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只是一場交易嗎?反思高離婚率

2020-10-14 老鐵茶話

最近,離婚話題上了熱搜,深圳市民「預約離婚一號難求」的新聞被刷屏。

對於離婚現象,人們已經見多不怪了。但看了關於離婚的統計數據,你依然會吃驚不小。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離結比¹」為43.8%。

深圳並不特殊。因為黑龍江,天津、吉林、遼寧、重慶的離結比均超過了5成。這意味著:有100對夫妻要結婚,同期有50對以上的夫妻要離婚!

結婚率連續幾年下降,離婚率卻連續十幾年上升。到底是為什麼?

圖表來源於《2018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對於這一現象,許多感情問題專家、心理學家都做出了解讀。還有不少學者引用經濟學概念,對婚姻問題進行剖析。

按照某些「婚姻經濟學」的觀點:婚姻就像合夥辦公司,男女雙方投入不同的資源,身體、顏值、生育能力、家庭背景都可算作「資源」。「門當戶對」就是講資源的匹配性。男方給彩禮,相當於支付履約保證金。

照此推論,婚姻可看作是一種交易,婚姻美滿就是交易成功、經營良好,離婚就相當於破產、清算、重組。

這些解釋合理嗎?我認為有相當的合理性。但不足以解釋「離婚率走高」的深層原因。

結婚、離婚都是圍繞家庭而進行,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了解產業演進導致的社會變化,才能深刻洞察婚姻問題。

社會產業演進,從底層影響婚姻家庭的變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產業演進就是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這是家庭與婚姻關係發生變遷的根本因素。

以產業發展為標誌,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時代呢?

最早是原始採集狩獵時代,長達幾萬年或幾十萬年。

那是一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氏族群婚時代。當然也不會有現代意義的婚姻與家庭。

接下來是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時代。

農業時代的婚姻家庭,既是生活單位,也是「男耕女織」的生產單位。因為男人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形成了「男權社會」,以及「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文化習俗。

在「夫為妻綱」和包辦婚姻的社會裡,女人們缺少選擇權,多數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婚姻態度。如果男人要離婚,他卻可以寫一紙休書把妻子休掉。

再下來是工業化時代,迄今已有幾百年。

工業化前期的家庭,逐步脫離了生產職能。男人出去上班掙錢,女人在家操持家務和照料孩子。「男主外、女主內」成為普遍現象。

在這個階段,男女地位仍有顯著差別。女性缺少工作機會,經濟上難以獨立,還要照顧孩子,不太可能因為瑣事爭吵而主動提出離婚,除非是無法忍受。

男人們呢,雖然比家庭主婦的交往圈更大,但他們依然局限在熟人圈子裡。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當代社會的巨大流動性。

我們不難發現從農業時代直到工業社會前期,家庭的重要性不可撼動,因而也比較穩定。如果一個人離婚,通常會招人側目,也會因缺少選擇機會而付出很大代價。「高離婚率」是不可能出現的。

但到了工業社會後期,尤其是信息技術與服務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婚姻家庭的底層邏輯開始起了變化。

當代婚姻的底層邏輯,到底發生了那些變化?

首先是女性地位提升。

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女性獲得受教育機會,從事各種工作。職業女性大量增加,經濟能力增強;妻子的收入超過丈夫,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如果婚姻出現危機,主動提出離婚的,可能是男方,也可能是女方。「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其次是家庭職能弱化。

進入工業時代後,家庭失去了生產職能,「男耕女織」已成為歷史記憶。到工業化社會後期,服務業大量興起,許多家務勞動也被社會化了。

正像我們看到的:下廚房的次數少了,叫外賣的次數多了。在家待客少了,在外活動多了。「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少了,社會養老機構多了。難怪妻子會抱怨經常不著家的丈夫:你只把家當旅館了。

第三是信息技術帶來交流方式巨變。

傳統時代的人們很看重寫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很看重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後,人們的交流方式徹底改變了。夫妻共處一室,也常常是相對無話、各自玩手機。五花八門的「群」和「圈」,也大大增加了紅杏出牆的可能性。

第四是幸福觀念更加「個人化」。

幸福是什麼?老一輩人首先會想到「家庭幸福」,而年輕人更注重個人感受。

服務業日益發達,年輕人的物質生活更加社會化。藉助網際網路,他們的精神追求也更加多元化。家庭還是幸福的港灣,但他們願意停泊的時間大大減少了。

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年輕人反感長輩催婚:我一個人過得挺好,幹嘛非急著結婚呢?許多小夫妻因為一點小事就鬧離婚:離就離,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很多事業型男女,壓根兒不願意在家庭瑣事上花費精力。

我們不得不承認:由於產業演進帶來的社會變化,當代家庭的穩定性變差了,婚姻關係變脆弱了。而面對這種變化,我們很多時候是無奈的。

可以想像,當新的產業革命到來時,譬如人工智慧與基因科技的重大突破,人們的婚姻觀還會發生變化。

也許到那時,有人會選購一個機器人情侶,而不是找對象結婚。有人會選擇生物科技來繁育後代,而不是傳統的結婚生子。也許婚姻會變得更像「合夥制公司」,經營不善就解構重組。

這些苗頭其實已經出現,我們很難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加以評判。

按照微觀經濟學的解釋,這些個人行為也許是「理性選擇」,完全符合交易理論與成本法則。但從宏觀來看,其造成的社會問題是不容無視的。

離婚是私人問題,高離婚率卻帶來社會問題。

因為高離婚率,將有大批孩子缺失來自原生家庭的情感呵護。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孩子有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心理、行為、學業、健康、人際關係等等。

正如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伯特·李爾尼特所言:離婚是威脅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

如果把婚姻僅僅看作是「合夥辦公司」,經營不好就破產清算,那麼,你是否替孩子算過帳?他們需要的,難道僅僅是監護與撫養費?

如果把婚姻看作是一場交易,你是否進行了充分考察?一時衝動的「閃婚」,往往為婚姻破產埋下了伏筆。破產是有代價的,為代價買單的人不光是自己,還有父母和孩子。

從時代背景來看,當代婚姻狀況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復歸傳統了。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高離婚率就像企業的高破產率,對整個社會一定是不經濟的。

為了追求幸福,終結低質量的婚姻並不可惜。但冷靜思考是必須的:這場婚姻是否真的沒救了,是否還可以努力一下。


注1:"離結比"不等於"離婚率"。「離結比」的算法是:離婚量除以結婚量的結果。「離婚率」的算法是:某年的離婚率=某年離婚對數/某年的平均人口數×1000‰。

相關焦點

  • 這究竟是愛情還是一場交易
    這是小時候,再看現在,現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女孩子動不動首先就會問你三個問題,你有房嗎?有車嗎?有存款嗎?如果沒有,那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了,我們不合適,那涼快那待著去。每當我碰到這樣事情的時候真的很無語。這究竟是在談戀愛還是在談交易。
  • 「婚姻是一場交易」,你認同這個說法嗎?
    如果說婚姻是一場交易,那愛情就應該是為完成此交易的「相互欺騙」。既然是「欺騙」,必有受害一方或兩敗俱傷。「騙子」與「騙子」的交易,無論誰強誰弱,終究會以失敗收場。好好的日子誰也沒過成。而真正婚姻裡產生的意外「傷害」,必定有人文情懷的包容加以「抵消」。這兩種「傷害」,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此邏輯,男女本身生理結構就不同,如何保證交易的平等?美女搭帥哥,顏值低的配醜的,有錢的娶多金的,窮人只能摟著脖子一塊窮。
  • 婚姻,其實是一場「交易」
    本以為是個「青銅」的璐璐,在銷售這條路上反倒成為了「王者」,不但帶著團隊,而且收入早已高過李昂。很多時候,李昂還要被璐璐接濟著,才能度過危機。這場婚姻中,男人失去了自己想要的那種滿足感,而女人看著身邊這個男人,不再那般意氣風發,而是變得油膩、暴躁,覺得這個人根本不值得被崇拜。
  • 婚姻不應是一場交易
    婚姻不應是一場交易婚姻不應是一場交易無論承認與否,在我看來他們的婚姻就像一場交易,女的愛到盲目,男的倒像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婚姻不應是一場交易婚婚不是一場交易,好的婚姻純粹是愛情的產物,必然不會夾雜太多的利益。
  • 「焦點」現代社會的婚姻,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帶感情的交易
    首先,這裡指的交易並不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不是說你給我錢,我就把我的女兒就送給你了,那個不叫交易,那個叫人口買賣。我所說的是一個家庭與另一個家庭之間的交易,婚姻除開個人的感情因素以外,是一個家庭與另一個家庭的資源共享和資源整合。
  • 小三的愛情,其實只是一場交易
    因為父母收入都不高,還要租房子,還要贍養家裡的老人,所以每個月都是緊巴巴的過日子。可以說在成長的環境中,一直都是很缺錢的狀態,只是在農村的時候,大家都一樣,還沒有什麼感覺,到了城市裡,有了對比,也就有了心酸。
  • 中國離婚率這麼高,和樓市有關嗎?
    換一個證,立刻省了將近15萬,而且首付更低,確實划算,對於工資水平本來就不高的二線城市居民來說,誘惑足夠大。這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近年來中國離婚率不斷高漲的重要原因。房地產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嗎?房地產的「虹吸效應」最近民政部公布了一組2018年的全國登記結婚和離婚的數據,在網上炸了鍋。
  • 離婚率越來越高,你知道「離婚率」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嗎?
    從這個角度看,「離婚率」逐漸升高——結婚人數持續下降,離婚人數持續上升。這兩種種計算方式其實很難被普通大眾所理解,也很難準確反映離婚的本質。它們可能具有社會學意義,但對於以情感為載體的婚姻本身而言,是說不通的。所以,比較理想化的統計離婚率的方式,應該是把每個人一輩子只結一次婚設為前提,只統計第一次離婚,只統計第一次離婚——我們只想知道你結沒結過婚,離沒離過婚。
  • 包辦婚姻離婚率不高,現在自由戀愛,離婚率卻高了,為啥呢?
    一位伯母說:在以前包辦婚姻的年代,年輕人結婚時可能是第一次見面,雖然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但卻相知相守了一輩子。而現在的年輕人,卻看不上包辦婚姻那一套,都嚮往自由戀愛,為愛放棄一切成為了年輕人的主流。按理說,自由戀愛給了人自由選擇的機會,為啥還會說離婚就離婚了呢?
  • 最近幾年,為什麼明星離婚率這麼高?
    比如最近的阿嬌、賴弘國離婚,社會討論非常多;再往前數,楊冪劉愷威離婚;白百何、陳羽凡離婚;文章、馬伊琍離婚;王寶強、馬蓉離婚;張栢芝、謝霆鋒離婚;伊能靜、庾澄慶離婚···總之,明星離婚的對數比例非常高。
  • 離婚率越來越高,是女人太強勢嗎?
    獨立後,女性對婚姻的要求。社會在進步,女性有了與男性平等的社會權利。儘管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在某些地區還一直存在,但主流社會裡,女性只要參與社會勞動,不依附婚姻,一樣可以獨立生存。這就使女性對婚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 人生就是一場交易
    走進一家大商場,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你就開始了一場選擇之旅,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在同類商品之中,我們的選擇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並不能同時擁有,當然有時也沒必要同時全部擁有。那麼你選擇A商品而不是b商品的理由是什麼呢?我們是從商品的質量,自己的需要,價格等等因素去參考完成的,最終我們所選擇的商品是否讓我們不後悔,或者覺得非常滿意,這就涉及到一個機會成本的概念。
  • 離婚率越來越高,專家建議隨夫姓可降低離婚率,這種說法靠譜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婚戀觀念的改變,這些年離婚率越來越高,年輕一代的婚姻,易結,易散成了新時代的新常態。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是被父母寵著長大的,個性獨立,包容性差,習慣被疼愛,被照顧,被伺候,缺乏承擔家庭責任的意識,導致了離婚率逐年升高,去年國內的離婚率已高達43%了,而今年年初的這一場瘟疫,讓離婚變成了流行,離婚率暴漲,據悉深圳有84%的離婚率, 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也遇到了離婚潮。
  • 中國的離婚率究竟有多高?
    中國的離婚率的究竟有多高?中國將近有900萬人結束婚姻回歸單身。這個數字在2002年還不到200萬,已經連續上漲的幾十年了。有人說是經濟發展了離婚率高了。我認為不全對。改革發展之後到2002年,經濟發展也很快,但那時候的離婚率一直趨於穩定。2002年之後直線上升,現在每兩對新人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舊人離婚。離婚率最高的地方,每100個人就有68人離婚。
  • 高額的彩禮背後,很多家庭的不幸,是把婚姻當成了一場交易
    戀愛是兩個人的性格、實力、品性參與其中,只要兩人覺得合適就能相處得很好;結婚則是兩個家庭觀念、習俗、利益的均衡,只要其中有一項沒有令一方滿意,哪怕結婚,婚姻最終可能還是會失敗。 在很多家庭不幸的事例中,炸彈的引線其實就埋在把婚姻當成一場交易的方式中。
  • 現在的離婚率越來越高,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女方先提出來的
    離婚率現如今為什麼越來越高?有數據表明,離婚百分之七十是女方提出的。當離婚率越來越高,孩子越生越少,為什麼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思?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三組官方公布的大數據。一、離婚的人越來越多。2018年上半年,中國有540萬對新人結婚,193萬對夫妻離婚,每天有超過一萬對夫妻離婚,而結婚的人數連年下降,離婚的人數年年上升。
  • 中國離婚率再創新高:到底是什麼謀殺了婚姻?
    情叔導語:婚姻愛情是人生必經的幾個過程,但是很多人在步入婚姻之後卻發現這一人生必經的東西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很多的矛盾莫名其妙地激發,結婚後的伴侶離奇的換了個人,婚姻所帶來的枷鎖莫名其妙的多,婚姻之後等著的又是怎樣的噩夢,歡迎收看本期今日說法。
  • ​婚姻是一場「交易」,好的婚姻,懂得先過好自己
    這樣簡單而甜蜜的語言,應該就是最甜蜜的婚姻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婚姻前是,在婚姻後也是如此,有人說,最好的結婚是與自己結婚,任何我們遇到的人都是修煉我們的,當你足夠好的時候,你所遇到的那個人也會很好出現,所以要想把婚姻經營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經營好自己。
  • 中國離婚率再創新高:到底是什麼謀殺了婚姻?
    情叔導語:婚姻愛情是人生必經的幾個過程,但是很多人在步入婚姻之後卻發現這一人生必經的東西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美好
  • 為什麼現在離婚率如此高,都不在乎小孩嗎?離了小孩怎麼辦?
    現在離婚率這麼高主要就是人的思想在前進,對待婚姻的態度也在改變,類似於一場情感變革。孩子耳濡目染一場不幸福的婚姻,以後在對待婚姻的態度上也會耳濡目染,對待情感,對待愛人時候的處事方式也會耳濡目染,父母一輩的婚姻態度和處事方式也會被孩子暗中學會,不幸福的婚姻早點結束對孩子未必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