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良好的親密關係,是因為雙方都懂得寬恕和認錯

2020-09-03 粉紅的青蛙

結婚紀念日那天,你精心準備了一桌的晚餐,等著丈夫回來與你一起慶祝,可他卻因為工作上的事,壓根沒有想起這天是什麼日子;

你發微信跟丈夫說自己感冒了,頭疼、喉嚨難受,手機那頭卻只等來短短的三個字「多喝水」;

說好的一起去旅遊,臨近行程,老公卻說自己不想去了;

老公跟某個女同事聯繫頻繁,你警告他跟人家保持距離,他卻我行我素,還說你想多了……

婚姻生活裡的這些小細節,總是沒來由地讓你感到傷心、生氣,甚至憤怒。不管你承不承認,對於婚姻裡的女人來說,幾乎都想要跟伴侶建立優質的親密關係,在需要的時候,渴望擁有對方的慰藉與陪伴。

《親密關係》這本書告訴我們,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在這場漫長的婚姻旅途中,我們應該學會穿透自我障礙,懂得用愛釀造幸福的秘方。

本書作者是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孟,他在書中結合了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真實體驗以及多年接觸的情感實例,傳達了親密關係中的基本觀點: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它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為什麼會因為對方的一些話語,或者某些舉動,而感到痛苦?

作家珍·尼爾森曾說,這跟孩提時代的經歷有關。當孩子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便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一而同,相同的是,他們都會因此做出某種偏差行為。

尼爾森概括了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分別是: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

「引起注意」並不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讓對方看到你,關注到你;「權力鬥爭」,指的是我不想做的事,你不能逼我去做。這兩種行為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

「報復心理」與「自我放逐」,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被沮喪、痛苦驅使而做出的毀滅性行為。

「報復心理」比較容易理解,你傷害了我,我也要傷害你;

「自我放逐」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暗示自己「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直白點說,就是我們常講的「破罐子破摔」。

我們小時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孩子來說,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最重要的兩大需求。

有一個讀者說,她小的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在叔叔嬸嬸家。

記憶中,時間長了,爺爺奶奶開始嫌棄她和姐姐,說她倆是拖油瓶。

在客人面前,爺爺奶奶總是表揚叔叔家的孩子多麼聰明乖巧,卻指責這個讀者和她的姐姐是如何的膽怯怕生。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縈繞在心裡,一直影響到她成人以後。

現在她早已結婚生子,可是在婚姻裡,她過得並不幸福。在丈夫面前,她沒有安全感,沒有被愛、被關注的感覺。她自卑又敏感,丈夫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會令她心生猜疑,認為自己被厭棄了。

小時候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行消失,它們只是被掩埋在記憶最深處。

長大後,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境,內心渴望滿足的需求再次無法得償所願,那種痛苦的感覺就會一觸即發。

權力鬥爭無法緩解痛苦,只會加深痛苦的程度。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

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採取一些手段作為逃避的方法。我們會把沒有滿足我們需求的人,或者說是令我們感到痛苦的人,拒之於千裡之外。痛苦也就被埋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也就是潛意識裡。

一個人,不管受到多大的打擊,身體上所受的痛苦,遠遠比不了心理上承受的痛。

假如一個人感覺自己不被愛,這種受傷的感受,會促使當事人產生負面的想法,他們因此無法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優點。

在結婚多年的夫妻關係中,這種感覺也會時時存在。

一次,煒和老公約了朋友們在外面吃飯。煒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輕聲告訴了老公。老公不為所動,繼續跟朋友們聊天。

在那一刻,不被重視、不被愛的感覺,深深地襲擊了煒,她決定不理老公,以冷戰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態度。

煒的反應為什麼會這麼大呢?

這是因為,一個人小時候遭受的痛苦雖已被塵封,但隨著年齡增長,如果需求還是沒有得到滿足,曾經感受到的不被愛的傷疤便又開始浮現,那些被埋在記憶深處的痛苦呼之欲出。

舊痛一旦浮現,我們又會像從前一樣,把傷害我們的人拒於千裡之外。如果對方是伴侶,也同樣如此。

在夫妻之間,往往會用權力鬥爭的方式,使自己和對方保持距離。

權力鬥爭可以是冷戰,也可以是激烈的爭吵,甚至家暴。不管哪一種,它的表現形式是一樣的,那就是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站在跟對方完全相反的立場,以保持安全距離。

權力鬥爭嚴重破壞了親密關係,是當事雙方感到痛苦的的締造者。我們需要明白,如何做可以避免權力鬥爭?

我們先看一張圖:

想要權力鬥爭得以偃旗息鼓,其實沒有那麼難。只要當事的一方能對自己的痛苦負責,不怪罪、指責對方,自己的痛苦自己承受,並能合理表達痛苦的情緒,比如,讓痛苦擺上檯面,敞開來說,事情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丈夫晚歸,妻子為此生氣。

假如妻子對丈夫說:「你這麼晚才回來,讓我很不高興!」

言外之意,是丈夫的晚歸造成了妻子的不快,妻子快樂與否,成了丈夫的責任。

但是,如果妻子換個角度表達,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你這麼晚回來,讓我感到痛苦。我覺得自己被冷落了,沒有人愛我。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發現在我內心深處,原來這麼沒有安全感。」

這麼說的好處,能讓丈夫擺脫晚歸帶來的罪惡感。

其實,夫妻間展開權力鬥爭的實質,源於雙方都認為自己沒有錯。

他們的目的,都是要求對方妥協,承認自己的立場或同意自己的意見。可是,如果一方始終固執地堅持做正確的一方,權力鬥爭就永遠不可能停息。

作者克裡斯多福認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和對方坦誠地溝通。如何做到溝通更有效,可以參照以下八個問題:

「我想要什麼?

有沒有什麼誤會 要先澄清?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作家張德芬說:

看走眼的對象,錯誤的愛情,用心經營卻失敗的關係,都是由「好想好想談戀愛」、「迫不及待找個人來愛」、「一個人好孤單找個人來陪」的這種心態開始的。最後被欺騙、背叛,真的不完全是一方的責任和過錯。

當痛苦正面襲擊,我們如何處理?

當痛苦襲來,無處可逃,怎麼辦?作者在書中列了九種處理痛苦情緒的方式,他坦言,自己曾用這些方式得到了平靜,同時,也解決了問題。

1、向感覺吸入空氣

你知道嗎?人的某些身體部位和情緒是相對應的。比如,憤怒的感覺會在頸背、下巴和肩膀造成反應;悲傷的感覺,會在胸腔和喉嚨瀰漫開來;恐懼的感覺,則往往在消化器官作出反應。

一旦我們找到了感覺情緒的身體部位,就把呼吸導向那個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吸氣要均勻、不間斷,並且必須深到足夠充滿你的身體。假如你能平靜地向感覺吸入空氣,一分鐘後,你會發現感覺已經開始改變了。集中精神循環往復,直到感覺完全好轉,才算完成了這個呼吸過程。

2、如實地接受

不想面對的情況,我們往往傾向於排斥和否定。如果你試著接受排斥的東西,會讓你與你自己的憤怒情緒相連接,你會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憤怒。

3、觸摸疼痛

將手放在讓你感覺疼痛的部位,注意身體上的感受,漸漸地,你會意識到更深層次的感覺。需要注意的是,一直把手放在那個部位,直至完成整個過程為止,或者意識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更強烈的感覺為止。

4、克裡希那穆提的方法

這種方法,說白了,就是把身體想像成一個容器,讓你的痛苦充滿整個容器。接下來,讓心中的愛,散發出溫暖的光,用無私、無條件的愛去照耀身體裡的那些痛苦。

5、動用肢體表達

大部分的負面情緒是收縮性的,你可以嘗試著把身體縮成一團,讓身體來表達你的感覺。假設身體已經正確地表達出你的感覺,那麼,就維持住這個姿勢。想像著你還有一個代表快樂的身體,在你痛苦的、蜷縮起來的身體旁邊繞著圈,最後和痛苦的身體合二為一,讓快樂吞併痛苦。

6、作者克裡斯多福的方法

作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種緩解痛苦的方法。

那段時期,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包圍著他,令他無法承受。

有一天,他躺在床上,閉上了眼睛。

突然,他仿佛看到痛苦呈現出雲的形態,那是一團紫黑色的雲。克裡斯多福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團雲,雲的中心呈現出紅色,他專注地盯著那片紅色,直到它的四周全部充滿了紅色的能量。

就這麼盯了很久,克裡斯多福發現原先絕望的感覺已經消失了,取代它的,是由無助導致的虛弱感。

他的專注,再一次看到了這團雲,這次,他看到雲的中心呈現的是藍色。內心不被愛的感覺就這樣深刻地浮現出來,他用心體驗著,直到被藍色的能量包圍住。

克裡斯多福不斷地重複自己的感覺,僅半個小時,他就經歷了至少二十種深刻的感受。效果來了,那天之後,他過得十分開心,這種感覺一直延續了好幾個星期。

7、聽聽感覺說什麼

感覺會說話?

作者克裡斯多福認為「是的」。

聽聽感覺想說什麼,讓你的感覺得到徹底釋放。

8、感謝的效用

一句簡單的「謝謝」,就能輕易地讓溝通變得順利。

當我們深陷在痛苦的情緒裡時,很難看到對方身上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感謝。但只要你留心,就一定能找到適當的話語來表達你的謝意。

9、分享你壓抑的感情

不要什麼事都藏在心裡,越是痛苦的時候,越需要釋放糟糕的情緒。和伴侶分享你壓抑的感情,是有助於你察覺痛苦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出了點問題,便一味責怪對方,這是親密關係的大忌。良好的親密關係,雙方一定都懂得寬恕和認錯。

相關焦點

  • 真正懂得療愈親密關係的高手,都懂得放下情緒,表達需求
    毫無疑問的是,如果雙方沒有真正用心去經營這段感情,沒有深入了解親密關係中對方的需要,僅憑自己的臆想行事,就完全偏離了親密關係的本質。親密關係之所以危機四伏,是因為它的本質是自己內在生活的投射,而投射的對象大多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 《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裡,為什麼會覺得不夠親密
    在生活中,同事關係,情侶關係,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這些關係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一些問題,從而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對親密關係感興趣,那麼一定要好好的看這篇文章,這或許能幫助你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找到一些解決辦法。
  • 良好的親密關係,都有以下幾種感情
    在任何一段感情當中,我們都以為維繫兩個人走得長久的原因都是愛情。誠然,愛情這種因素在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兩個人若心中只有愛情,未必能走得長遠。僅僅有愛情的戀愛這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愛情有很大的力量,但是這種力量不一定能夠讓彼此攜手走下去。兩個人相處除了愛情之外,還需要有其他的感情,才能夠讓彼此攜手走得更加長遠。
  • 親密關係:3個因素,影響婚姻的幸福和持久
    但是,每個人又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等,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不同,對相同的事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交往當中,觀點的不同總會產生分歧和爭執,無論彼此的關係如何親密,矛盾總會產生,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夫妻爭吵的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 親密關係:3個因素,影響婚姻的幸福和持久
    但是,每個人又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等,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不同,對相同的事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交往當中,觀點的不同總會產生分歧和爭執,無論彼此的關係如何親密,矛盾總會產生,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夫妻爭吵的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 良好的親密關係,讓彼此從「潛力股」成長為「績優股」
    夫妻是合作夥伴和支持力量提到親密關係,人們自然想到夫妻關係,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永恆話題。那麼,你眼中理想的親密關係是怎樣的?或許沒有明確標準,只是雙方一起生活,彼此舒服、自在,有一種默契。至少三觀相近,有共同語言,即「聊得來」。
  • 以愛情三角理論建立親密關係,用四階段法及XYZ法維持親密關係
    至此,男女之間產生愛情,親密關係的建立完成。就像一個嬰兒,需要感受到母親的呵護與關心,他才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樣如此,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會給我們帶來愉悅的體驗。親密關係對我們產生的影響身體的健康科學家研究發現:單身的人,以及朋友、家人很少的人,比充滿關愛的人死亡率要高很多,一項經歷9年的縱向研究發現,缺乏親密關係的人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3倍。
  • 《親密關係》了解親密關係經歷的4個階段,讓愛不再迷茫和恐慌
    克裡斯多福《親密關係》中稱:親密關係是一種完美的設計,在親密關係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令人不悅的衝突與不適的情境。當你繼續在感情中成長時,你也開始懂得欣賞你跟伴侶之間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當你拒絕接受不悅與不適時,你也不再看見這些事物所能帶來的啟示,也將使你無法看清正在發生的事物。
  • 親密關係建立和維繫的兩個條件
    什麼是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這段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密關係一點都不浪漫,但正是這種理性,可以幫助親密關係變得幸福、長久。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前提是什麼?
  • 與人親密:聰明的女人,懂得用一個原則搞定親密關係
    很多人的愛情和婚姻,剛開始時都是甜蜜美好的,但總會因為一些小矛盾,日積月累,慢慢走向崩潰。從剛開始的如膠似漆,到後來的相看兩厭,一言不合便爭執不休。很多人認為,親密關係中的問題,是和伴侶之間的問題。只要處理「我和伴侶」的關係,問題就迎刃而解。可事實是真的是這樣嗎?
  • 親密關係如何維護?三個方面淺析構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不與任何人接觸,時間越長,犯人就會越痛苦,因為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長期和人群隔離會極度緊張,焦慮,只有不斷的和他人接觸,我們才會感到舒適和安心。因此說明親密關係跟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優質的親密關係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作者在書中,向我們解釋了什麼是親密關係,同時也分析了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存在6個方面的差異。
  • 一吵架就被逼認錯 | 親密關係中一定要避免這一點
    身心疲憊的她,也懶得跟他解釋;自己內心也很憋屈,老逼著對沒做過的事情認錯,也覺得沒勁,總不可能一直都自己妥協讓步吧,還不如分手算了。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一味逼對方認錯,無形中在推卸自身責任,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對方,要對方服從。這樣只會把伴侶推的更遠。
  • 《親密關係》:學會處理親密關係,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
    周國平曾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都渴望能擁有親密關係,去擺脫或減輕這種孤獨感。很多人終其一生,花費大量精力去尋覓理想中的親密伴侶,即使最終如願以償,在最初的興奮與希望褪去之後,不滿與掙扎可能隨之而來。
  • 建立親密關係的條件是什麼?
    一段親密關係得以建立的條件又是什麼呢? 愛情,是最初見到彼此時,眼睛裡的一束光。 愛情,是在婚後瑣碎的柴米油鹽中,是在爭吵過後,依舊對對方滿含愛意。 其實一段親密關係得以建立,需要6個條件。這六個條件分別是——抱持、依戀、激情、被理解、共鳴、和提供抱持。
  • 為何你的親密關係讓你痛苦?我們應該如何經營親密關係?
    ,同學,同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親密關係的一種。當然,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因此衝突也是最大,最讓人心碎的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作者把親密關係分成了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而我們發現很多人在絢麗和幻滅這兩個階段來回徘徊。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總是在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對方是真命天子,當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覺得「我當初是怎麼瞎了眼看上TA的?」
  • 羅蘭《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3.記憶、關係信念、期望及自我知覺等認知形式也都在親密關係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逢迎討好、自我推銷、恐嚇、懇求是四種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體到親密關係中,人們所花的心思遠不如在陌生人身上大。第五章:溝通1.對於已婚人士來說,溝通水平和效率直接決定了親密關係能否持續親密。
  • 識別親密關係裡的危險信號
    導致他們在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後,面臨更多的社會壓力,較少發聲或尋求幫助。其實在親密關係的衝突中,男性與女性做出攻擊行為的概率是極其相似的。但往往是女性承擔了親密關係暴力中大部分的嚴重後果,比如重傷和死亡。性別社會學研究者王向賢經過調研發現,丈夫施加嚴重肢體暴力的概率是妻子的2倍。
  • 親密關係中,道歉真的是一件難事嗎?
    有人說,人的天性就是不願認錯的。我們都習慣在內心不安的時候保護自己,覺得認錯就是對自己的否定。 親密關係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無論是不小心把家裡的餐具打破了,還是一不小心踩了對方一腳,或是偶爾脾氣發作無理取鬧,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難免會有衝突和矛盾。
  • 《親密關係》讀後感
    我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報名學習的,是想讓自己在一個體系和規則中多讀些書,多聽一些知識,把平時零碎的時間過得有意義一些,果然,不聽不看不知道,一聽一看真受教,對於親密關係這四個字平時還真沒有去體會,就是好唄,但如何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親密關係還是相當有學問的。
  • 家庭心理百科-006-畏懼親密關係
    要培養起親密感,就需要承認和接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學會讓步和照顧對方。如果不主動付出努力,只是被動地等待他人靠近自己,不積極與對方溝通交流,便很難擁有深刻的關係。學生時代我們都在相似的環境中學習,很難覺察出個體之間的差異,覺得大家都是同一類人。 因此長大後我們總是會很懷念學生時代簡單而堅固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