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修行,認識自己主宰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2020-09-04 雨未央歌


01.

一年前,我的婚姻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那段日子我好像站在懸崖邊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掉進深淵裡。每天只要閒下來,就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把自己往深淵裡拉扯。

我同朋友抱怨,同陌生人訴說,都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朋友說,你最終還是只能靠自己走出來,便推薦我看心理學相關的書,其中就包括張德芬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當然知道不可能因為讀了一本書,當前遇到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也知道自己當下已是負面情緒的奴隸,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方法,都願意去嘗試。

故事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帶手機、沒有汽油的獨身女人開始——李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丈夫是才子佳人的結合,但因為結婚多年一直無子嗣,和丈夫感情變得淡漠,與婆家關係也處得不好,腦中常常浮現出活著好累,為什麼我會不快樂,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的想法。

就是在這樣一個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的數次交談中,她逐漸找到自己不快樂的根源,找到填補自己心靈缺口的修行方法,最終找回了真實的自我。

如果不是當下處於情緒的困境中,這樣的書我基本是看不下去的,因為書中用作穿針引線的主人公故事杜撰的痕跡太過明顯,讓人很難代入進去,但是它畢竟是一本修心的書,作為心靈工具書,它可以幫助處於迷茫困境中的人們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撫慰。

02.

張德芬,年輕時是臺灣知名新聞女主播,擁有很高的人氣。

25歲時,不顧一切愛上一個大她10歲的男人,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2年。

離婚後,她27歲,去美國UCLA深造。

回到臺灣後,在30歲的時候創辦了培訓公司,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並生育了一雙兒女。

38歲時跑去IBM公司從助理做起,兩年內就做到亞太區行銷主管,卻被醫生告知患了抑鬱症。於是在2002年辭職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全職主婦,期間得到指點專心研修瑜伽及各類心靈課程,在2007年寫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被稱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不過這一譽名是有很大爭議的,特別是她本身經歷過3次的婚姻,很多人認為:你的書寫得那麼好,為什麼你自己的婚姻卻不圓滿?

關於這一點,張德芬在一次分享會上坦誠道:「我去年又離了婚,我和父母可以處好,和孩子可以處好,就是在親密關係上處理不好,這就是我的人生課題吧。當我做得不夠好時,前夫會說:去把你自己寫的書讀一遍。但是抱歉,我能寫出來,可是我不能都做到,我也在努力修行中。」

這大概和「道理懂得一籮筐,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一個意思,想通一件事跟做到一件事,總是有差距的,這個距離哪怕只有一層紙那麼薄,這輩子都不一定可以突破。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張德芬系列著作對於人性、人生的思考,對於親密關係的體認和感悟,或許正是因為在親密關係上一直得不到圓滿,所以她才能藉由瑜伽、靈修來獲得精神上的超脫和釋然,給同在困惑中的人們指出一條突破心靈枷鎖的道路。

03.

所以讀完這本書,雖不能從此與痛苦隔絕,但是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一場修行,只有不斷地認識自己、主宰自己,才能健康快樂地生活

當我們擁有對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的能力,我們就能用更好的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周遭有太多阻礙我們看清「真我」的人、事、物,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也無法堅定自己的內心。只有一一將這些阻礙衝破,我們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1) 衝破身體的阻礙。

每個人從出生就會有無名的恐懼感與分離感,必須通過抓取外在才能感到安心。這種恐怖感和分離感 ,會透過我們的身體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要經常與自己的身體進行溝通,才能達以心身靈的聯結。

有時候,我會經常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是在因為太累,比如說例假來的那幾天,再比如說因為工作和孩子無法兼顧,十分的焦躁。這時候,如果能好好地睡一覺,情緒馬上好轉。當我們覺得累的時候,就很容易覺得無助和沮喪,說明我們身體已經在向我們發出抵抗的情緒了。

所以很多人提倡健康的生活就是要有:科學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我覺得非常的準確,能這做這幾點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生活都過得「悠哉樂哉」,好像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是「吃一頓美食」「睡一個好覺」「酣暢淋漓流一場汗」所不能解決的了。因為他們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所以可以衝破因身體障礙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2) 衝破情緒的阻礙。

在我們的身體裡,總會滯留一些不確定的,被壓抑的情緒,成為我們痛苦的源頭,這股力量很奇怪,你越是排斥,它越不走,反而越強大。所以,當有會引起我們負面情緒出現的事情發生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臣服去接受。並且感受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讓平行線在心中慢慢擴大,然後消失。

在我婚姻遭遇困境的時候,痛苦既是不用多說。當出現這些負面的情緒時,我每天告訴自己,不行,我一定要堅強,拼命地壓抑痛苦的情緒,這樣做,好像當下就好了。可是到第二天,仍然還是會再次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這樣周而復始後,發現負面情緒好像越來越多,終於到了快要無法負荷的地步。

當我知道,壓抑反而不能解決問題後,我開始慢慢去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頹廢了幾天之後,突然覺得如釋重負,可能正確地做出決定,重新振作去工作和生活,重心也就慢慢轉移了,之後,這種負面情緒就很少出現了。

(3) 衝破思想的阻礙。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許多人受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等,容易形成固有的行為模式。而學會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是解決思想阻礙的有效方法。

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除了內心要承受極大的痛苦之外,也擔心周遭人的眼光,怕別人對自己抱以同情的目光,或者怕別人在背後閒言碎語。

可是我的擔心並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在我的生活開始一團糟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個事情,別人的看法影響我的生活了嗎?我在乎別人的看法之後,我的生活因此改善了嗎?在我陷入痛苦深淵的是時候,我最終是要靠自己還是靠別人才能走出來呢?當我這樣問自己的時候,心裡就有了答案要。

所以當事情發生後,我們更要用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並問自己的內心「事實是我們想的這樣嗎?」當然想突破思想的阻礙並非易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一點點去改變自己思維固有模式這些對話,你對自己說,比別人對你說更有用。

(4) 衝破身份認同的阻礙。

我們個人在社會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往往是他人對我們的要求。而對諸如「成績優秀的學生」,「溫柔體貼的妻子」等角色要求時,往往會壓抑自我,帶上面具努力活成別人想要的那樣。最終導致失去自我,活得壓抑並不快樂。

這個問題,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一個極大的困境。丈夫希望我能當個賢妻良母,這件事情我覺得自己並不擅長,這也是我們之間最大的爭執。

但要說工作,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不是什麼公司高管、企業領導,所以要兼顧工作、家務和照顧孩子各種瑣事,這些事情都要兼顧,但都要做好,顯然是不太可能。我知道,我要和丈夫說我做不好,他也無法理解。

那麼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找尋自己擅長的方面,把它發揮出來,於是,我找了寫作這條路,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他終於接受,我在家事上的不擅長,願意幫我分擔更多,去支持我的興趣愛好。

其實我們並非完人,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並達到每個人的要求。我們真的無需去迎合每個人的要求,無需因為受傳統或他人的觀念影響而失去了真我。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挫折和各種不幸福,產生各種痛苦的情緒,陷入所謂的人生低谷。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身體和心靈聯結,認識自己,主宰自己,然後大膽地向前走,才能讓我們在一場場的身不由己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
    體驗式學習,特別適合處理人生中的重要事物,幫助我們觸碰深值於內在的情緒和價值觀、修行煎熬的人生課題,實現心靈成長,完成從青銅到王者的蛻變。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體驗,只是這場體驗時間稍長、真實程度稍強了一些罷了。警惕人生中的喜悅,因為有時候喜悅是一種毒藥,它迷失了你此行的目的,變得自以為是了。
  •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自己
    一念苦,一念樂,一念得,一念失,胡思亂想,心亂如麻,欲望太多,是我們煩惱痛苦的根源,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沒有誰能主宰你的情緒,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個智慧的主人,知足、寬厚、仁愛、快樂、無憂。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 發掘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最好的別人
    這件事一直影響了我許多年,當自己落後時,就要受到別人嘲笑,只有當自己進步了,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鼓勵。做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最好的別人。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沒有遺憾的人生就是一種遺憾,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心態和方式處理這些遺憾,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輕裝上陣,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海。
  • 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
    幾年前,第一次看到「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這句話時,它就深深的印在我的內心,在很長一段時間 裡並直到現在,它一直是我個人資料的籤名。 愛默生曾說過:「如果人生有兩條路,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修行即修心,謀生亦謀愛
  • 主宰了自己的「心」,就主宰了人生和事業
    其實所謂的勵志,所謂的做人等,都是心學而已,就是如何主宰自己「心」的學問,僅此而已,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玄乎其玄的。關於「主宰」人生的事,基本上存在幾個觀點:第一個是神靈主宰論。這種觀點認為,人的命運是由神靈主宰的,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各種神靈的信徒,依據各種教規對各自信仰的神靈頂禮膜拜。宗教信仰確實可以讓精神純潔平靜,但是卻保護不了善良,也制止制裁不了罪惡。事實上,世界上許多罪惡就是以宗教的名義犯下的。第二個是教育學習論。
  • 人生是一場修行,學會原諒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慈善的心,寬容的心,心清淨了,內心快樂了,人生就幸福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學會原諒他人就是我們給自己的最好禮物,原諒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人活一世匆匆幾十載,難免有犯錯的時候,&34;放下一切,解脫自我,方能活得自在。
  • 人生一場修行,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為什麼「修行」的人會去攻擊別人呢?因為「修行」不易,稍一接觸,就看到了境界太高,自己夠不上,但別人更是夠不上。於是心中想的就都是別人的缺點了,嘴巴上說的就都是別人的短處了,把別人說下去了,好像自己就高明了,於是不會去改正缺點來提升自己,而是去踐踏別人以標榜自己,好像自己已經修行得很好了的樣子,實際上是一點進展也沒有。
  • 《遇見未知的自己》|迎難而上,向內修行
    進入的第二段婚姻,是豪宅豪車,還有一男一女這倆孩子,在丈夫事業正好時,她患病了,有關心裡病了,於是在02年開始了內心修行之旅。一個人內心修行會如何,讓我們一起來見證改變後的自己吧!不一定,我們每一個的追求不一樣,幸福的定義比較寬泛,我們想要讓自己成為幸福的人,是一個發自內心歡樂和喜悅的。人有千面,造物主這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自己,有著不一樣的自己。但是,我們都在不同的角色而認真扮演著。
  • 心態是命運的主人,想要主宰自己的命運,首先要主宰自己的心態。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世界很吵,如果你自己的心不靜,情緒不穩,你如何有安寧的日子。」心不靜的人,遇事容易衝動急躁,最後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心若能靜,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心中都清淨無事。古羅馬哲學家緒儒斯說:「小謹慎多制勝,感情衝動事多難。」人生就是一場關於心的修行,心不靜,則意亂,意亂則神迷。人只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心躁,容易出錯;心靜,更好做事。
  • 修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經書呢?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覺得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正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不過是在逃避問題……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別人!
    作者:孫輝  來源:美文悅讀天地(ID:MWYDTD)人的一生中,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別人。要明白,圈子不同,不必強融;要懂得,三觀不同,無法溝通。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信任,而要得到別人的信任,自己一定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說三道四和愛佔便宜的人,誰也不會信任這樣的人!一個人只有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一個人只有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人云亦云者不是鸚鵡學舌,就是小馬過河,沒有自己的主見。
  • 修行人生,你有自己的節奏嗎?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規劃好的,我們的人生還是要自己規劃,我們不必羨慕別人也不必嫌棄自己;每個人的人生節奏不一樣;走好自己的路,才是人生修行的關鍵所在。就這樣,他進入了廠子裡打工,過了幾年與廠子裡認識的女工結了婚。後來有次我問他,你後悔嗎?他說:「如果當時我能夠繼續讀大學,繼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可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我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可是現實就是這樣,我的家庭需要我,我不能為了夢想失去生活」。聽他說完這些話,我陷入了沉默;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回味他說的話,我想人生真的是上天規劃好的嗎?人生真的是要按著定義去生活嗎?
  • 在親密關係裡,修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明白只有改變了內心關於親密關係的固有模式,愛情才能順暢,生活才能幸福。2.閉上眼睛,邀請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來到面前,大聲說出原諒,並告知自己要開始新生活,並把那些人都一一送走,反覆練習,直到傷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被了結。3.承諾今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4.寫日記,記錄自己用正向心態處理的事情,以及達成的結果和感受。
  • 佛說:真正的修行是遇見自己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 接納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最精煉的定義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如何評價自己,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它會讓我們高效地行動,自我感覺較好,能夠面對生存中的各種困難;如果評價是負面消極的,會帶來各種痛苦和不快,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對自尊的看法不盡相同。
  • 悅納自己,是終生的修行
    我們畢其一生的修行,無非是接納與完善自己。一輩子都要和別人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習慣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折磨自己、評判自己、忽略自己。你都不愛自己,又怎麼指望其他人來愛你?生活中,我們學習了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教條,卻忘記了最為根本的一點,即如何與自己相處。
  • 朗誦:悅納自己,是終生的修行
    我們畢其一生的修行,無非是接納與完善自己。一輩子都要和別人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習慣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折磨自己、評判自己、忽略自己。你都不愛自己,又怎麼指望其他人來愛你?不比較,日子才會知足的過,不計較,人生才能輕鬆的活!
  • 我喜歡遇見,也渴望遇見,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你
    我也只是凡俗之人,一樣貪財好色,但我明白一個道理,取財有道,好色有品,遇見了你,我的一生就此不同,因為擁有了你,我的雙手仿佛握住了歲月,也握住了曾經遠去的年華,美好的景致,因為有你,窗前的白月光,照耀在紅酒杯上,端起酒杯,敬你,敬自己,敬歲月。
  • 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
    我經常會用寫便籤,寫小紙條的方式來告誡自己一一。在我取得比較好的優異成績的時候,在我沉浸在一片讚賞聲中而得意忘形的時候,在我遭遇困難而垂頭喪氣的時候,在我遭遇眾叛親離的時候……我用小紙條來告誡自己,來控制我的心情,來穩定我的情緒,來陶冶我的情操,來找回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來點燃我到達理想境界的那盞航燈。
  • 所有的遇見,都是一場命中注定,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
    有人說,今生所有的遇見,都是有前因的。你曾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遇見什麼樣的果。就像風遇見葉,於是就有了一場秋意朦朧;飛鳥遇見大海,就有了永恆;我遇見了你,就有了故事。紅塵悠悠,浮煙瀰漫,人與人之間的遇見,是冥冥之中上天的註定,也是一場修行。你會來,我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