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探尋自身內在的心靈成長書,作者張德芬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潛心修行與寫作,其作品一上市就在臺灣地區掀起閱讀狂潮,被譽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
書裡以李若菱與老人的對話貫穿始終,李若菱是一名履歷光鮮的都市女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困難和疑惑,偶然間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則像一位智者一樣,以提問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她,讓她在自省中找到自己的應對方法,也幫助她從容地應對工作及生活的難題,從而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喜悅。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書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像大多數的心理書一樣,文中的一開頭便是自問「我是誰」,答案不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家庭、不是你獲得的成就……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書裡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而認識自己才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從「我」這個表面,一點點深入挖掘內心,向內探索,我們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財富、權力、健康、愛和快樂,其實不然。
書裡指出,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自有記憶以來,就一直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工作。儘管外在的一切都在變化,而內在的真我任歲月流轉、環境變遷,都一直未曾改變。撥開迷霧,找到真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擁有「愛、喜悅、和平。」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全宇宙都會給你讓路。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前提是要把自己想到的東西定義清楚,言行一致。很多人之所以事事如意,就是他們很早就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然後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我們喜歡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心。作者最後還是想告訴我們,要去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陰暗面。
你可能在忙碌中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要出發,你可能帶著面具遊走在人潮擁擠中,你可能拼命努力卻發現追求的不是你想要的,你可能得到了你想要的卻感覺不快樂了……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答案感到茫然,或是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是在停滯階段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或許可以試試打開這本書,也許你會在字裡行間,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書裡是李若菱的難題,書外是我們自己的遭遇,老人的循循善誘,讓她從失意的職場、失敗的婚姻中脫離出來,迎風飛揚,也願每個讀者能在這本書中有所收穫,擺脫內心的桎梏,找到內心的平和,遇見未知的自己。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大概就是放飛自我,迎風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