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打屁股」可能是最常見的受懲罰方式,或者說,「打孩子屁股」是上一代父母養育孩子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我至今還記得鄰居家的小男生被他爸爸按在床上打屁股的情景,他那鬼哭狼嚎的慘叫聲一直是我的童年陰影之一。
雖然今天我們已經不提倡體罰孩子,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接受這一觀點,但是在被「熊孩子」花樣翻新的折騰惹毛了的時候,還是有不少父母會揪過孩子打幾下屁股。「屁股肉多,打不壞」是這些家長的共識,而且表面上看,「打屁股」似乎能快速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不失為一個應急的好辦法。
但是,「打屁股」真的打不壞麼?
且不說屁股上毛細血管豐富,如果下手過重很可能傷害到孩子。因為「打屁股」導致孩子受傷或死亡的案例雖然不多,但也時有發生。當然,大多數父母還是不忍心下重手的,但是「打屁股」對孩子心理和成長方面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
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3歲的孩子每月被「打屁股」兩次以上,他們在5歲時表現出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就將提高50%。還有調查顯示,經常遭遇體罰的孩子智商平均數要低於從未遭受過體罰的孩子。除此之外,「打屁股」的危害還有以下這些:
讓孩子認為暴力是表達憤怒和解決衝突的一種方式。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更多地表現出攻擊行為的原因。
給孩子造成「恃強凌弱」的印象。成年人在身體的各方面都遠遠勝過孩子,成年人打孩子,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事實上都是一種恃強凌弱。從孩子的角度,他們會認為「你打我是因為我打不過你」。這種感覺非常接近被強權凌辱下所產生的無力感,進而可能讓他們將這種不滿發洩在比他們更弱的孩子或小動物身上。
打了孩子並不能讓我們心情更好。很多父母在體罰過孩子後都會陷入深深的後悔、內疚、和自責,我們會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能力。畢竟以大欺小從來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也並不會讓我們感到愉快。
讓孩子產生怨恨和自我懷疑。無論下手輕重,「打屁股」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身體上的傷害,它會讓孩子認為我們是針對他們的人而不是行為,進而引起孩子對我們的怨恨,並懷疑自己不夠好,阻礙他們自信心的建立。
挨打很痛苦。對任何人來說,挨打都是件痛苦的事情,除了肉體方面,挨打的過程中孩子受到的驚嚇也是痛苦的一部分。而我們是造成這種痛苦的直接原因。更何況這種痛苦並不能帶來我們期望的有效回報。
讓孩子感覺到不被尊重。被打是一件丟臉的事兒,對孩子也一樣。「打屁股」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尊重,強烈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破壞親子關係。被「打屁股」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進而破壞他們對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
停止了有效的溝通。一旦我們出手打孩子,就失去了任何繼續溝通的機會,也就相當於我們放棄了通過溝通來尋找和解釋孩子行為的原因,以及通過溝通來解決問題的機會。這種簡單粗暴的習慣一旦養成,將對孩子造成長期的影響。
「打屁股」可能會愈演愈烈。孩子被打的次數越多,這種方式的效果就越弱,我們俗稱「打皮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剩下一個選擇,就是打得更重。所以體罰一旦開始,就註定了這將是個惡性循環。
「打屁股」的作用非常有限。體罰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阻止孩子的行為,並不能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問題。但體罰所帶來的孩子逆反心理卻是長期的。所以無論怎麼看,這都不是一個划算的行為。
所以,「打屁股」只是一個孩子不良行為的短期解決方案,但是卻會帶來更多的問題。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絕對不能偷懶,簡單粗暴的方式一時有效,卻最終可能帶來無窮後患。
文/小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