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可知道,太在意別人看法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2021-01-15 張倩聊育兒

古語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溫良的話讓人倍感溫馨,而惡語中傷的話讓人心生反感,有時候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能會改變掉一個人的命運。

生活中其實也有一類人,他們格外的在乎別人的看法,由於過度關注外界的聲音而失去了自己,甚至開始自卑自棄。而通常這類人,是因為被小時候被一些惡語中傷,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沒有及時的調整過來。

鄰居家的孩子童童本來是一個非常開朗愛笑的小女孩兒,但是在最近的一周裡,每次遇到童童不再像以前那樣笑著跟我打招呼,還有些微微低頭駝背。跟鄰居媽媽聊過後,鄰居媽媽也有表示確實發現女兒最近狀況不太對。把童童叫過來一起溝通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童童開始掉牙了,門牙少了一顆,班級裡的男同學笑話她少門牙,像老太太。這才導致童童一直抿著嘴不愛笑不愛與人打招呼,害怕漏出牙齒。

像童童一樣接收到外界不太友好的信號後,產生難過心理的孩子一定也不再燒壺,可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會對自身的身心帶來許多的傷害。

太在意別人看法並不是一件好事

1.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導致失敗

就拿名人案例來看,因為別人的看法導致失敗的就數不勝數。古代的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的最後一戰時,有忠士提議項羽過江東,雖然江東小,但也可稱王,還有翻盤的機會。但是項羽是如何作答的呢?

他害怕自己的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太過於在乎被人的看法,最後因為寡不敵眾自刎在烏江。如同杜牧的《題烏江亭》中描繪的一般: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若是項羽肯放下一時的驕傲,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許歷史就會重新改寫,再續楚霸王的輝煌篇章。

寒山問拾得: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經得起別人的看法,是走向成功的制勝法寶。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會輕賤了自己,貶低自己,最後只能落得個失敗的後果。

2.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致自卑心理

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是沒有把自己跟別人放在一個平等的檯面上,過於抬高別人看法貶低自己。「人人平等」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一當外界的聲音幹擾,自己就亂了方寸。在這樣長期關注被人對自己的看法後,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心理問題就是——自卑。

因為你會條件性反射的認為是自己的不好,是自己的問題,很可能會忽略掉外界的聲音是否是客觀的理性的。

3.太在意別人看法形成討好人格

日本經典電影之一《松子嫌棄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為了博父親一笑,常常去扮鬼臉,條件性反射的努力去討好別人,她渴望愛渴望關注,因此貶低自己希望去迎來這些東西。

可是人生是殘酷的,習慣性討好的性格,有時候會因為太過於忽略自己而造成生活的不幸,分明是想要幸福的,最後卻成了最不幸的那一個。討好型人格是非常累人的,因為你一旦形成就會習慣性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這是不值得的。

麗貝卡·坎貝爾在《點亮新風尚》中寫到過:

「你無需討好每個人,這沒關係。世界上有很多人,無論你做什麼,都鐵定不會喜歡你,但也有很多人會非常喜歡你。」

當你趕走一些素不想關的人時,屏蔽掉他們的對你的看法時,愛你的人真正關注你的人才會離你更近。

一直以來有一句網絡流行語說得非常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別人的看法有時候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每個人擁有的都是自己的人生,我們也不總是活在別人的看法中的,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得失與共,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

面對太過於在意別人看法而失去自己的血淋淋事實,作為父母,是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幸福、快樂,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看法下。

但有時候父母反思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實有時也會出現對孩子不耐煩,大呼小叫的情況,甚至有一些父母還會出現打罵孩子,嫌棄孩子的現象。這些負面的東西都會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在洛克的《教育漫畫》中有寫到:

「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後,尊重和羞辱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

家庭作為孩子第一成長的環境,父母應該在這個空間內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儘量避免用惡語批評、指責甚至謾罵去對待孩子,傷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總是嫌棄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也是在嫌棄自己不夠優秀。

積極的運用「印象管理」理論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印象管理」理論,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恰當的印象管理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以使交往順暢的繼續下去,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個人修養的量尺。

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地看待自己的防禦性措施是保護性印象管理。」

而合理利用積極的「印象管理」,也就是吸收一些別人對自己積極的認可,是可以起到樹立信心,增長自信的效果的。同時積極的「印象管理」也會讓孩子產生同理心,會對周圍的人都抱有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

有一句家誡要言講的是「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達。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也是告誡我們不要總議論人的是非,不要總是刻薄待人。所謂「嚴於利己,寬以待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溫暖的話總會讓人心情愉悅,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去當傳播負能量的使者,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孩子能在溫暖的話語中長大,擁有自信和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請記住,永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
    導讀:心理學:請記住,永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太在意別人看法怎麼辦?兩步讓你重拾自我
    別人對你作出評價,都是根據他自身的經驗作出判斷,而且非常輕易就下了結論。他們往往不夠了解你,也不知道事情的全貌,所以他們大多數判斷都是錯誤的。2. 對於你的同一種行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你也沒有必要讓所有人滿意。
  • 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學:活出自我的關鍵在這
    準備好筆記本與小板凳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受過「別人家的孩子」的打擊,長大了,我又經常被「別人的看法」所折磨。對於這個「別人的看法」,有一個非常不對等的地方,就在於發表看法的人很隨意,而對我們卻總是影響巨大。仿佛人家輕鬆的一揮手,我們這邊就受到了一萬點的暴擊傷害。——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要內心強大。這樣的話其實人人都懂,但卻很難做到。原因就在於,我們生活在 真實的社會中,別人的看法,不是說不在意就可以不在意的。
  • 為什麼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何轉變?
    「在意別人看法」的症狀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這種問題不光是在中學生,大學生等青年人當中出現,甚至社會上歷練多年的中年人也有同樣的問題,比如像下面這樣: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不開心,不愛說話,性格內向,感覺自己有點抑鬱。
  • 失敗者最大的弱點,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義大利文學家但丁曾說過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也在時刻告誡我們,己的人生始終是自己在做選擇,所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聲音。 然而在當今這個情況繁雜的社會中,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很少。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結果到最後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 怎樣才能做到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看法,眼神,口氣,臉色,在心理學上是指個性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在童年成長經歷中,被否定的多,指責的多,批評的多,鼓勵的少,體驗的少造成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焦慮,會直接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使工作學習效率下降,並且內心糾結痛苦。有記者問小米總裁雷軍,每天有很多人在網絡上罵你,攻擊你,你怎麼想?
  •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會讓你失去自己的感情
    去之前很多朋友都勸她再考慮考慮,覺得遠嫁這件事真的是太不靠譜了,而且隔了那麼遠,以後有事情連個幫忙的人都找不到。,別人的勸說是好意,所以她感謝,但這些並不能影響她自己的感情,如果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許這段感情乾脆就不應該開始。
  •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最後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最後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文/懷左同學 01
  • 「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不開心」婚姻生活是自己的,幸福就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懷疑造就了自己的不幸,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開始一點點動搖自己的決定,殊不知最後害的還是自己。林瑤一直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喜歡聽別人的建議。她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了選擇,讓別人嘲笑,可是自己的選擇,別人永遠不能站在你的立場想問題,在意太多,反而失去太多。
  • 活得很累,因為你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人的一生應該為自己而活,應該學著喜歡自己,應該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看你,或者別人怎麼想你。其實,別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於你自己如何衡量你自己!"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只會被束住手腳。人這一生,只有擺脫別人的看法、評價,才能過上真正想要的生活。根據專家調查研究,使人覺得滿足的辦法之一就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批評,換句話說就是臉皮要厚一點。不要因外來的逆流而屈服,不要因為別人的冷言冷語就傷心氣憤,以為自我受了莫大的傷害。
  •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的生活就是一條褲衩,別人放屁你得兜著
    那時候開始我就明白,你討好誰都沒用,自己如果沒本事,誰都能掐你。只有過好了自己的日子才不會白走一趟人世間。曾經我拼命討好周圍的人,做的每一件事就是為了別人說我「好」,但是從那以後,我明白,誰都想討好,最後發現你的生活就是一條褲衩,別人放什麼屁都得兜著。
  • 心理學:別人對你的看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有按照自己意願改變別人的傾向。人們為了儘可能多地滿足自我需求,會打造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經驗世界。在他自己的經驗世界裡,每個人都是需求的提供者,而自己卻是需求的享受者。這就意味著,別人對你發表某些看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需求罷了。有些人總是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就是因為不能看清楚這一點。
  • 為什麼你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如何解決?
    現在有這麼一種現象:很多人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擔心自己會因為在人前表現不好而被人說三道四……在我看來,這樣的過分擔心只會導致形成習慣性的焦慮!你為什麼會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個人對自己有一定的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源於你對你自己的很多負面消極的看法。換句話來講,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接納自己!問問你自己:你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
  • 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應該怎麼辦
    如何停止關心他人的想法,一這裡是改善藥方如果你是一個過分關心他人對你的看法的人,現在我們之所以如此關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是因為我們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的生存取決於我們共同工作的能力,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因為我們是社會動物,我們潛意識地將我們環境中的人們分成等級,我們根據每個人的權力地位給他們做排行,以及不管我們以什麼作為評價標準,就像金字塔那樣,典型的辦公室工作,會有一個層次結構
  •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想必很多人都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我也是如此。我一直很想擺脫這種心理上的束縛,想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他人的言語和眼光。小的時候,父母總用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我,他們總是語重心長:你得靠自己努力,沒有人可以幫你,你還不夠優秀。他們總會要求我在成績上出色,習慣性拿別人家的孩子與我作對比。
  • 一個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怎麼辦?
    而大多不夠自信的人,往往會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把別人的看法、別人的眼光,當成是修正自己的唯一標準,這樣的結果有兩種 :要麼是被自己無休止的「改變」給累死,要麼是一直按照別人的方法來做而被折騰死。       在和很多自卑者溝通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談到自卑後導致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做什麼事都會很在意別人會怎麼看,因此就不敢大膽的去做。
  • 心理學:為什麼你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記住只要是自己計劃好的,只要是自己覺得對的,不管別人是否肯定,不管別人是否贊同,不管別人是否認可,讓心中的雜音寂靜,義無反顧地去做,你會聽見成功在不遠處召喚你。在實際生活中, 我們很多人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尤其是當別人說自己不好的時候,他們便真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無所適從, 從而使自己的行動完全取決於別人的看法,使別人的評價成為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事實上,別人的評價只能代表個人的看法,並不是真理,神聖不可改變,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你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經受得起冷言冷語以及懷疑的眼光,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你根本沒那麼重要
    突然間,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啥時候,自己上衣兜跟前的線縫崩開了。         一開始,心裡還想著這也沒啥,就自顧自走著……看到路邊有個修衣服的店面,我趕緊過去讓阿姨給縫一下,嘴上還忙不迭地開釋著自己的窘:都不知道啥時候開了……雖然說不到一寸,可也太顯眼了……這麼晃來晃去的,讓人看見多不好……
  • 水月:沒必要在意別人看法。生活是自己的,在意自己所在意的
    水月同性愛人婚禮 此前,楊麗萍也回應了那對她有爭議的評論:「人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
  • 被父母貶低和羞辱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可實際上,被羞辱的孩子往往不會變得勇敢,而是更加的膽怯、自卑和自我懷疑。01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心裡都很苦。看過這麼一個新聞,一個老藝術家對女兒特別嚴苛,後來女兒到常春藤讀博士,媽媽去美國看女兒,不知道為什麼就指責起來,女兒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媽媽回了一句:「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麼?」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了陽臺,沒有救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