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的婚姻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那段日子我好像站在懸崖邊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掉進深淵裡。每天只要閒下來,就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把自己往深淵裡拉扯。
我同朋友抱怨,同陌生人訴說,都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朋友說,你最終還是只能靠自己走出來,便推薦我看心理學相關的書,其中就包括張德芬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當然知道不可能因為讀了一本書,當前遇到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也知道自己當下已是負面情緒的奴隸,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方法,都願意去嘗試。
故事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帶手機、沒有汽油的獨身女人開始——李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丈夫是才子佳人的結合,但因為結婚多年一直無子嗣,和丈夫感情變得淡漠,與婆家關係也處得不好,腦中常常浮現出活著好累,為什麼我會不快樂,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的想法。
就是在這樣一個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的數次交談中,她逐漸找到自己不快樂的根源,找到填補自己心靈缺口的修行方法,最終找回了真實的自我。
如果不是當下處於情緒的困境中,這樣的書我基本是看不下去的,因為書中用作穿針引線的主人公故事杜撰的痕跡太過明顯,讓人很難代入進去,但是它畢竟是一本修心的書,作為心靈工具書,它可以幫助處於迷茫困境中的人們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撫慰。
張德芬,年輕時是臺灣知名新聞女主播,擁有很高的人氣。
25歲時,不顧一切愛上一個大她10歲的男人,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2年。
離婚後,她27歲,去美國UCLA深造。
回到臺灣後,在30歲的時候創辦了培訓公司,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並生育了一雙兒女。
38歲時跑去IBM公司從助理做起,兩年內就做到亞太區行銷主管,卻被醫生告知患了抑鬱症。於是在2002年辭職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全職主婦,期間得到指點專心研修瑜伽及各類心靈課程,在2007年寫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被稱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不過這一譽名是有很大爭議的,特別是她本身經歷過3次的婚姻,很多人認為:你的書寫得那麼好,為什麼你自己的婚姻卻不圓滿?
關於這一點,張德芬在一次分享會上坦誠道:「我去年又離了婚,我和父母可以處好,和孩子可以處好,就是在親密關係上處理不好,這就是我的人生課題吧。當我做得不夠好時,前夫會說:去把你自己寫的書讀一遍。但是抱歉,我能寫出來,可是我不能都做到,我也在努力修行中。」
這大概和「道理懂得一籮筐,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一個意思,想通一件事跟做到一件事,總是有差距的,這個距離哪怕只有一層紙那麼薄,這輩子都不一定可以突破。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張德芬系列著作對於人性、人生的思考,對於親密關係的體認和感悟,或許正是因為在親密關係上一直得不到圓滿,所以她才能藉由瑜伽、靈修來獲得精神上的超脫和釋然,給同在困惑中的人們指出一條突破心靈枷鎖的道路。
所以讀完這本書,雖不能從此與痛苦隔絕,但是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一場修行,只有不斷地認識自己、主宰自己,才能健康快樂地生活。
當我們擁有對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的能力,我們就能用更好的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周遭有太多阻礙我們看清「真我」的人、事、物,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也無法堅定自己的內心。只有一一將這些阻礙衝破,我們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1) 衝破身體的阻礙。
每個人從出生就會有無名的恐懼感與分離感,必須通過抓取外在才能感到安心。這種恐怖感和分離感 ,會透過我們的身體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要經常與自己的身體進行溝通,才能達以心身靈的聯結。
有時候,我會經常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是在因為太累,比如說例假來的那幾天,再比如說因為工作和孩子無法兼顧,十分的焦躁。這時候,如果能好好地睡一覺,情緒馬上好轉。當我們覺得累的時候,就很容易覺得無助和沮喪,說明我們身體已經在向我們發出抵抗的情緒了。
所以很多人提倡健康的生活就是要有:科學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我覺得非常的準確,能這做這幾點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生活都過得「悠哉樂哉」,好像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是「吃一頓美食」「睡一個好覺」「酣暢淋漓流一場汗」所不能解決的了。因為他們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所以可以衝破因身體障礙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2) 衝破情緒的阻礙。
在我們的身體裡,總會滯留一些不確定的,被壓抑的情緒,成為我們痛苦的源頭,這股力量很奇怪,你越是排斥,它越不走,反而越強大。所以,當有會引起我們負面情緒出現的事情發生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臣服去接受。並且感受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讓平行線在心中慢慢擴大,然後消失。
在我婚姻遭遇困境的時候,痛苦既是不用多說。當出現這些負面的情緒時,我每天告訴自己,不行,我一定要堅強,拼命地壓抑痛苦的情緒,這樣做,好像當下就好了。可是到第二天,仍然還是會再次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這樣周而復始後,發現負面情緒好像越來越多,終於到了快要無法負荷的地步。
當我知道,壓抑反而不能解決問題後,我開始慢慢去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頹廢了幾天之後,突然覺得如釋重負,可能正確地做出決定,重新振作去工作和生活,重心也就慢慢轉移了,之後,這種負面情緒就很少出現了。
(3) 衝破思想的阻礙。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許多人受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等,容易形成固有的行為模式。而學會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是解決思想阻礙的有效方法。
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除了內心要承受極大的痛苦之外,也擔心周遭人的眼光,怕別人對自己抱以同情的目光,或者怕別人在背後閒言碎語。
可是我的擔心並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在我的生活開始一團糟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個事情,別人的看法影響我的生活了嗎?我在乎別人的看法之後,我的生活因此改善了嗎?在我陷入痛苦深淵的是時候,我最終是要靠自己還是靠別人才能走出來呢?當我這樣問自己的時候,心裡就有了答案要。
所以當事情發生後,我們更要用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並問自己的內心「事實是我們想的這樣嗎?」當然想突破思想的阻礙並非易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一點點去改變自己思維固有模式。這些對話,你對自己說,比別人對你說更有用。
(4) 衝破身份認同的阻礙。
我們個人在社會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往往是他人對我們的要求。而對諸如「成績優秀的學生」,「溫柔體貼的妻子」等角色要求時,往往會壓抑自我,帶上面具努力活成別人想要的那樣。最終導致失去自我,活得壓抑並不快樂。
這個問題,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一個極大的困境。丈夫希望我能當個賢妻良母,這件事情我覺得自己並不擅長,這也是我們之間最大的爭執。
但要說工作,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不是什麼公司高管、企業領導,所以要兼顧工作、家務和照顧孩子各種瑣事,這些事情都要兼顧,但都要做好,顯然是不太可能。我知道,我要和丈夫說我做不好,他也無法理解。
那麼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找尋自己擅長的方面,把它發揮出來,於是,我找了寫作這條路,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他終於接受,我在家事上的不擅長,願意幫我分擔更多,去支持我的興趣愛好。
其實我們並非完人,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並達到每個人的要求。我們真的無需去迎合每個人的要求,無需因為受傳統或他人的觀念影響而失去了真我。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挫折和各種不幸福,產生各種痛苦的情緒,陷入所謂的人生低谷。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身體和心靈聯結,認識自己,主宰自己,然後大膽地向前走,才能讓我們在一場場的身不由己裡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