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感覺何時為幻覺,或者說,感覺什麼時候是「真」,什麼時候是「假」。
佛家說,感覺即感覺。如果我們接受感覺的起落,認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認為它有別的深意才去孜孜追求,結果往往會更好。
當然,從理性角度看,這個結論不一定具有合理性。因為你看淡某些個人感覺而感覺快樂,並不代表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更真實了。
或許只是你讓自己暫時麻醉一下,屏蔽了現實世界對你的感覺提供的反饋,讓你的痛感變得遲鈍。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冥想能夠幫助我們接近真相?冥想讓我們擺脫那些感覺,是否會帶我們偏離真相?
還有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是,我們的感覺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或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如何區分和辨別他們之間的不同?
感覺為什麼如此複雜,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感覺有一個奇怪的特性,那就是,你永遠無法完全確認除你之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到底有沒有感覺。
感覺是極具個性化的,感覺是非常私密性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感覺,你無法完全體會別人的感覺,別人也無法完全體會你的感覺。
這個觀點我非常地贊同,我現在才開始領悟到,為什麼我以前經常覺得自己很孤獨,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讀懂你,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人可以感同身受你的感受。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如此,每個人都很孤獨,因為每個人的感覺都只有自己內心最明白,別人無法替代無法了解。
由此,我也逐漸釋然了,這是生物體的進化過程,每個人都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感覺孤獨的個體,這是人類的特性,於是,我並不孤獨。
在之前的心理學學習中,我得到的教育是,學會了解你的感受,因為你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存在。但在《洞見》這本書裡,這個理論卻開始站不住腳了。
作者深入探討了感覺的各種情形,好的感覺,不好的感覺,什麼時候感覺是真的,什麼時候感覺是假的等等等。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感覺則是自然選擇的工具,用於引導生物體從自然選擇的角度做出正確的決定。生物體依靠本能總是接近對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對其有害的事物。
舉個例子,養分可以保證生物體的生存,所以生物體總是會產生某些感覺,引導它們去追尋富含養分的東西,也就是食物。相反,生物體會本能地躲避那些具有危害性或者會導致其死亡的東西。
只有人類會思考,普通動物不會思考。它不會想,喔,那個食物富含營養,對我有益,所以我要每天去攝取它。
普通動物就是靠感覺來指引它的生活,感覺替代了所有人類的思考,比如靠近溫暖,遠離寒冷,靠近水源,遠離乾燥等等。
這只是感覺的一種情形,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或許可以說這種感覺是「真」的,因為它對生物體是有利的,是好的。
感覺也會引導生物體走向對其不利的方向,那麼,此時,我們能否說這種感覺是「假」的,或者說是「幻覺」呢?
比如,我喜歡吃甜食,如果順從個人感覺的引導,我最好每天頓頓都吃甜食,早餐、午餐、晚餐、午後茶點,最好都要有甜食陪伴。
但是,我們都知道,每天吃太多甜食對身體不好。所以,這種喜歡吃甜食的感覺就是「假」的,因為它對我沒有好處。
有一句著名的情歌是這樣唱的:如果愛你是錯,我不想正確。
寫到這裡,感覺有些疑惑,因為有些矛盾,為什麼感覺有時「真」有時「假」呢?作者是科學家,所以他從進化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個答案。
對甜食的喜愛感覺,這是自然選擇在特定的環境下設計出來的感覺,在人類進化的早期年代,並沒有所謂的垃圾食品,他們所能獲取的食物中最甜的就是水果了。
因此,在當時環境下,喜歡甜食的感覺對人類是有好處的,在那時這種感覺就是「真」的。而在現代環境下,我們的口號是「零卡路裡」,於是這些感覺就變成了「假」的。
也就是說,以前認為很好的感覺,可以很好地服務於我們的祖先,但卻不一定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利益。
所以,作者給出一種感覺真假的判斷方法,如果某些事物給我們的感覺很好,卻引導我們做出不利於自身的事情,那麼它們就是「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