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疫情,一對親家頻上熱搜。
四川一家9口人,15年來第一次到湖北荊州的親家家中做客。結果,遭遇疫情滯留了50多天。中間方言誤傳,因為一個「吃掉親家三頭豬」的視頻,喜提第一次熱搜。「吃掉親家三頭豬」9口全回家,又上了一次熱搜。
兩方的孩子結婚了15年,雙方父母才第一次見面,這種情況也比較少見了。雖然15年來,這對親家才見了一次,但卻朝夕相處了53天,相信也處出感情來了。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因為孩子,兩戶家庭也成為親家。那麼,跟親家相處,是親近好還是保持禮貌距離好?這個問題也因人、因家庭而異吧。每個人的脾性、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相處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比如我身邊,就有三種不同的相處模式——
阿姨和她親家
小臭2周3後,家裡請了一個阿姨,每天來3小時,幫忙做飯、打掃衛生。
阿姨是江西宜春的,在這邊租了一套3房的套房,自己和老公一間、兒子一間、親家母(阿姨女兒的婆婆)一間。阿姨和親家還一起上了另外一份班。
聽起來是不是很和諧?事實上,她們已經一起住了十幾年了,在湖南長沙還呆過很長一段時間。阿姨的女兒女婿在長沙,之前她們一直在長沙工作,阿姨的老公和兒子在閩南;今年阿姨也過來了,親家緊隨其後。
我原本以為她親家是長沙的,原來不是。
她們本來就認識,關係不錯,後面才結的兒女親家,之後的關係反而越來越密切,十幾年了,一切如故。
對比起來,我媽和我婆婆就像是鏡子的另一面了。
娘家和婆家
我娘家在閩南的農村,婆家在湖北的小縣,雖然都到過對方家裡,但住一起,就比較不現實了。
不說兩個省份的飲食、風俗等習慣大不相同,連語言都很難互通。我媽說的是閩南式普通話,婆婆說的也是地方口音非常重的普通話,兩個人對話基本雞同鴨講,經常要我們在旁邊翻譯。
即使小臭出生了,因為各種原因,雙方父母都沒有過來專職幫我們帶小孩。
即使公婆過來了,最多一起吃頓飯,飯桌上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語言吧,不通~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所以聊的話題也不一樣~飲食吧,公婆喜歡吃醃製的魚肉菜、河鮮,我們吃新鮮的魚肉菜、海鮮~沒話說,那是因為酒喝得還不夠?連酒,都有地域差異……公公喝白酒,我爸喝紅酒或啤酒……更不用說一起出去玩、一起過年什麼了。
所以,這對親家的相處模式,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保持禮貌距離了。
都是好人,但不是一路人。就像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話:XX不同,不必強融。這個XX之於這對親家,應該可以是很多詞:飲食、文化、脾性,各種。
我想,生活中更多親家的相處模式,應該是我家和我嫂子家,這種不特別遠、也不特別近的相處模式吧?
我家和嫂子家
我家和嫂子家,隔了一條街。平時煮個大菜,都要叫對方來家裡吃那種。
所以嫂子的老大出生後,在月子裡,她媽媽每天都來幫忙,但都不會過夜。
雙方經常互相串門,泡茶聊天也能說個半天,會留下吃飯喝酒,然後各回各家。
興致起來了,還能一起旅個遊~
所以咯,沒有統一的親家相處的模式,也沒有說哪種好、哪種不好~
老人和孩子互相相處得舒服,才是最關鍵的。這個舒服的距離,就是實踐出來的了。比如有些親家,一見面就各種不和,把孩子的小家庭搞得雞飛狗跳的,那還是少見面、少相處比較好啦!
你和親家,你的爸媽和公婆/丈人丈母娘是親近還是保持了禮貌距離呢?歡迎分享!
感謝閱讀!我是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當什麼媽 ,同時也是公務員媽媽、文學碩士、健康管理師。關注我,育兒路上,少走彎路,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