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株洲這些金婚夫婦的平凡與浪漫

2020-10-30 株洲日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金婚夫婦的平凡與浪漫

株洲日報記者 溫琳 通訊員/劉梓煊

核心閱讀

什麼才是幸福?

對於風雨50載的金婚夫婦來說,幸福就是我在,你也在,拉著手過最平凡的日子。

他們共同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酸甜苦辣,金婚是倆人牽手共渡難關的見證,而這一牽手,便是50多個春夏秋冬。

最美夕陽紅,浪漫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在這個浪漫的節日裡,蘆淞區盛康•國際頤養苑舉行了重陽節金婚慶典活動,36對金婚夫婦身穿紅色唐裝走紅毯,許願綁紅絲帶、領婚書,拍攝金婚照,歡慶重陽節。

數十載風雨同舟,記者採訪了其中6對金婚夫婦,半個世紀的同甘共苦與喜樂相依,半個世紀的相濡以沫、風雨同行,就是他們經過歲月沉澱下來的浪漫與幸福。

金婚故事1

程煥傑、李映玲夫婦

相隔千裡 書信來往訴衷情

程煥傑與妻子李映玲結婚已經51年了,他的心裡一直深埋著一個遺憾,「沒有給妻子一個婚禮。」

時間退回到1960年,在株洲醫專校學生會,程煥傑在那結識了妻子李映玲,程煥傑是學習部長,李映玲是文藝部長,兩個人因為學生會有了交集,兩顆心也漸漸相互靠近。

從株洲醫專畢業後,程煥傑從軍,在廣州空軍部隊成為一名軍醫,李映玲則留在株洲,在本地醫藥公司工作。兩個人相隔千裡,通過書信傳達衷情,確立了戀愛關係。

「那時不像現在,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程煥傑說,那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收到她的信,不管她在信裡說了啥,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受她寫的每個字的餘溫。

兩人原本計劃1964年結婚的,突如其來的戰爭打亂了他們的步伐,男兒即將上前線,兩個人的婚期無限期推遲。「他上了戰場,我心裡亂得很。」李映玲說,越南那邊兵荒馬亂,又不能和她通書信,不知道他在那邊怎麼樣,有沒有受傷,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李映玲在擔驚受怕中度過4年,直到1968年4月,那時她已經是老姑娘了,決定不再等待,一個人坐火車來到廣西南寧,在一個小鎮找到了他。看到他安好,李映玲就心安了。

李映玲不顧生命危險,風塵僕僕地從老家趕來,程煥傑很是心疼;李映玲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來等他,程煥傑覺得,這份愛他辜負不起。

於是,在廣西那個小鎮,兩個人在戰友和當地老百姓的祝福下結婚了,兩人沒有結婚證,只有部隊開的一紙證明,部隊一間臨時辦公室作為婚房,一床軍被作為嫁妝。

兩人結婚以後,程煥傑繼續為國奮戰在前線,李映玲則回到家鄉。等到戰爭結束的1974年,李映玲被批准隨軍,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廣西憑祥友誼關,這才和丈夫生活在了一起。1985年,程煥傑轉業回到家鄉,漂泊20多年的他們,終於過起了平淡的生活,直到退休。

「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才知道平平淡淡的可貴。」程煥傑說,他想和妻子補辦一個婚禮,但是一直沒有實現,直到在株洲盛康頤養院,夫妻倆才了卻遺憾,與36對金婚夫婦一起共同慶祝金婚,更是覺得意義非凡。

金婚故事2

周建中、趙明莉夫婦

轉戰南北 為國奉獻不後悔

「我和我老伴把一生都獻給了國家。」說到這裡,周建中滿是自豪,周建中更自豪的是,認識了老伴趙明莉,並且攜手走過近60個春秋。

周建中的老家在湖南平江的一個小山村,老伴趙明莉則來自大都市上海,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1956年因為考進北京理工大學,成為了同班同學,「這是一種緣分。」周建中感慨。

在大學時,周建中是班上團支部宣傳委員,趙明莉是出版黑板報的積極分子,通過工作上的接觸,兩個人逐漸了解對方,兩個都是有主見的人,有時會因為專業問題而爭論不休,但相互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當時的人們都把熱情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當中,周建中和趙明莉也不例外,主動服從國家分配,來到條件艱苦的內蒙古包頭,在原五機部剛組建的坦克設計研究所,從事新中國第一代各型坦克和裝甲車的研究設計和試製工作。

「沒有國,哪有家?」周建中說,他和老伴是1960年結的婚,當時人們的婚禮都很樸素,他們也一樣,就是在上海和親戚們吃了一頓飯,包頭的同事們得知兩人結婚,紛紛給他們送明信片,上面寫滿了對兩人的祝福。

「那時候的工作沒有雙休,都是白天加黑夜地幹。」趙明莉回憶,最忙的時候,夫妻倆每天只睡不到三個小時。在內蒙古工作16年,兩人沒見過大草原,「我們幾乎沒啥時間浪漫。」趙明莉回憶當時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丈夫,牽著孩子走在大街上。有一天,周建中花一元錢買了一包胡蘿蔔,回家的路上就被她啃完了,等到做飯時發現無菜下鍋,兩個人相視一笑。

後來,中蘇關係惡化,國家啟動三線建設,兩人作為技術骨幹,被安排來到河南洛陽,在洛陽拖拉機廠新建了一個生產坦克的工廠,所有工作都得從頭開始,一幹又是十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進行改革開放,大搞經濟建設,坦克工廠要被裁撤,兩人又來到株洲,參與湖南工業大學的建設,周建中負責教學,趙明莉負責科研,兩人一直幹到退休。

「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陪著她慢慢變老。」周建中說,他和妻子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一生都在奔波,從北京,到包頭,再到洛陽,最後到株洲,「我們盡了力,沒有虛度年華。」周建中自豪地說。

金婚故事3

文仲芳、李文姬夫婦

四目相對 鎖定一生情緣

「我和老伴,可能前世就是夫妻。」76歲的文仲芳感慨,他和妻子李文姬沒紅過臉,沒吵過架,兩個人相濡以沫,攜手扶持走過51年了。

「其實我在萬千人之中,一眼看中了她。」文仲芳說起和老伴的戀愛故事,臉瞬間就紅了。 他回憶,1969年,當時已經入伍的他,回鄉探親,因年歲不小了,家人給他安排相親。

當時高大帥氣的他,吸引了鄉間不少姑娘,雖然也見了幾個,都被他拒絕了,直到有一天他去伯父家吃飯,伯父給他介紹了一個姑娘,聽說性格還不錯,他決定見一見。

文仲芳回憶,他回部隊之前,正好是當地趕集的日子,當時圩鎮上的人很多,他在集市中走著,與一位姑娘四目相對。「當時我感覺自己被雷擊了一下。」文仲芳說,當時就認定她是我一生的伴侶,巧合的是那姑娘正好就是伯父介紹的相親對象。

當時文仲芳就送給她一本紅塑料殼版的毛主席語錄以及毛主席像章,「那是當時情侶間最好的定情信物。」第二天,他就來到女方家中提親,並帶著李文姬來到自己家,正式訂親後才回到部隊。

「在部隊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收到她的信。」文仲芳回憶,那時一個月兩人能通信兩三次,從信中他知道,妻子是一個外柔內剛之人,做事情非常紮實,「這不正是自己理想中妻子的模樣麼?」於是,1969年底,他再次探親回家,兩人在鄉政府領了證,買了包喜糖分發給鄉裡鄉親,沒有彩禮,沒有新房,就在老家的破老房子裡,兩人成為夫妻。

而後,文仲芳回到部隊,妻子李文姬則去了修湘東鐵路,後來去了縣副食品公司上班,兩人一年只能通過探親假見一面,一過就是十多年。對於這一段經歷,文仲芳既愧疚又遺憾,老婆懷孕、生孩子,他不能陪伴在身邊,等到他回到家鄉,有人喊他爸爸,他才意識到孩子已經一歲了,想到這裡,文仲芳不由地眼淚落了下來。

1978年,文仲芳轉業回到家鄉攸縣,先後在攸縣農業機械局、第二輕工業局、縣行業辦任職,直到2006年退休,他也閒不住。2009年,他搬到株洲後,常年擔任小區業委會相關負責人,策劃了多場慶典和文藝活動,還為小區居民籌辦了有200多平方米的冬暖夏涼娛樂活動室。

李文姬是文仲芳背後最堅強的堡壘。後來,她患腦血管瘤,進行了2次開顱手術,住院治療2個多月,曾失憶昏迷20多天,通過多次搶救才保住了性命。為了妻子的康復,文仲芳日夜陪護在妻子身邊,妻子出院後,文仲芳堅持每天陪老伴散步鍛鍊身體,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妻子現在身體逐漸康復。

採訪的時候,李文姬一直緊握著文仲芳的手。「只要你在我身邊,我就安心!」李文姬如是說。

金婚故事4

張陽泉、黃相英夫婦

青絲變白髮 苦樂都從容


「兩老情,有多深,日月可作證。五十年,攜手行,苦樂都從容。」這是張陽泉在和妻子金婚時,寫下的句子。

1970年1月,張陽泉從部隊退伍回鄉後,進入我市公安系統工作。剛退伍回來,就有熟人給他做介紹,介紹的是一個鄰村的妹子,他看了看熟人給的照片,一眼就相中,不是特別漂亮,但是善良、穩重。

「當時我和老伴可以說是『閃婚』。」張陽泉說,我看上她之後,直接去了她家,我們沒有談戀愛,相識沒多久就訂了婚。因公安局幹警結婚必須經政治處政審批准後方可,張陽泉上半年寫的報告,下半年才得到批准,兩人於7月22日到公社領取了結婚證,當年的國慶節,舉行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請了自家一些直系親戚,擺了兩三桌。

張陽泉回憶,他和妻子在一間非常破爛的房屋裡結婚,既沒有亮麗的衣服,也沒有像樣的家具,更談不上有什麼電器。他記得只給她買了一套衣服的布料,一個熱水瓶,一把布傘,一雙水鞋和一雙布鞋,另外就是送給了她一本毛主席語錄和一枚毛主席像章,沒有彩禮。

結婚後,張陽泉一直在公安系統上班,後來又成為基層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每天工作比較忙,經常顧不上家。「尤其是結婚初期,我在城裡上班,她那時還在鄉裡。」張陽泉說,妻子不僅要養兒育女,照顧他的母親,還要下田割草插秧幹農活,「經常一個人幹了幾個人的活,吃了不少苦。」

後來妻子「農轉非」,進了城,兩個人終於可以在一起生活了,日子也好過一點了。兩人經常一起聊天散步,偶爾爭吵,那是生活的調味劑。「後來,我得了腦梗,是妻子照顧我十年,讓我逐步康復。」說到此,張陽泉說,非常感謝妻子這些年來的默默付出。

「相濡以沫一輩子,讓我們明白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和諧不是盯著對方的短,而是記住對方的長。」張陽泉說,他和妻子50多年的相互陪伴,從青絲漸漸變成斑白的頭髮,兩人都成為對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我們一起珍惜以後的美好時間,更願我們身體健康,努力陪伴對方多一些時間。」

金婚故事5

王守猛、張愛群夫婦

攜手同遊 共賞大好河山


「我們這緣分是上天註定的。」1966年,從株洲師專畢業的王守猛,來到淥口區南陽橋城塘小學工作,第二年冬季,就遇上他現在的妻子張愛群,當時張愛群作為貧下中農代表進駐該校管理學校,不久後,她便留在學校擔任了民辦教師。

只有初中文化的張愛群,為了能夠當好這個老師,主動找到學校教學能手王守猛,讓其輔導她的文化知識和教學方法。經過一年半的相互了解,兩顆心不斷地相互靠近,最終走到了一起。

1969年2月4日,王守猛和張愛群辦理了結婚手續,兩個人的婚禮很簡單:向毛主席宣誓、敬禮,讀毛主席語錄,然後給食堂大廚塞了20多元,給老師們加了兩三個菜,把學校宿舍打掃一番便是新房。

結婚以後,王守猛去了當地初中教書,張愛群留在當地,兩人成了「周末夫妻」。一直到了1984,王守猛已經在株洲縣(現淥口區)縣委宣傳部工作,張愛群調到縣城小學,夫妻倆才結束15年的異地生活,一直到退休。

「結婚50多年來,我倆的愛情是真誠的、永恆的。」1972年,張愛群生下大兒子後,身體很差,貧血嚴重,經常暈倒。王守猛千方百計找民間單方做給她吃,經過幾年的努力,使之得到康復。張愛群又患上糖尿病,是王守猛細心照料,認真關注她的飲食和治療,使之病情一直基本穩定。2019年上半年,王守猛因患肺癌住院化療六次,並做了一葉右上肺的切除手術。老伴也是無微不至的照料,使他的身體得到很好的恢復。

兩人退休後的生活多姿多彩,一同散步,一同買菜,一同做飯,一同上商場,一同遊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王守猛說,他和老伴都酷愛旅遊,退休時間的三分之一都花在旅途上,除了西藏和青海沒去,兩人已經走遍了我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還到過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

金婚故事6

王海林、吳亦珍夫婦

給妻子做飯 也是浪漫事


「沒有現代年輕人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也沒有英雄救美般的傳奇,我們因中國航空事業奉獻青春的共同理想走到一起。」王海林說。

王海林和妻子吳亦珍是上海人,兩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班同學,因為有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畢業後王海林分配在北京從事中國飛彈研究,吳亦珍分配到瀋陽從事飛機發動機研究。雖然相隔兩城,兩人聯繫未斷,雖然王海林在參加我國部分重大科研項目時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吳亦珍對他的情矢志不渝,曾獨自跑到北京去找王海林。倆人偶爾的信件裡沒有過多的兒女情長,有的只是各自的報國夢想,以及默默奮鬥和埋頭苦幹。

「我們的婚禮沒有結婚照,沒有酒席。」1966年底,在首長的見證下,王海林和吳亦珍結婚,在「大海航行靠航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歌聲中開始了他們的結婚儀式,而同事們的賀禮是毛澤東選集,同事們騰出的宿舍就是倆人的新房。

結婚後,王海林和吳亦珍開始了漫長的兩地分居,過起了「牛郎織女」式婚後生活,一年也難得見一面。後來「上山下鄉」,王海林和吳亦珍去的也是不同的農場。直到1972年,王海林和吳亦珍先後調到608所,才開始了平凡夫妻間的生活。

「最初的608所,一磚一瓦都是我們親手做的。」1973年,王海林夫妻倆來到株洲,不僅要參加勞動,建造608所的各類廠房和辦公樓,還要研發各類航空組建,夫妻倆也十分忙碌,儘管住在一起,也是聚少離多,直到退休。「我們之間沒有情情愛愛,也沒有生活煙火,有的只是工作、科研。」有的項目中,王海林是負責人之一,妻子吳亦珍是參與人員。

「阿姨你當年是看中爺爺哪一點呀?」記者問吳亦珍。

「他說他會做飯,剛好我不會。」因為這一句承諾,王海林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就是他做飯,「這是我們之間最浪漫的事情。」王海林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20對金婚老人共慶七夕佳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天的活動現場為20對金婚夫妻頒發了金婚紀念證書,大家一排排互相攙扶地上臺領紀念證書。已是金婚之齡的老人們,大多步履蹣跚。但是牽手同行的老兩口都緊緊握著彼此的手,盡力地相互攙扶。】50年祝承海和江德秀是一對攜手相伴五十年的金婚夫婦。
  • 津門網李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一生有你,只願一生愛一人,前世今生,為你鎖愛,不離不棄,趟過暮雨連綿……我願與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你願意嗎?還能想像以後最初的你嗎?那時的你,是最好的你,現在的我,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們之間,雖然隔了一整個青春,也沒有追不上的青春!請再見吧!時光裡曾走散的我們。雖然我和你的故事與相比電影,前半程是反著的,希望後半程我們是順著的。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現在都成了奢望了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了吧,雖然是古文,但是大概也能從字面上也能看出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全詩我就不解釋了,我就把這句話前面半句說全吧,「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思就是: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拉著你的手,與你一同老去。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人像#
    在山東威海的海源公園,早上散步的時候,遇到這一對來自北京的老爺爺老奶奶,都是84歲以上的高齡了,老爺爺就這麼一直拉著老奶奶的手,他們一路幸福的笑著!當你我白髮蒼蒼,步履蹣跚,我拉起你的手,一起散步在海邊,回憶曾經的歲月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文/佚名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始終相信,世間的一切皆因緣而起。浮生萬象,繁華三千,與擦肩之人陌路,是為緣淺,與所愛之人白首,則是情深。在平凡的生命裡,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瓊瑤式的一見鍾情,沒有那麼多甜蜜得催人淚下、痛苦得山崩地裂的愛情故事:在百丈紅塵中,每個人扮演的是自己,一些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 告訴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底是什麼意思
  • 愛情最美的樣子——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相愛的兩個人彼此欣賞,互相包容,互相珍惜,相互成就,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離不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我心中愛情最美的樣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此,真好!!!
  • 520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愛是最浪漫的人間煙火。林徽因說: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準備好了嗎?在平淡靜默的時光裡,愛就是願意和你一起吃無數頓飯。日復一日,每日三餐,飯在桌上,你在身旁,這便是極浪漫的。愛是彼此的心有靈犀。從激情到親情,從感動到感恩,從浪漫到相守,時間越久,越不願離開所愛,和愛的人在一起,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即使重複的語言,也不覺厭倦。
  • 我們只是渴望能有這樣一份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生死兩忘!  然而這些完美的愛情都只是在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面,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那麼多一見鍾情,也沒有那麼多催人淚下的梁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故事。於是我們必須從虛幻的世界走向現實的世界,我們開始不再嚮往那麼多的山盟海誓,我們只是渴望能有這樣一份普通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有一種愛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有一種愛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牽著一雙想牽的手,一起走過繁華喧囂,一起守候寂寞孤獨;仍然會堅定的走下去,從不嫌棄,依舊珍惜。陪孩子在公園散步時,偶遇一對夫妻陪著年近80歲父母散步,老伯伯身體不是很好,裝著假肢,聊天中得知,老伯伯從年輕時,就有一個願望,希望到天安門和故宮轉轉。可是退休後,為了幫子女帶孩子,一直也沒去轉轉,身體情況也越來越不理想。
  •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為替老媽分擔家務,老爸學會了包餃子,而且包得很漂亮;老爸學會了紡棉線、織毛衣、織毛襪,技術之好令許多女人都咋舌。老爸不能自理後,我經常推著老爸,領著老媽出去溜達。一旦老媽落後了,老爸就示意我停下來。我問他:「怎麼啦?」他指著背後的老媽說:「叫她坐上。」我說:「你呢?」「我推上。」「你能推了?」他肯定地說「能!」老媽總是笑著說:「能什麼能。你乖乖坐著吧!」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自己,適合結婚
    婚姻是我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我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選擇另一半就格外重要,那該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自己,適合結婚呢?如果合適的話,我希望我們能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首先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種願望,也只有到真正老去的那一天才知道這個結果能不能達到。換句話說,這個願望也得先找到那個人,經過一生的見證才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心一意,是對愛情最大的尊重
    如果你再把這些時間和精力花在其他的人身上,那這段感情終將走向毀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根本是:我一直牽著你的手。對於愛情,希望你我都能做到一心一意,對於愛情,也必須要一心一意。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是和你一起,也只有你。
  • 我的愛情觀:將愛進行到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我的愛情觀:將愛進行到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五月朝陽聊情感:認為要做到將愛情進行到底,白頭偕老,就要做到保持初心很重要。不受內外因素幹擾,保持好三個度,即自由,空間及界限。充分選擇信任與包容,理解與支持,尊重與欣賞。愛情上做到始終如一,並不容易。因為愛情是有期限的。
  • 親愛的,我願與你執子偕老,共度餘生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是一種古老而堅定的承諾,是浪漫而美麗的傳說。執手千山萬水驟然縮短,執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執手淚眼不忍相看,執手相思,相思難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生死兩忘!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了他人而活的人生恕我難以接受,今生只希望能夠找到真正的知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銀婚快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最美好的年紀裡我們相識、相愛、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組建了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在不知不覺中,伴隨著幸福、甜蜜、歡樂、吵鬧、彆扭、甚至曾揚言一別兩寬、各自安好的「豪言壯語」迎來了我們的銀婚紀念日。 25年的婚姻生活,如果說沒有爭吵冷戰、沒說過散夥的話那是騙人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挺過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凌亂,到今天依然能夠緊握彼此的手,在時光的潤染下慢慢的白了頭。 寫到這裡,就拐個彎扯個閒篇:某一次周日和大宋一頓狂轟濫炸後,彼此都揚言要去紅本換綠本。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用一輩子的時光詮釋老式的愛情
    從此,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66歲的三浦友和與59歲的山口百惠,完美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今天小編跟大家來聊一聊,66歲的三浦友和與59歲的山口百惠,完美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上世紀80年月的一部日本電視劇《血疑》紅遍了中國,讓廣闊中國觀眾看法了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這對金童玉女。在當時的日本,山口百惠的影響力是十分宏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