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國慶、年節小長假,都是各地新人扎堆結婚的日子,紅紅火火,好不熱鬧。然而,每場的新郎新娘總是獨一無二的,底下坐著的賓客卻不盡然。
聽說,2020最後的小長假,有網友竟然連著參加了八場婚禮,整個假期可以說不是在婚禮上,就是在趕往婚禮的路上。在此心疼這位網友「終將逝去的」假期和錢包一秒。
說實話,在下光是想想要隨的未知數目的份子錢就已經開始覺得無法呼(fu)吸了……
說到隨份子,不如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基本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令部分人聞之色變(尤其我本人)的話題。
隨份子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原本是「湊份子」的意思,以一種原始的互濟互助的形式,幫助親戚鄰裡度過一些金錢上的難關,在古代隨的更多的是送實物。
自清末民初始,送份子錢成為了上流社會舉辦喜事必不可少的項目,作為身份的一種彰顯,有很多的禮節講究。之後這一習俗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大規模流傳起來,直到改革開放後,送份子錢作為祝福的形式再次為人們接受,融入了各地自己的習俗。
新人結囍,眾親朋好友以禮賀之,表達誠摯而美好的祝願,這原本是個充滿溫情的環節。但這份情義不知在哪個環節中悄悄變了質,厚重的情義開始用紅包的厚薄甚至是手機上數字的大小來評估,甚至相互之間還要暗搓搓地攀比;帶著不一樣名頭的酒席不斷操辦起來,帶著不一樣心情的份子隨了出去。
演化到現在,份子錢成為大家社交生活中常見的人情往來,從親戚朋友到同事,從日常婚喪嫁娶到喬遷新居、滿月升學,「種類」極多。很多人接到朋友的請柬,第一反應不是祝賀,而是發愁這次份子錢隨多少才合適。從新聞報導中還常常能看到以此斂財的故事,份子錢似乎在逐漸喪失最初的意義。
不過最近倒是出了一檔新鮮事,在某場婚禮上,婚宴主人並沒有真正收下賓客遞來的紅包,而是將其折一個角後還給賓客。這事兒讓眾多苦於和份子錢打交道的網友們拍手稱快,希望「在全國推廣支持。」
這也容易理解——當隨禮逐漸從原本的情義表達向以金錢來衡量關係的標準、維護面子的金光轉變,情義變成了重負時,人們自然又開始重新思索它最初的意義。
正如婚宴主人所說,舉辦婚宴更多的是希望邀請親朋好友一起見證幸福,大家來了就已經是很給面子的事情。
確實,隨「禮」作為一種美好的祝願和祝福,應該回歸表達祝願本身。希望有一天,「隨份子」能回歸本質,回歸厚重的情義。
【你的家鄉隨份子一般隨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