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是春節了,除了忙碌的年終總結,和對長假的期盼,恐怕部分單身一族又開始進入了,擔憂被逼婚的恐慌焦慮狀態,不管你覺得現在多麼的心態平和冷靜,認為做好了一切狂轟亂炸的準備,但在回家後似乎還是無法招架父母的催婚連環戰術。不知道什麼時候,從曾經父母每天嘮叨不許早戀,遠離異性的年代,突然就穿越到了現在以逼婚為己任的新世紀,就連很多95後的父母也開始加入了催婚隊伍,在年輕人心中是無法理解的行為。可父母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是他們造就了時代,還是時代影響了一代人?
『』中國式逼婚」,在百度百科中被定義為「父母用威脅和暴力手段強迫自己的兒女成婚」。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根據這一現象,我們先不要去急著反駁否定父母這樣做的對錯,而是分析下他們的出發點和原因。在舊社會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超越了婚配年齡,還沒有主,就是為家族蒙羞,而如今時代,不再能左右婚姻,於是只能用逼婚方式讓對方達成自己的標準,因為在父母眼中,到了什麼年紀過什麼日子,這不管是好是壞,但都是最正常的表現,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異類,也不想孩子和自己都成為別人背後議論的笑柄。
而且在父母時代走過來的人們,對於他們而言,有沒有愛情並不重要,能否門當戶對或經濟互補,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這也並非父母勢利眼,只是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未來過苦日子,強強聯合是最佳的聯姻,而對於一些偏低或者中等家庭來說,在這個標準衡量之下,在中國父母心中,對方身份地位和經濟地位,依然是首要考慮的東西,並且會根據自己這輩子的期待和遺憾,作為前車之鑑去為孩子把關。
針對催婚現象,明顯女性會多餘男性,因為在中國男尊女卑傳統思維下,仍然女人年齡有著至關重要的優越性,畢竟常態下擇偶,如果一個男人事業風生水起可以偶遇十八女孩談情說愛,而女人則相對會減少太多的可選範圍,下嫁屈就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尤其在成熟男人心中都會意識到,一個剩女有太多特立獨行的脾氣和思維不容易被駕馭。所以身為父母更加懂得其中的危機,所以不想孩子成為只待別人挑選的對象,尤其女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的下降,就算生孩子都充滿著不安全和隱患,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香火繼承的問題,在他們看來這遠比虛無縹緲的愛情更重要。
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父母為何那麼焦慮子女的婚姻,就是因為擔憂未來自己的孩子缺少選擇的餘地,而過的不夠幸福。於是根據他們大半生經驗得出的結論,就是未雨綢繆,不該拖到最後的結論。
逼婚,那是一群人的狂歡,自己一個人的悲傷與不安,七姑姑八大姨個個都在打著為你好的旗幟,闖進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的喊口號,即使是出於真心,只是可惜沒有真正懂得你的所需所想和標準底線。也或者他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過來人的經驗,知道你的內心渴求太過幼稚與天真,只是礙於代溝,沒有相互間真正表達出各自立場和觀點,於是無法體會彼此真正的心聲是怎樣的觀點。
所以其實我們面對父母催婚行為應該保持理性中立的狀態,不要讓叛逆心理讓自己誤失良緣,使自己在一味反抗的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畢竟他們真的出於好意,只是方式方法或者不當。另一方面身為長輩,真的有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多時候即便不聽,卻可以成為自己的借鑑。身為子女要懂得,父母年紀大了和小孩子沒有區別,你越是反抗,他的逆反心理會更強,到時候恐怕會把關係弄得更緊棘手,讓家庭氛圍變得更為緊張尷尬。
而身為父母者也都該懂得,無論你出於對子女的愛,還是因為自己經驗之談,門當戶對有時候是無法更改的真相,過度的攀附,不僅給子女帶不了幸福,反而會使他(她)們未來的日子更加難過,不一樣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思維局勢,都會截然不同甚至對立,怎麼可能相處融洽。
婚姻從來都不是一種買賣,它是一種選擇,而可以的物質甄選,有時候就會淪為商品的交易一般。所以父母可以去主動參與,更可以張羅著安排,但卻絕對不可以「強買強賣」,推薦,建議式的介紹,才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懷。而子女若能在第一時間適度甄選的接納正視這份好意,他們也會有所收斂不至於如此極端,凡事都是雙面性,有時候一個局勢狀態的形成,都是兩代人不同價值觀的衝突,既然愛,就要多去考慮下親人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為你好的綁架和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