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2021-01-15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想必很多人都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我也是如此。我一直很想擺脫這種心理上的束縛,想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他人的言語和眼光。

小的時候,父母總用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我,他們總是語重心長:你得靠自己努力,沒有人可以幫你,你還不夠優秀。

他們總會要求我在成績上出色,習慣性拿別人家的孩子與我作對比。這使我從小就有一種心理暗示:用他人的評判標準來定義自己,努力嘗試去滿足他人的期待。

而那些贊同或否定會引起我很大的情緒波動,即使這樣,我也不會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深深意識到自己有一些討好別人的傾向,這讓我厭惡自己。後來我發現,我們這類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童年時期,總是被父母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

父母的教育模式很關鍵

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造就了他們對未來的一切認知和言行舉止。父母的這種教導形式是孩子刻意關注或討好他人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的起源。

但父母也只是讓其形成模板而已,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與別人的相處才是讓這些認知和行為得到反饋和強化的直接原因。

因此,在意他人的看法會逐漸內化成人們的基本行為習慣和核心信念。

也就是說,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有機會擺脫這些原生家庭帶來的習慣性認知模式。

想要改變這個問題,必須從自己的認知與行為模式下手。改變認知的行為習慣,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人們後天的行為才是問題的元兇。

不要輕易將你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過去或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確實有一定的觸發因素,但也只是觸發因素而已。

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逃避,把所有錯誤都與自己撇乾淨,從而逃避內心的責備和本應該面對的問題,變得一身「輕鬆」。

害怕得罪他人

實際上,導致你很在意他人看法的直接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通常很害怕得罪他人,這是一種潛在意識的核心信念。

因為害怕和別人發生爭執,怕別人對你發火、冷落你,或是拋棄你,所以難以走出束縛。

其實,一切害怕的本質都源於你對死亡危險的恐懼。父母是我們在童年時期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指望,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或是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就可能會難以生存。

我們不得不試圖滿足父母的所有期待,從而避免這種面臨死亡的風險。

還有就是自卑,導致自卑的原因非常多。他們大多都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格外敏感。這也意味著,這類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極易受傷和多想。

還有人喜歡與他人做對比,當和別人做對比時,就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影響。你會開始自我否定,不停地想讓自己變強,變得更完美,越來越迷失其中。

《明朝那些事兒》說道: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要知道你活著是為了你自己,你對自己負有全部的責任。

不管是金錢也好,名聲以及地位也罷,這些都會誘惑或是吸引著你的「社會我」。但要始終謹記,你不是社會的奴隸,更不是社會的工具或是一個零件。歸根結底,活就只為三個字:做自己。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相關焦點

  • 皮格馬利翁效應——"寄予期望"的強大力量
    ——蕭伯納〇、引言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神筆馬良的故事:馬良有一支神筆,用這支神筆畫出來的東西,都能變成現實。長大後,我們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這支神筆寄託了人們心想事成的願望。過生日的時候,我們會在蛋糕上插蠟燭,關燈,閉上眼睛,雙手合十,然後許上心願。
  • 心理學家:你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影響著你長大後和戀人的關係
    而依戀關係是童年時期就已形成,由你和父母的關係決定。可以說,你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長大後和戀人的關係。甚至,其他兩大類型的人的幸福,都得仰仗安全型的戀人。依戀類型由童年時期就開始形成,之後慢慢穩固不容易改變。
  • 怎樣才能做到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看法,眼神,口氣,臉色,在心理學上是指個性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在童年成長經歷中,被否定的多,指責的多,批評的多,鼓勵的少,體驗的少造成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焦慮,會直接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使工作學習效率下降,並且內心糾結痛苦。有記者問小米總裁雷軍,每天有很多人在網絡上罵你,攻擊你,你怎麼想?
  • 媽媽,我只想要你給我更多的愛,而不是寄予太多的厚望
    還有的父母索性就把自己未能如願的事業加給了孩子,比如:寶貝,媽媽爸爸沒上過名牌大學,你可得要爭一口氣啊,好好學習,爭取考上一個985的學校,爸媽算沒白生了你這小子。也許說者無意,可聽者卻有意,小屁孩能不把這些話當回事兒?尤其是那些聰明伶俐又敏感的孩子。當父母有意無意灌輸這些功名利祿的思想後,孩子也過早地成熟了。
  • 短句文案/我不停奔跑只為追趕當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 畢淑敏 《握緊你的右手》 ☆我不停奔跑只為追趕當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 利文斯頓 ☆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
  • 心理學: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更容易寂寞
    而離婚帶來最大的影響莫過於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寂寞。而且孩子的寂寞感與父母離異時孩子的年齡有關。為了確認孩子的寂寞是由父母離婚引起的,心理學家Rubenstein, 對比了父母離異的孩子和雙親中一方自然死亡的孩子在寂寞上的差異,發現在兒童時期雙親之一自然死亡的孩子長大後所體驗到的寂寞與在一般家庭長大的孩子一樣。
  • 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長大後都活成了什麼樣?
    身處於爭吵的父母的中間,這幅景象簡直就是我成長環境的縮影。自我有記憶起,父母經常吵架,為金錢,為親戚,為食物,為一切不值得爭吵的瑣事。小時候只是覺得害怕,長大後厭惡至極,不知道為什麼能好好解決的問題非要靠爭吵。
  • 不必在意他人對自己對看法,活出自我
    ——楊絳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認為他人的看法總是比自己的看法好。當一個太在意他人看法時,如果是讚美你,那麼我們可能會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感到非常高興;如果是在貶低自己,那麼就會覺得非常難受,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感到無助,越來越變得依賴他人。所以我們要學會改變自己,從他人的眼裡走出來。而不是他人認為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是怎樣的人。
  • 為什麼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何轉變?
    「在意別人看法」的症狀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這種問題不光是在中學生,大學生等青年人當中出現,甚至社會上歷練多年的中年人也有同樣的問題,比如像下面這樣: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不開心,不愛說話,性格內向,感覺自己有點抑鬱。
  • 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學:活出自我的關鍵在這
    準備好筆記本與小板凳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受過「別人家的孩子」的打擊,長大了,我又經常被「別人的看法」所折磨。對於這個「別人的看法」,有一個非常不對等的地方,就在於發表看法的人很隨意,而對我們卻總是影響巨大。仿佛人家輕鬆的一揮手,我們這邊就受到了一萬點的暴擊傷害。——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內心強大。這樣的話其實人人都懂,但卻很難做到。原因就在於,我們生活在 真實的社會中,別人的看法,不是說不在意就可以不在意的。
  • 每個人都有一部童年血淚史,你怨恨父母嗎?網友:長大就是奇蹟
    以下精選網友評論,每一條都是一部童年血淚史,他們怨恨父母嗎?最後家裡幾間屋子都賣光了。我的童年就是貧窮和困苦。19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工作,我從小愛讀書,立志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樣,無論窮富,一定要講信用、愛他人、努力工作,只有力量大,才能幫助像我一樣的人。現在我32歲了,有兩家公司,生活還算過得去。
  • 大連理工研究生自殺的背後:都在催你長大,沒人問你過的好不好
    在我看來,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世界都在催你長大,卻沒人關心你過的好不好。」頻繁瑣碎記錄生活。「那就是你笨,懶,沒用。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兩個孩子做對比,一個孩子長期受到嘉獎,另一個孩子則進行打壓教育,不鼓勵。時間長了,經常受到誇獎的孩子非常有自信,做事大方勇敢。相反,那個經常受到批評的人,做事唯唯諾諾,沉默寡言 ,一向隱忍。
  • 心理學丨對他人眼光的在意,其實是對「真實自我」的討厭
    而我們之所以使用這句話,自然是因為「孩子的表現暫時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這讓我們內心不舒服,所以希望孩子可以聽話」。但這就說明了,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雖然這個想法未必對。那麼,連孩子都有,成人怎麼可能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呢?況且,即便我們和最合拍的朋友聊天,也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不是麼?人都是有屬於自己的看法的。
  • 心理學:你可知道,太在意別人看法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像童童一樣接收到外界不太友好的信號後,產生難過心理的孩子一定也不再燒壺,可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會對自身的身心帶來許多的傷害。太在意別人看法並不是一件好事1.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導致失敗就拿名人案例來看,因為別人的看法導致失敗的就數不勝數。
  • 那些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小玲講起了她的童年,小時候父母對她要求十分嚴格,她就卯足了勁想討父母喜歡,可以每一次都不盡人意。,大學畢業後,她不需要再向父母證明什麼了,可是她的心裡已經開始自己否定自己了。,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如父母說的那樣,什麼都做不好,或者自己永遠也沒有別人優秀。
  • 網友:70後父母都很噁心!那是你不懂,大部分70後都有童年陰影
    70後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低,幾乎大部分都是文盲。因為他們也不重視學習,再加上家境貧窮,所以導致很多70後的人也是半文盲狀態,能小學畢業的都已經不錯了。因此,70後對教育孩子的事情也還是糊裡糊塗。70年代的孩子,沒有好吃的也沒有好穿的,還動不動就會被父親打母親罵。
  • 心理學:請記住,永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
    導讀:心理學:請記住,永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婚姻和情人節很相似-寄予厚望的地方,其中7個誤解需要避免
    婚姻和情人節很相似-寄予厚望的地方,往往會令人們大失所望,至少對於我們太多人而言。這是為什麼?在結婚的情況下,就像開車。即使您坐在前排座位上,也並不意味著您了解發動機的情況。我們都有關於健康婚姻應該是什麼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其中一些誤解是不合適的。 正是這些關於婚姻的誤解使婚姻在發生之前就被搞砸了。
  • 60歲老人直言:人老了,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問心無愧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出於好意才會幹涉子女的生活,可是作為子女卻無法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還因為一點點瑣事和父母產生矛盾,面對子女的挑剔,父母也希望自己可以被理解。,結婚後生了兩個兒子,現在都已經成家了,自從自己抱孫子後,家裡就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
  • 扎心: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曾經的你,是否在意過父母的職業?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在意父母職業的孩子並不在少數。甚至有人說,父母職業對自己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會以父母的職業為榮,也有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職業而感到自卑。第一種:以父母職業為榮的,希望長大後也從事父母職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