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過年,催婚這個話題又要被廣泛地談起。
別管在外面有多光鮮亮麗,一回到老家,你就是隔壁老李家嫁不出去的女兒。
催婚有多普遍,經歷過的90後都明白。
《脫口秀大會》中顏怡顏悅在談到催婚時說:「催婚就像是精神腹瀉,我以為它結束了,一站起來它又來了。」
「有一些人自己結婚了,就開始催別人結婚,搞得我以為婚姻是什麼傳銷組織,必須要發展下線。」
中國父母逼婚很普遍,經歷過的90後都能明了。
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如今95後也淌進了被逼婚的大潮中。
而家人的「催婚」已成為青年單身期間,最大的壓力來源。
一則貴州26歲女子被催婚後跳河輕生的新聞上了熱搜。
一26歲的女生,被父母催婚,她暫時本不想結婚,可父母卻硬生生逼她結婚:
「你不結婚,讓我們在親戚好友面前,多沒面子?」
可她不想結,心情十分焦慮。
當天下午她在橋頭等公交,左等右等也沒等到公交車,內心瞬間崩潰,產生了輕生念頭一時衝動跳進了河中。來自《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
超過70%的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單身汪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而女性被逼婚率還要比男性高6%。
在中國,許多未婚男女都逃不過「三十必婚」的魔咒。
在別人眼裡,你三十歲不結婚,你就是怪物,你的父母就會被鄙視,出門的時候也抬不起頭。
許多父母也會給孩子施壓,每個節日都是他們催婚的最好時機。
而大齡未婚女性是被催得最急的一批。
單身有罪,剩女羞恥。
單身女性,尤其是到了25歲之後,周遭環境看你總是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
陳喬恩單身時在採訪裡提到過:
「我說我今年四十歲了,我說我很快樂,我不恨嫁,大家就會開始在我的話裡找蛛絲馬跡。
覺得她一定不快樂,她一定在裝。」
甭管事業多麼輝煌,生活多麼輕鬆,在很多人眼中,只要沒有結婚,就是巨大的人生汙點。
還有科學家顏寧,42歲被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帶領團隊攻克世界難題的優秀女性。
經濟自由,精神獨立,智慧超群,身披光芒。
但大家對她最關心的卻是婚姻問題。
某乎上甚至有人專門提問:為什麼顏寧不結婚?
可是婚姻只是人生的一個選擇題,結婚也並不意味著幸福。
華盛頓醫科大學通過採樣實驗,得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壓力排序。
但如果不結婚的話,前十大壓力,就會瞬間少四項。
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創紀錄的9.9%開始,我國結婚率逐年下降,2019年6.6%。
而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上升,在2019年上半年達到近200萬例的峰值,國家甚至在今年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擬增加「離婚冷靜期」的新規定來應對。
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掛在熱搜上的,是阿嬌離婚,王櫟鑫離婚,周迅離婚......
婚姻唯美的外衣被一把扯碎,露出冰冷而堅硬的現實。
如果和不合適的人在一起,那麼婚姻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曾有人總結中國女性的四大悲劇: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有數據表明,中國有20.3%的家庭,女人包攬了全部家務,41.7%的家庭,是女人做了絕大部分的家務。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呢?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如果一個人也能活得那麼精彩,何必要委屈自己,去將就一段婚姻呢?
除此之外,結婚帶來的經濟壓力也讓很多人不堪重負。
BBC曾對中國年輕人的婚戀觀進行報導,調查顯示對於更多年輕男性來說,婚姻成本的持續高漲,「結婚男人必須買房買車」的觀念,也讓越來越多的男人對於婚姻望而卻步。
在年輕人眼中,婚姻不僅是愛情的歸宿,而是更加複雜的瑣碎綜合。
如同經濟學家薛兆豐提出的觀點:
「結婚,就是辦家族企業。籤結婚證,就是籤一張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雙方要一起拿出自己的資源辦企業……」
聽起來雖然聽起來理性冷血,但本質上婚姻確實是一種合作關係,它的維繫需要雙方提供各種資源和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愛情而進入婚姻,但只有愛情的婚姻卻不足以長久維繫。
婚後一開始兩人或許如膠似漆,生活得很幸福,但當激情退卻,矛盾就會變多。出軌,家暴,高昂的離婚成本,孩子的撫養……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公布的一組數據直擊要害:
2018年,全省所有離婚案件中,排在第一位的離婚原因,不是出軌,不是家暴,更不是窮,而是生活瑣事!
歸根結底,婚姻只是一種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生活選擇,而年齡也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應該步入婚姻的標尺。
並且以反覆嘮叨、重重限制強調婚姻,只會使人們對婚姻的恐懼加倍。
希望還沒有踏入婚姻的男男女女,都像顏寧教授一樣,尊重自己的內心,在別人催促的時候說一句:
「我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