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溫良的話讓人倍感溫馨,而惡語中傷的話讓人心生反感,有時候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能會改變掉一個人的命運。
生活中其實也有一類人,他們格外的在乎別人的看法,由於過度關注外界的聲音而失去了自己,甚至開始自卑自棄。而通常這類人,是因為被小時候被一些惡語中傷,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沒有及時的調整過來。
鄰居家的孩子童童本來是一個非常開朗愛笑的小女孩兒,但是在最近的一周裡,每次遇到童童不再像以前那樣笑著跟我打招呼,還有些微微低頭駝背。跟鄰居媽媽聊過後,鄰居媽媽也有表示確實發現女兒最近狀況不太對。把童童叫過來一起溝通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童童開始掉牙了,門牙少了一顆,班級裡的男同學笑話她少門牙,像老太太。這才導致童童一直抿著嘴不愛笑不愛與人打招呼,害怕漏出牙齒。
像童童一樣接收到外界不太友好的信號後,產生難過心理的孩子一定也不再燒壺,可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會對自身的身心帶來許多的傷害。
太在意別人看法並不是一件好事
1.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導致失敗
就拿名人案例來看,因為別人的看法導致失敗的就數不勝數。古代的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的最後一戰時,有忠士提議項羽過江東,雖然江東小,但也可稱王,還有翻盤的機會。但是項羽是如何作答的呢?
他害怕自己的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太過於在乎被人的看法,最後因為寡不敵眾自刎在烏江。如同杜牧的《題烏江亭》中描繪的一般: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若是項羽肯放下一時的驕傲,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許歷史就會重新改寫,再續楚霸王的輝煌篇章。
寒山問拾得: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經得起別人的看法,是走向成功的制勝法寶。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會輕賤了自己,貶低自己,最後只能落得個失敗的後果。
2.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致自卑心理
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是沒有把自己跟別人放在一個平等的檯面上,過於抬高別人看法貶低自己。「人人平等」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一當外界的聲音幹擾,自己就亂了方寸。在這樣長期關注被人對自己的看法後,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心理問題就是——自卑。
因為你會條件性反射的認為是自己的不好,是自己的問題,很可能會忽略掉外界的聲音是否是客觀的理性的。
3.太在意別人看法形成討好人格
日本經典電影之一《松子嫌棄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為了博父親一笑,常常去扮鬼臉,條件性反射的努力去討好別人,她渴望愛渴望關注,因此貶低自己希望去迎來這些東西。
可是人生是殘酷的,習慣性討好的性格,有時候會因為太過於忽略自己而造成生活的不幸,分明是想要幸福的,最後卻成了最不幸的那一個。討好型人格是非常累人的,因為你一旦形成就會習慣性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這是不值得的。
麗貝卡·坎貝爾在《點亮新風尚》中寫到過:
「你無需討好每個人,這沒關係。世界上有很多人,無論你做什麼,都鐵定不會喜歡你,但也有很多人會非常喜歡你。」
當你趕走一些素不想關的人時,屏蔽掉他們的對你的看法時,愛你的人真正關注你的人才會離你更近。
一直以來有一句網絡流行語說得非常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別人的看法有時候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每個人擁有的都是自己的人生,我們也不總是活在別人的看法中的,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得失與共,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
面對太過於在意別人看法而失去自己的血淋淋事實,作為父母,是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幸福、快樂,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看法下。
但有時候父母反思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實有時也會出現對孩子不耐煩,大呼小叫的情況,甚至有一些父母還會出現打罵孩子,嫌棄孩子的現象。這些負面的東西都會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在洛克的《教育漫畫》中有寫到:
「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後,尊重和羞辱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
家庭作為孩子第一成長的環境,父母應該在這個空間內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儘量避免用惡語批評、指責甚至謾罵去對待孩子,傷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總是嫌棄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也是在嫌棄自己不夠優秀。
積極的運用「印象管理」理論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印象管理」理論,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恰當的印象管理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以使交往順暢的繼續下去,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個人修養的量尺。
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的防禦性措施是保護性印象管理。」
而合理利用積極的「印象管理」,也就是吸收一些別人對自己積極的認可,是可以起到樹立信心,增長自信的效果的。同時積極的「印象管理」也會讓孩子產生同理心,會對周圍的人都抱有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
有一句家誡要言講的是「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達。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也是告誡我們不要總議論人的是非,不要總是刻薄待人。所謂「嚴於利己,寬以待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溫暖的話總會讓人心情愉悅,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去當傳播負能量的使者,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孩子能在溫暖的話語中長大,擁有自信和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