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是否習慣於相信「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的原則來對事情做出決定和判斷,即使經驗似乎不是每次都有用?
重要的是要知道,人們在做複雜的決定時會無意識地採用常規程序,而這些常規程序很容易導致我們陷入無形和不可察覺的思維陷阱。
它們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以至於我們無法識別它們,有些人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掉進了陷阱。
事實上,我們陷入了無意識思考的陷阱,做了很多我們不需要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避免這三個思維陷阱,學會更理性地思考。
一、為什麼你總是一條路走到黑
去電影院看電影,沒想到會踩到雷區,越看越無聊,但是不願意離開。畢竟,已經看了一半,而且已經花了錢,還是忍一會吧...
結果,真的坐在了最後。然而,一結束放映就記不起這部電影的片段了,感覺好像沒看過。因為不能放棄已經付出的金錢和時間,硬生生地浪費了一段時間。
A小姐已經在銀行工作了半年多了。業績的壓力和應酬讓她越來越不舒服。她曾經想辭職,但她仍然不能放棄這份工作。原因是:
我花了這麼多時間考試和求職,你想讓我浪費嗎?
不管是電影票和時間,還是A小姐為這份工作所做的努力,都是已經付出的代價,不可能收回,也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
我們總是沉迷於沉沒成本,這使我們繼續犯錯誤,即使我們知道決策中的錯誤。我們總是抱著一線希望來挽回我們的損失和面子,結果我們越陷越深,這影響了我們做出不恰當的決定。
很多事情都有很好的理由讓我們繼續下去,但是如果我們決定繼續做某件事僅僅是因為我們不能承擔已經付出的代價,那就不是一個好的理由。
你做了什麼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狀和你對未來的評估。理性一點,正如巴菲特所說:當你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洞裡時,最重要的是停止挖掘。
二、群眾的眼睛就真的雪亮嗎
「他們都這麼說。」
我們經常在一些對話中聽到這樣的話。當面對未知的事情時,人們經常會聽到大多數人都同意的話。
然而,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眾口爍金,三人成虎」。只要有更多的人談論它,即使它是一個謊言,人們最終會相信它,然後真相會逐漸被淹沒…
這就是「從眾效應」,因為它只代表了大多數人根據言語定義的行為和表達,而沒有確切地了解真相;它不但不能刺激對方的情緒,反而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個人符合心理平衡。
盲目隨波逐流會扼殺你的創造力和熱情。
我們能做的就是減少盲目服從,用我們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對錯,堅持我們自己的判斷。在思考之後表達你的觀點,讓你的觀點合理且有根據,不要讓你觀點的理由總是「他們都這麼說」。
三、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為什麼古代皇帝身邊的臣妾更受青睞?為什麼好的建議會被忽視?
你有沒有注意到,當面對選擇,然後詢問別人的意見時,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尋找支持我們直覺和意見的信息,同時避免與我們的直覺和意見相矛盾的信息?
這是尋找有利證據的思維陷阱,所以不適合你口味的良藥往往是苦的,不適合你內心的建議總是不好的。
潛意識裡,我們傾向於先決定自己想要什麼。至於為什麼,我們傾向於以後再弄清楚。而且,與我們不喜歡的東西相比,我們喜歡的東西更容易吸引我們。自然,我們被支持潛意識偏好的信息所吸引。
但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下意識地選擇你想做的事情,而是你應該首先確定:這真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嗎?
然後真正的問題出來了:
你真的是在收集信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還是只是在尋找有利的證據來支持你想做的事情?
你必須坦白承認你的動機。
為了避免尋找有利證據的陷阱,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反對意見並公開思考:選擇其他方案的最有力的理由是什麼?第二個最有力的理由是什麼?第三個強大的原因是什麼?
當尋求他人的意見時,不要問可能會帶來有利證據的指導性問題。另外,我們不能只聽朋友的。
我們不能只聽朋友的原因是兩個人可以成為朋友,所以他們的價值觀、愛好、思維角度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自然,盲點通常是相似的。
如果你看不見,他可能也看不見。朋友的意見通常只會鞏固你自己的地位和觀點。
結語
事實上,這三個思維陷阱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奧秘,只是普通人容易犯的簡單錯誤。因此,當得出結論時,不要急於行動和發表,退後一步,仔細考慮這三個問題:
我忽略了相反的證據嗎?
我是否盲目地跟隨我內心的聲音?
有什麼證據證明我對別人動機的猜測嗎?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如果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能思考這三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就能避免一些思維陷阱,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就像井裡的青蛙只能看到天空的一面,思維的陷阱會讓你停滯不前,找不到出口。
跳出這三個思維陷阱,不要混日子,不要渾水摸魚,讓你的每一步都清晰,讓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