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家大商場,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你就開始了一場選擇之旅,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在同類商品之中,我們的選擇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並不能同時擁有,當然有時也沒必要同時全部擁有。
那麼你選擇A商品而不是b商品的理由是什麼呢?我們是從商品的質量,自己的需要,價格等等因素去參考完成的,最終我們所選擇的商品是否讓我們不後悔,或者覺得非常滿意,這就涉及到一個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就是從事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是指你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事情的價值。就像奧野宣之所說的,你如果選擇了一本爛書,而沒有選擇一本好書,那麼這並不是單純的讀了一本爛書,浪費了時間,而是失去了讀一本好書的機會。所以這個成本就是很高昂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在商場裡想買一件大衣,在一件羊絨大衣和皮大衣之間進行選擇,二者進行比較的時候,你先從他們的質地上,價格上,風格上,還有可能使用的場合上等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對比,最後確定了選擇結果。等你買回來之後,如果它的確像你想像之中那樣的適用而合心,那麼你放棄另外一件就是值得的,也就是這個機會成本是較低的,你的這次交易就是划算的。
人生當中這樣的選擇數不勝數,而更大的選擇可能是學業、 職業、婚姻,在這些選擇之中,我們仍然要用到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因為選擇了這個,就意味著放棄了另外一個,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仔細衡量。
而衡量我們所做的選擇是否是值得的,是否是划算的,最根本的就是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提出,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效益大於額外成本時,你才應該這麼去做。比如在選擇婚姻的時候,張三帶給你的是愛情,李四則可以帶給你穩定富裕的生活,而且兩樣又不能夠同時得兼,那麼選擇哪一個就更合適,或者說更值得呢?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效益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一個愛情高於一切的人,自然該選擇張三;如果是一個更渴望物質生活的人,自然要選擇李四,並沒有高下之分,因為對你來說哪一個更符合你的效益,你就應該選擇哪一個。學業,工作自然更是如此。
如何才能夠最大化的提高效益呢?首先當然是要降低成本。比如在學習當中,我們全身心的投入,聚精會神,專注於當下,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本身就是降低了時間成本。再比如在工作當中,我們少抱怨,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樣不但效率高,而且還減少了情緒損耗,贏得同事、上司的信賴和尊重,這樣我們就降低了人際成本,效益自然就會更擴大化。
在成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要提高效益,我們只有提高自己本身自帶的效益。比如讓自己的技能獨特化,不可取代。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高層管理者的薪資的增長速度,要遠遠高於普通員工的薪資的增長,這不是因為他們內部作弊,主要是因為管理者的決策對提高公司業績更重要,他們不容易被取代,普通員工則隨時可以被解聘。
要提高自身的效益,還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和計劃,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蒙蔽了雙眼。比如說在酒店,你可能會發現,大堂服務員的工資比給大廚幫忙的小工要高的多,為什麼會這樣?給大廚幫忙的小工需要的技藝,難道不比服務員的高嗎?服務員所幹的事,是許許多多普通人都可以幹的呀。但是你可能沒有想到,給大廚幫忙的小工,還可以從大廚那兒學到技術,他們也可能是以後的大廚,現在所做的,是他們邁入心儀工作的墊腳石,而這本身也是效益的一部分。
要提高自身效益,就應該提高時間效益。你可能會發現,在超市做大白菜大促銷的時候,排隊等候的一般都是老大爺老奶奶,很少有年輕人,為什麼?因為年輕人在這個時間段內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可以收穫更多的效益,因而不可能為幾毛錢、一兩塊錢而耗費幾個小時。所以說,時間機會高的人不太可能排隊等打折,就像頭等艙的客人,一般都不會等著打折去坐飛機,因為在等待的時間裡,他們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我們也不該把時間花在打折上,等待上,應該提高時間內的效益,這些效益遠遠高於打折。
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交易,我們用生命、健康、知識、能力等等去換取或贏得我們想要的愛、財富、尊嚴以及更多。所以多想一想成本效益原則,讓我們成為人生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