最難渡的劫。
什麼是過度付出?
通常婚姻雙方都會相互付出來維持情感上的平衡,而大包大攬用力過猛的付出者大致有三種心態,自我強迫、一廂情願、獲取報答,但不管哪種心態,背後都會傳遞一種信號:
「我要付出才能持續被愛被認可。」
「我要付出才能不被拋棄。」
所以往往過度付出型的女人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會想盡辦法討男人開心,對他好,每天想的是該怎麼付出才會讓對方更加認可自己的價值,更加愛自己。
其實一方過度的付出會導致另一方的相應懈怠。
大多數男人最初都會認為付出是需要「禮尚往來」的,但是當他們發現給女人很少的回報也能換來對方的付出時,男人就會開始減少付出。
一旦男人發現不給女人任何回報,女人會付出更多時,男人就會從「禮尚往來」演變為「只進不出」的索取者。
從女孩到怨婦的距離,
只需要一段糟糕的婚姻
電視劇《安家》裡博士醫生宮蓓蓓終於因為買房與父母分開住意見不統一,忍不住與老公翻出了積壓在內心已久的抱怨。
「我有很多委屈想找時間給你講,你不聽。我是你老婆,不是你保姆,你不是找個人跟你湊合著搭伴過日子,搭伴過日子找誰都行,外賣、快遞、跑腿、保姆,誰的貢獻都比你對這個家庭的貢獻大。」
「我不想生老二你讓我生,我生了兩個孩子,你什麼都不管,兩個孩子長大了。可你一塊尿不溼都沒有換過。」
「在我加班四十八小時後,我出來給你買早點,你說油條太涼了,要我給你去換根熱的。」
宮蓓蓓原以為多年的隱忍付出和自己所受的苦丈夫都能看得見,當她的抱怨卻換來丈夫不以為然的指責時,她才知道他們夫妻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很多女人不知道,其實婚姻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做到有底線有原則,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
這麼多年宮蓓蓓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自己的底線卻毫不自知。她包攬了家裡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就等於放開了底線。
日子久了,丈夫便認為理所當然,很難再重新站在妻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
其實世上沒有哪一種犧牲和付出是不求回報的,當宮蓓蓓犧牲了自己的底線去照顧家庭和孩子時,就會期待更多來自丈夫的補償和支持。
過度付出的人往往不會主動表達期待,而是希望對方主動做到。
一旦得不到「有償」回報,便容易形成「怨婦式」思維。
「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我苦也吃了,罪也受了,怎麼還吃力不討好!」
女人所有的過度付出,都會在潛意識裡要一個平衡,想要以付出來增加愛的籌碼。
而男人也並不是傻和壞,只是他們習慣了得到,就會忘記了感恩。這就是人性。
過度付出是自我感動,
是毀掉親密關係的元兇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一生都在情感關係中過度付出,但始終求愛而不得。
松子是家中長女,妹妹身患重病無法出門,因為妹妹的存在,松子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常常被冷落。
在一次偶然中,她發現自己只有在做鬼臉的時候,才會換來父親難得一見的笑容。
之後,她的人生主題就是用「討好和付出」來換取男人對自己的愛。
在情感中她拼了命去愛去付出,總是那麼的乖巧和聽話,甚至對待感情的態度低到了塵埃裡。
不管是經歷了家暴男、有婦之夫還是被男人騙財、騙色,她都想盡辦法要取悅對方。
以至於她過度在意男人的看法導致是非觀發生了扭曲,但最終換來的還是只有背叛和傷心。
像松子這類的付出者往往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善於迎合他人,討好他人,在意別人的評價而忽視自己感受。
討好型的人會把付出和愛混為一談,會將感情失敗歸結於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完美。
她需要在對方的肯定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和存在感,說到底是卑微的,所以通常也會是情感糾葛中吃虧的那一方。
要扭轉原生家庭的印跡不容易,過度付出者只有意識到「失去一段感情並不是自我價值的毀滅」,才能從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否則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已。
婚姻中用怎樣的方法才能不過度付出?
傅首爾曾在一檔談話類節目中說到,做家務其實可以變成很浪漫的事。
假如丈夫只願意主動幹一件家務事,其它的家務事都不願意幹,那麼婚姻中應該找到讓雙方儘量都滿意的方法,也就是需要對那部分彼此都不願意幹的事重新進行分工。
你可以這麼做:
a. 籤訂家務分工協議。約束雙方不過度付出,也不過度索取。
b. 在籤協議的過程中。可以溝通交流彼此愛做和不愛做的事情,增加對彼此的了解。
c. 對大家都不愛做的事情,進行合理公平分配,讓對方看到彼此在相互付出。
d. 雙方籤字並共同遵守,還可以設立獎勵哦。
巴法利尼克斯說:「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剛結婚的時候,也許我們並沒有好好想過,自己的婚姻將來會過成什麼樣子。
逐漸的有的人把婚姻過成了日子,整日柴米油鹽。
也有人把婚姻過成了段子,整日歡聲笑語。
無論過成什麼樣子,永遠都別忘了婚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懂得付出才能相伴而行。
在我接收到的情感諮詢裡,並不是所有女人都在面對各種狀況百出的婚姻危機時,都能夠處理問題,重新起航。
喪偶式婚姻,無性婚姻等等,甚至是在面對老公出軌的時候,不少女性開始自我懷疑,直接否定了自己的下半生。
其實我認為,一個女人面對被出軌,被背叛,被「喪偶」時,思想的獨立遠遠要比行為獨立要重要的多。
就說出軌吧,很多女人在面對丈夫出軌的時候是情緒失控的。
跟蹤小三,暴打小三,歇斯底裡,甚至學習《雙食記》《致命女人》裡的極端劇情報復小三和對婚姻失望的老公。
離了婚的女人降低身價,撒潑打滾,忍氣吞聲沒有離婚的女人勉強維持一個空殼婚姻。
甚至,不再相信男人。
最後才發現,這只是當別人撕裂你人生的時候,自己撒上了一把鹽,更加痛苦的是自己啊。
還有的私信給我說,老公出軌回歸後,自己也會變得神經敏感了。
經常懷疑老公是不是在撒謊,老公電話一響,立即像觸電一樣,害怕至極。
老公外出的時候,坐立不安。
老公因公出差,便整夜輾轉反側睡不著覺,想著是不是帶著小三出去旅遊。
像一隻警犬一樣查看他的電話、微信、QQ甚至釘釘。
有一丁點不對勁的事情,不問原由便歇斯底裡,常常哭的停不下來控制不住自己。
既然經歷至此,那麼一個女人的蛻變,就成為了對於自我的一場救贖了。
不是去改變愛人,也不是拯救婚姻,而是要挽救自己。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
不同時期的需要強烈度不同,每下一層次的需要滿足後才會去追求上一層次的需要,基本需要靠外部條件滿足,而更高級需要靠內在因素滿足。
也就是說,一個出軌的即將破碎的家庭,相當於妻子和丈夫把已經建立起來互相尊重生活的需求,瞬間崩塌到需要兩個人在再去重建家庭氛圍的安全感的需求。
更何況,出軌的丈夫是否願意跟妻子共建,還都是一個未知。
這個時候的女人,沒有安全感,時時刻刻反反覆覆去琢磨和丈夫之間到底有沒有愛的存在,對於歸屬感的缺失,情緒上根本做不到得當的管理。
而這個狀態想要再去更好的經營婚姻,讓老公回歸家庭,女人就必須學會情緒管理,具備自我調節和情緒疏導的能力。
否則,自己將一次次被自己的錯誤認知和焦慮打敗,無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