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也許你需要重新認識自己

2020-09-11 風幸子

這是一本探尋自身內在的心靈成長書,作者張德芬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潛心修行與寫作,其作品一上市就在臺灣地區掀起閱讀狂潮,被譽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


書裡以李若菱與老人的對話貫穿始終,李若菱是一名履歷光鮮的都市女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困難和疑惑,偶然間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則像一位智者一樣,以提問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她,讓她在自省中找到自己的應對方法,也幫助她從容地應對工作及生活的難題,從而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喜悅。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書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像大多數的心理書一樣,文中的一開頭便是自問「我是誰」,答案不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家庭、不是你獲得的成就……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書裡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而認識自己才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從「我」這個表面,一點點深入挖掘內心,向內探索,我們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財富、權力、健康、愛和快樂,其實不然。

書裡指出,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自有記憶以來,就一直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工作。儘管外在的一切都在變化,而內在的真我任歲月流轉、環境變遷,都一直未曾改變。撥開迷霧,找到真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擁有「愛、喜悅、和平。」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全宇宙都會給你讓路。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前提是要把自己想到的東西定義清楚,言行一致。很多人之所以事事如意,就是他們很早就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然後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我們喜歡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心。作者最後還是想告訴我們,要去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陰暗面。


你可能在忙碌中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要出發,你可能帶著面具遊走在人潮擁擠中,你可能拼命努力卻發現追求的不是你想要的,你可能得到了你想要的卻感覺不快樂了……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答案感到茫然,或是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是在停滯階段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或許可以試試打開這本書,也許你會在字裡行間,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書裡是李若菱的難題,書外是我們自己的遭遇,老人的循循善誘,讓她從失意的職場、失敗的婚姻中脫離出來,迎風飛揚,也願每個讀者能在這本書中有所收穫,擺脫內心的桎梏,找到內心的平和,遇見未知的自己。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大概就是放飛自我,迎風飛揚。

相關焦點

  • 《遇見未知的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也許你需要重新認識自己
    本書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像大多數的心理書一樣,文中的一開頭便是自問「我是誰」,答案不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家庭、不是你獲得的成就……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書裡指出,人類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而認識自己才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 重新認識你自己
    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有必要按下重啟健,重新認識一下自己。這話說起來似乎很輕鬆,其實不然。重新認識你自己,可絕不是件輕巧的事情。近期,我閱讀了印度作家克裡希那穆提寫的兩本書,先是讀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接著又讀了《重新認識你自己》。據說這兩本也是作家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中最火的兩本。我不喜歡跟風,遇見一本書與遇見一個人一樣,需要緣份,需要時機,順其自然就好。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在工作之餘的時間創作出這本書的,在作者的前言中,敘述了創作這本書的動機是記錄曾將經歷過的生活場景。在文中,作者從最初的迷茫懵懂,到對未來、對理想的認識慢慢有了自己清晰的認知。文章講述了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一位哲學老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與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 《遇見未知的自己》: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成就自己
    親愛的,你敢說你很了解自己嗎?我想:每一個人不能說完全了解自己,但是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是知道的。想想知道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本書作者張德芬老師是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的高材生;是年輕貌美的臺視新聞女主播;開豪車住豪宅,還有一個明星丈夫,這是她第一段婚姻,最後以失敗結束。
  • 認識職業規劃,遇見未知的自己
    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發現職業興趣、定位職業方向;不知道工作該怎麼選——識別個人優勢、優化職業選擇;遇到職場天花板——突破發展瓶頸、克服職業倦怠;想轉行——職業信息收集,通過輔導減小轉型風險;需要系統的職業規劃——規劃長期、中期、短期發展路徑,確保持續發展;興趣與職業不符——認識自己,發現核心需求,提升工作滿意度;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麼選——提高個人決策技能;職場不順利——學習應對職場挫折的方法
  • 在未知的途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在路上,不為旅行,不因某人,只為在未知的途中遇見未知的自己。在路上,有一種感情叫錯過!就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一段往事!深深切切地寂寞……更是觸動人心的辛酸人事;有一種寂寞叫想念!錯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是他,那個在職校教我彈鋼琴的男孩,他高興地跑過來,一邊接過我簡單的行李一邊說:「我在學校新生報到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覺得一定是你。今天是學校接新生的最後一天了,我以為我錯過了你,我以為你不來啦!這三天我都候著你,終於看到你了。」那時候的我很脆弱,就知道哭,眼淚怎麼都止不住。那是他考上大學離開後我們的第一次見面。
  •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今日~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用樸實卻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一位哲學老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與若菱的自我重新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書中的插圖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閱讀時給人以寧靜與深思的享受。
  •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我問:你兒子現在在做什麼,想找什麼樣的工作?他回答:兒子目前正在某高校學習會計知識。算起來至少畢業四年了,現在又新學習會計知識,另起爐灶,從眼前的簡歷看,沒有人知道他能否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年輕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他不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
  • 《遇見未知的自己》|迎難而上,向內修行
    親愛的,你敢說你很了解自己嗎?我想:每一個人不能說完全了解自己,但是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是知道的。想想知道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本書作者張德芬老師是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的高材生;是年輕貌美的臺視新聞女主播;開豪車住豪宅,還有一個明星丈夫,這是她第一段婚姻,最後以失敗結束。
  • 《遇見未知的自己》-12
    12.遇見難得的知音──潛意識的表達方式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註:回復「遇見未知的自己」可收聽前面章節)
  • 人生是一場修行,認識自己主宰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每天只要閒下來,就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把自己往深淵裡拉扯。我同朋友抱怨,同陌生人訴說,都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朋友說,你最終還是只能靠自己走出來,便推薦我看心理學相關的書,其中就包括張德芬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 你真的清楚了解自己嗎?
    大意是說能清楚了解別人視為聰慧,能清楚了解自己視為明智。辯證的看待這句話,我認為自知者明是根本,一個人只有自知,才具有看清事物的能力,從而自知知人,做一個明白人。有人說,我就是我自己,我還不了解自己嗎?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能夠做到自知之明是難能可貴的,自知對完善自己、挖掘潛能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既為「貴」,可見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的,否則就不會流傳這句經典的勸誡之語了。
  • 《遇見未知的自己》帶你揭開"我為什麼總是遇見渣男"的背後原因
    直到最近我讀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之後才明白了&34;這背後的答案。《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題材,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能量的振動頻率是什麼樣子的呢?書中說道:看看你周圍吸引來的人事物就知道了,因為我們的思想情感都帶著一定的能量振動,所以會吸引和它們振動頻率相近的人事物。 類比到感情上,如果你偶爾一次兩次遇到渣男,說明你遇人不淑;如果你總是遇見渣男,就需要從自身找原因。
  • 深度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
    隨著讀書月成為現代文明的形態之一,深度閱讀不僅能刺激人們積極閱讀,而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帶你進入一個非常美妙的內在世界,幫助你遇見未知的自己。(魏雅琪)
  • 《遇見未知的自己》:父母做得不夠好時,你也恨過他們嗎?
    告訴爸爸成績時,他臉色立刻陰了下來,甩了一句「我看你就是沒好好讀!你大姨二舅他們都知道你考編制,等下問成績,多丟臉啊!去年你表哥考上公務員了都!」考不好難受,心口那就像劃開了一刀,血淋淋的痛,爸爸的話又在傷口上撒了鹽。眼淚不受控的掉。不知過了多久,眼淚流幹了,也麻木了,不懂得悲喜。看到桌上剛到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身心靈必讀的經典。正好適合此刻需要找到抒發口,排解情緒的我。
  • 你了解你自己嗎?想要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我們破譯性格密碼
    你了解自己嗎?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別人怎麼這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一個重要的因素——性格。了解自己,認識他人,需要我們破譯性格密碼,揭開人類內心真實的秘密。什麼是性格?中國有句話叫「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由此可見,中國和西方對性格形成的看法是一樣的。那麼,什麼是性格呢?
  • 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從多個角度認識自己吧!有時候定義你是誰,評價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不一定是你所表達出來的自己,有可能是你沒有表達的那個部分。有時候你要找到生命的藍圖,不需要追尋你做了什麼,反而是要追尋你未涉足的領域。 所以,當你想認識你自己是誰,你要致力去尋找你那個未知的自己,而不能局限於你現在已經認識的自己,因為心靈的奧妙往往隱藏在未知的自己裡。 一個人生命最大的可悲,是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
  • 了解你自己
    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不然是不會成熟的。這是一則流傳於四方的故事:由於世界大戰爆發,某人無法取得他的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產。他很沮喪,於是,離開妻子兒女,成為一名流浪漢。他對於這些損失很難忘記,而且更加難過,甚至想要逃湖自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這本書給他帶來的勇氣和希望,他決定找到這本書的作者,請作者幫他重新站起來。
  • 來,重新認識一下你自己
    1我們都知道,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後來,古希臘人將這句話刻在了一塊石碑上,並稱它「比倫理學家的一切巨著更要重要,更加深奧」。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很難嗎?難,超級難。但有方法可循嗎?我想還是有的。人和人是不同的,雖然說看似千差萬別,但還是有個大方向。
  • 《遇見未知的自己》之二
    今日閱讀章節為第11章—第20章(56—123頁),書中通過自己的感受與身邊人的事例來向我們傳達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當我們以為自己是身體的主宰時,其實是被潛意識在控制著不自覺地在行動。這就是所謂的身不由己不自知吧。文中傳授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與身體聯結,與潛意識溝通、全心地接納,最後放下心中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