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蘇沫
前幾天,石家莊一對年輕夫妻被確診了。
確診後,夫妻的行蹤就要在網上公布,看到這對夫妻的行蹤,很多網友心痛不已。
從2020年12月19日到2021年1月10號,26歲妻子兩次帶孩子出去看病,多次外出買水果、蔬菜、母嬰用品,社區封閉後,也是她隔著護欄買生活用品。
在這寒冷的二十多天裡,妻子一直在為日常生活奔波忙碌著。
反觀25歲的丈夫,他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二十多天裡竟然網咖、宅家自由切換,上網累了還可以去吃個麻辣燙放鬆下。
這「規律的作息」,讓很多網友憤怒不已:這樣的婚姻,到底有什麼意義?
如今的離婚率是逐年增高,婚姻真的成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不想進,裡面的人卻想往外衝。
知乎上因此有個熱門話題討論:「為什麼疫情之後,會報復性離婚?」
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疫情並不能改變夫妻之間的關係,只能讓婚姻原本的模樣暴露出來。
即使沒有疫情,該離婚的,還是會離。
我們曾經那麼渴望遇一人白首,如今為何親手葬送了愛情?
看看婚姻的這5個婚姻真相,或許就能明白。
再好的感情,也會死於無話可說
我們選擇進入婚姻,一定程度上是覺得和這個人有話可說。
然而很多人到中年的夫妻,沉默成為了婚姻的主旋律。
同事昨天跟我吐槽,已經跟老公一周沒說話了,交流全靠眼神,吃飯的時候也只有碗筷碰撞和食物咀嚼的聲音。
我想著是不是兩人吵架了,同事苦笑著:「如果能夠吵得起來也好,現在我們連架都懶得吵了。」
這句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婚姻狀態。
之前同事覺得是工作忙導致兩人沒有時間交流,但是疫情中他們朝夕相處,卻依然沒有話說。
深夜裡,同事因疫情感觸良多,想擁抱著身邊的他說會話。
老公抬起手,掃開了她的胳膊,嘟囔著:「幾點了,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那一刻,同事覺得特別無力,像是一記重拳打到了棉花上。
曾經無話不說,到如今無話可說,不過是幾年的時間而已。
沒有小三,沒有爭吵,同事就是突然想離婚了。
無話可說,是婚姻裡的慢性毒藥,一點點讓婚姻走向盡頭。
有一項問卷調查,主題是:「你認為婚姻的第一殺手是什麼?」
調查結果中,80%的夫妻選擇了「無話可說的婚姻」。
英國也有一項調查顯示:
67%的人覺得比起和伴侶一起聊天,他們更傾向於獨自上網社交。
這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揭露了「婚姻失語症」的普遍性。
劉震雲在《一句頂萬句》中這樣說:「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多少夫妻都輸給了「婚前恩愛,婚後失語。」
明明是兩個人親密的圍城,卻過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人生漫長,最好的婚姻就是找到一個能夠一起說話的人。
生活瑣事,是婚姻紅燈的導火索
曾經看過一部日劇《離婚的二人》,雖然只有短短兩集,卻很有感觸。
劇中的夫妻已經結婚23年了,他們是別人眼中的理想夫妻。
一天妻子冒著大雨接了丈夫下班回家,然而剛踏進家門就被丈夫催促著泡泡麵。
妻子默默泡好泡麵,平靜地提出了離婚。
丈夫野田卻以為妻子是神經搭錯了,繼續若無其事地吃著泡麵。
後來妻子為了離婚鬧上了法庭,法庭上妻子的控訴,反映了很多人的婚姻關真相:
他是甩手掌柜,不做家務,還嫌我用吸塵器吵;
為了自己創作,我說話時他也根本不理睬;
不管何時都把襪子丟給我,我就像他的傭人,而不是妻子。
23年婚姻中的風風雨雨都過來了,如今一碗泡麵就讓妻子這般決絕。
豆瓣上網友的一句話點明真相:「哪有什麼突然的決絕,心都是一點點死掉了,是你不懂她積攢已久的委屈罷了。」
感情的崩潰從來就不是一瞬間的衝動,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日積月累的失望。
絕大部分離婚都不是衝動,而是蓄謀已久。
婚姻中的瑣碎小事如同白蟻一樣,忽視和冷漠能夠擊潰婚姻的堡壘。
毀掉婚姻的是小事的疊加,同樣維持婚姻的也有可能是對小事的關注。
著名丹青畫家吳冠中和妻子是藝術界的恩愛夫妻,多年之後妻子患上老年痴呆,總擔心煤氣沒關上,一次次開關煤氣。
吳冠中就這樣默默在妻子身後檢查煤氣,沒有一絲的抱怨。
即便是老年痴呆的老伴,每一件瑣事,吳冠中都能有回應。
曾經看過一句話:「很多時候,真正讓人覺得溫暖的,未必是山盟海誓,而是那些細小到不能再細小的時刻。」
判斷一個人愛不愛你,看日常瑣事就知道了。
最好的婚姻是柴米油鹽的生活裡,我懂你養家餬口的艱辛,你懂我操持家務的不易。
沒有永遠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長的夫妻
不久前,朋友無意中發現老公出軌的證據,而自己卻沒有勇氣離婚。
深夜的朋友圈裡,她這樣傾訴:
因為愛,我做了全職媽媽,如今我多想甩他一耳光,抱著孩子就走。
然而我做不到,因為我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就算今天走了,明天還要回來。
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2017年全國的離婚案件中,有91%的案件是只有夫妻一方想要離婚,而另一方不同意離婚。
婚姻中停止成長的那個人,大概率會被無情拋棄,而且毫無反手的能力。
好的婚姻多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只有勢均力敵,婚姻才能繼續。
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林小楓與丈夫結婚時也是因為愛情。
後來林小楓在丈夫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選擇辭職在家做全職太太。
也正是這樣,她和丈夫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丈夫升職加薪,自己卻成了一無所長的家庭婦女。
這種心理落差之下,林小楓的疑心也越來越重,只要和丈夫有接觸的女性,都成為了她的查崗對象。
林小楓在各種子虛烏有的出軌證據中自怨自艾,丈夫在這樣窒息性的愛中越走越遠。
一段捱過貧窮的愛情,誰也沒有犯實質性錯誤,卻這樣敗給了忘記成長。
夫妻一場,最重要的就是共同成長。
知乎上有個問題:「最好的婚姻是什麼?」
有個最高贊回答是這樣的:「獨立成長,相互成全。」
楊瀾曾說過:「婚姻的紐帶不是金錢,也不是孩子,而是兩個人的共同成長。」
好的婚姻,始於愛情,升華於成長。
婚姻路上,有人散步,有人跑步,必然會漸行漸遠。
只有兩個人步伐一致,才能欣賞同一處的風景。
床上無性,是婚姻中難以言說的痛
步入中年的夫妻,周圍都是房子、車子、孩子。
夫妻間的那點親密,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夠有心情。
很多人開玩笑說:中年人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生活。
據2018年離婚糾紛大數據顯示,約30.16%的離婚時由於夫妻分居或者無性婚姻導致。
更有報告顯示,在中國,無性婚姻的比例已高達30%以上,這早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很多夫妻離婚的理由說是「性格不合」,其實真相往往是「性不合」。
堂姐已經結婚十年,如今大寶都已經上小學,但無性生活已經有了三四年。
最開始是因為懷了二寶,後來孩子出生後需要照顧,一天忙下來,給孩子洗完澡,兩個人一沾枕頭就能睡著。
曾經乾柴烈火的他們默契地降低對性的渴望,最後兩人就過成了合租的室友。
堂姐這樣說:
年輕時不管遇到什麼事,睡一覺就和好了,如今卻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緣由地動怒氣,白天解決不了,晚上也解決不了。
她哭過鬧過,甚至半夜拎著行李箱離家出走,最後還是妥協了,因為這種事情離婚,會被人笑話的。
因為中國的婚姻裡,最忌諱的莫過於「性」。
很多夫妻表面上看似相敬如賓,其實內心早已相敬如冰。
《欲望都市》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在床上表現如何,就表示我們生活過的如何。」
當婚姻生活不再有親密的接觸,那剩下的不過是一潭死水。
《奇葩說》中張泉靈說過一個和丈夫的約定:
他打呼嚕,我可以到客房睡;
我回家晚,也可以到客房睡;
但如果我們當天吵架了,晚上必須在同一張床上睡。
性是夫妻關係的潤滑劑,也是消除彼此隔閡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用坦然的心態討論夫妻生活,才是重建親密關係的重點。
親情的謊言,不該是逃避經營婚姻的藉口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老夫老妻了,哪有這麼多講究!
人到中年,很多人說愛情早已經變成柴米油鹽的親情。
黃磊就不接受這種說法:「我反對愛情慢慢變成親情,因為一旦變成親情,很多事情就變成理所當然的接受,而忘記了去參與,我跟妻子一生都是情侶。」
他不僅這樣說了,也是這樣做的。
黃磊非常注重儀式感,因為多年前跟孫莉結婚時沒有辦婚禮,於是他們就補辦了一場甜蜜婚禮。
孫莉懷孕期間,黃磊就儘量不接離家遠的工作,每天花式為妻子做晚飯,兩個人吃成胖子,還互誇好看。
曾經看過一個採訪視頻,記者問他們心中最成功的人是誰?
黃磊笑著指著身的孫莉,孫莉卻甜甜地望著黃磊。
對於黃磊而言,不管是下廚,還是補辦婚禮,都是因為他不會把「老夫老妻」當成糊弄婚姻的藉口。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也曾說過:「愛情變成親情的說法,無非是沒有激情的藉口。婚姻需要兩人一起經營,才能將愛情延續下去。」
婚姻中的平淡,很容易讓愛蒙塵。
夫妻間最大的謊言,就是愛情變成了親情。
曾經在一檔節目中曝光過這樣的數據:
80%的人並不滿意他們目前的婚姻生活,大多數人認為伴侶變成親人的感覺非常糟糕。
很多人習慣用親情去敷衍沒有激情的婚姻,親情可以加固愛情,卻不能代替它。
那些說愛情已經變成親情的人,不過是懶得經營婚姻罷了。
其實維持愛情的甜蜜,並沒有那麼難。
周末一起逛逛菜市場,我配菜,你做飯,一粥一飯間都是溫暖;
暑假帶著孩子去旅行,我牽著你的手,你眼中有溺愛我的目光。
婚姻裡有大風大浪,也有星空原野,有那麼一個人一起度過,才是漫長餘生的意義。
作家蘇芩有這樣一句話:
婚姻就是為了遇到事能有個人商量,無聊了能一起說說廢話,累了一天能擠在一桌吃個飯。
一生太長了,總要有人作伴,可能就是這麼回事吧。
總之,婚姻是修道場。
只能我們自己經營,也只有我們冷暖自知。
如果婚姻中愛確實已消失,請勇敢走出來;
如果彼此還相愛,那不妨一起嘗試找回那丟失的愛。
願你我在這條修行路上,選擇從心,幸福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