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爭取的就是人生選擇權

2020-09-24 樊少紅

小時候我們讀書,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停的聽老師說人生的成長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我們接觸不同的同學,選擇自己性格相近,對脾氣的朋友,一起幻想的青春永駐,激情澎湃卻青蔥幼稚的學生時代。

工作後我們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朋友,在生活中更注重利益的分配,我們背負責任,背負生活的壓力,我們追求更高的生活。

在結婚之後,我對生活的體會又上了一個層次,聽一位前輩說過,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越長大越體會的深刻,我們阿諛奉承,我們嫉惡如仇,我們卑躬屈膝,都是根據現實的需求來選擇的。我們忍氣吞聲成了常態,我們率性自由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沒有辦法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們小時候,遇到難過痛苦的事情,哄一下,哭著哭著就笑了,多麼天真爛漫,到老了,遇見高興的事情,笑著笑著就哭了,喜極而泣。偶爾心裡難受可能也就是深夜的失眠或者酒精的麻醉。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拼命的努力,想要給他們最好的。可是我拿什麼來給他們創造好的條件,無非就是自己努力的創造社會價值,現實一點的就是努力的追求名和利,運用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培養他們。我悲哀的發現,他們的起點就是我們的終點,他們能夠得到的就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東西。

有一種說法,即使讀書了,也是要去打工上班,我希望以後我的孩子能夠看到,工廠流水線是一種工作,送快遞外賣是一種工作,保潔安保是一種工作,寫字樓裡是一種工作,公務員是一種工作,醫生教師研究員,企業家也是一種工作。毛主席說過,革命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我是非常認可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有更大的選擇權,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和更加波瀾壯闊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收回你人生的選擇權
    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碰上了許許多多奇葩的事,發現那些能浪跡天涯,活得我行我素且自在的人都有一個共性:有自己的主見,能自主掌握自己人生的選擇權好像人生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按部就班的執行著,這個年紀你必須結婚,過了這個年紀不結婚就如同世界末日,但事實上世界依然還是美好的。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你的人生其實是由你來做主的,他們走的只是他們認為正確的路。我們很多時候在做一個決定時,總喜歡把主動權交給別人,參考著別人的過往經歷套用在自己身上,很多時候你總以為別人的意見很重要,但實際上真正過日子的是你自己。
  •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是改變生活境遇的重要途徑。然而,父母們心懷不舍的相送,孩子們艱辛倔強的跋涉,都只是為了去讀書,去收穫真知,孩子們總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不怕吃這些苦。」很多孩子抱怨上學苦,上學累,可相比較而言,誰更苦,誰更累呢?
  • 育聯網,為你的人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權
    小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浪費錢,學好家務活,以後嫁個好婆家不比什麼都強嗎讀書在於明理,讀書在於明智,能分明善惡好壞,認清是非對錯。而學習知識是為了有更多能夠選擇的機會,除了讓你生存生活的職業上有專業技能學習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讓你在面臨或者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能有更好前進的方向,不迷茫,心中有高山的雄偉壯志才能無畏於溝壑的陰暗渺小,事半才能功成倍。
  • 給生活更多的選擇權
    但這些前提是你要擁有選擇權。不管是主動或是被動,有人會說,這還不是很簡單嘛?那麼請你仔細想想,你有又擁有多少這樣的權力呢?人生路上我們需要選擇也需要被選擇!但唯一的要求是我們要努力!足夠的努力!提升學歷,擁有更多的選擇選;提升閱歷,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提升執行力,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提升專注力,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只要努力向前,就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 所謂堅持自律,就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自律,除了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好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變被動為主動,自己成為生活的主宰者。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的人?所謂優秀的人,不過是比我們更早清楚的意識到自律的重要性罷了。優秀的人往往是自律的踐行者。他們不拖延,不抱怨,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並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區別於普通人的是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靠發牢騷疏解心中的怨氣。
  • 為改變命運而讀書,你的人生就會成功
    讀書的目的分三種:一是享受樂趣,二是獲取新知,三是改變人生。 你想不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出讀書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孩子,不讀書,就是要喪失選擇權,看一下後果回答我你能接受嗎?
    此時我正在讀朋友借給我的《人生海海》。01現在的娛樂飛速發展,遊戲、電影、綜藝節目等多種多樣,讓人眼花繚亂。在玩遊戲或者看節目的時候,我們也會感覺很有趣,但這種有趣和讀書又有很大不同。在看影視劇或者玩完遊戲之時,我們很興奮很快樂,但結束之後會生出一種巨大的空虛感,心裡極力想馬上找到一個另外一個依附。
  • 讀書是人生的必修課
    讀書可以靜靜心,醒醒腦,祛除浮躁心態,讓生活更有一番滋味,何樂而不為呢?看雜誌、書刊或報紙,可以經常給人補充或增添新的知識。一本書中,或許只有一句記住了,這話便重要;一千人裡,或許只有一位經久,此友便重要。讀書可以徹底改變人生。古聖先賢說,讀書可以醫愚,可以益智,可以養生。可是現在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讀經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麼,不讀書,都以何種方式休閒呢?
  • 讀書,是人生的一場修行
    而讀書,就是精神和生命最好的化妝術。,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喬治·馬丁在《權力的遊戲》中說過:「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尼採說:讀書,就是沿著作者的腳印去看沿途的風景。」人生的諸多煩惱,真的就是「想得太多」,而讀書與不讀書,獲得的則是不一樣的人生
  • 讀書對我們人生的意義
    讀書本身就是一部大書,現在又加上了人生這個更大的難題,講起來總有些挑戰性,我記得在我的學生時代(初中,高中),不止一次寫過這種類型的作文,我也在網上搜索過,一下子就出現了無數條關於讀書和人生的聯繫、建議、演講稿等等之類。
  • 讓讀書,助力人生
    由此而看,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而讀書是調整認知最易操作,也是最省錢的一種方式。《書還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一書,讓我們可以看到應該怎樣看待讀書這件事?應該讀哪些書?如何讀?讀書對作者人生的影響有哪些?
  • 女人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路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人生》中的巧珍,《平凡的世界》裡的孫蘭花,一種讀書讀得很成功的,比如《平凡的世界》裡孫蘭香。這幾位,都是在農村出生的姑娘,擁有差不多的起點,卻因為讀沒讀書、上沒上學的差別,過上了不一樣的人生。孫蘭花是家中的長女,面對入不敷出的家庭狀況,她不得不放棄讀書的機會,只不過,那時誰都沒有想到,在她做出選擇的時候,命運就已經悄悄地標上了價格。當一個人女人囿於廚房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有什麼樣的飯做起來最省錢。當一個女人的世界沒有書籍的時候,她觸目可及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 讀書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苦上加苦
    期間談到了讀書這個話題,在我們家族中,上上代爺爺是農民,而我的父輩們幾乎是木匠、泥匠、建築工人等等。 讀書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苦上加苦。 記得豆瓣高分紀錄片《高三》裡班主任王錦春對農村孩子說: 「讀書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條命來讀就可以了
  • 讀書充實我們的人生
    讀書充實我們的人生伍海春 「知識就是力量」,英國的思想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學習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也如汲取必要的營養一樣,應當成為一生必修的課題。讀書其實是一種精神健身。讀書,它會散發出一種清高之雅氣,古人就有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清高不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一種生活態度。如果人缺乏了必需的精神修養,就造成了整體精神生活顯得很粗俗、平庸,甚至讓人面目可憎。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 你要爭取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員
    最好的樣子,或許就是現狀 「 有時候,真想做個徹頭徹尾的「爛人」,隨心所欲,不去顧及任何人。 可是既然都知道是爛人,為什麼還要選擇做一個這樣的人呢?
  • 人為什麼要讀書呢?讀書是一門人生藝術,談讀書樂趣
    其實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在交談。不知為什麼,從小我就特別喜歡書,對書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我酷愛讀書,如痴如醉,如饑似渴,用毛澤東獸經說過的,「我這一生最喜歡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夜不睡,但不能不讀書。」這一句話形容再恰當不過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乃聖潔之品,神秘之物也。讀書是一門人生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讀書可以讓生命變得堅韌和靈動,讓靈魂散發出氣宇軒昂的超凡脫俗,活出人性的高貴和素養。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對我而言,讀書很大的意義在於放鬆自己。在書的面前,我不必有太多的約束,不必認識不想認識的人,不必說不想說的話,也不必做不想做的事。讀書給了我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去接觸喜歡的人物,去了解喜歡的故事,去通過別人的經歷更好地認識和豐富自己。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路上,讀書都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 30歲以後,讀書和不讀書的人,人生境界截然不同
    在知乎中有一個熱門的話題:很多讀過的書都忘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其意義就在於:它能夠悄無聲息地就將你所有的彷徨和不安給治癒。30歲以後,讀書和不讀書的人,人生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彼時的讀書,是為了開智,讓我們能擁有更高的智慧去應對人生中的事情。長大了以後,我們自認全知全能,對世間事裝出一副「我都懂」的模樣。此時的讀書,是為了明智,讓我們明白自己並非最聰明的那一個。人最大的錯誤認知就是:小時候以為自己懂得多,長大後以為別人懂得少。
  •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讀書的意義
    林語堂的人生哲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悲劇的喜劇人生觀,林語堂把沉重的肉身轉為輕盈的舞者,悲劇與沉重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風行水上,下面是漩渦激流,風仍逍遙自在。——《人生不過如此》讀書的意義是什麼?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同一本書,同一個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其景況適如看一名相片或讀名人文章,為見面時是一種味道,見了面交談之後再看其相片,或者讀他的文章自有另外的一層深切的體會,或是與其人絕交以後看照片,讀其文章另有一番味道!每讀一次,有一層感悟,每讀一次,有一層體會。
  • 人生路,要靠自己行走,成功更要自己去爭取!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成功要靠自己去爭取。天助自助者,成功者自救。不隨意苛求別人,不盲目要求自己,保持善良,做到真誠,寬容待別人,嚴以律自己,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種成長,哪怕生活不寵你,也要好好善待自己。這一生,風雨兼程,就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不要輕易讓自己掉眼淚,你笑的時候,全世界跟著笑。但你哭的時候,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