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在過去一周的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知友 @柳暗花明又一村 提出了這個問題,近 20000 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而另一個相似的問題,「90 後被催婚是什麼體驗?」,有超過 7000 人圍觀。
這兩個姊妹問題,是本屆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的問題總榜單中,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問題。
可見,「被催婚」大軍中的主流力量 90 後,心情之複雜。
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知乎機構號 @簡單心理 認為:
婚姻是一種被認可的形式,它可以非常好地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求。婚姻還可以清晰地規定一些社會權利,比如買房、生育、教育、繼承等等,很多事情都需要婚姻這個形式來保證。
而對很多父母或長輩來說,結婚和組成新的家庭是子女真正長大、成熟的標誌,即使這樣的觀點有些年輕人並不贊同。
圖片來源:《無間道》
另一方面,不少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本來父母對子女結婚的事並不太上心,但跟朋友/同事/鄰居/同學/廣場舞舞伴……這麼一聊,漸漸地也開始念叨起來。
「那誰的兒子上個月已經結婚,誰的女兒嫁去了北京,那誰都抱上孫子了……」父母的社交圈子並不大,在同齡人的「攀比」之下,他們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多多少少都分外掛記。
這種社交壓力,對 90 後來說,就像既不看權遊也不看復聯 4 的你面對其他人的感覺:
現在,你知道 90 後為什麼總在被催婚了吧?
年輕人對催婚的反感,其實不僅僅來源於長輩的嘮叨和不斷催促,它更多來自於兩代人之間對感情與婚姻關係的不同看法所產生的分歧。
你覺得「感情是婚姻的基礎,寧缺毋濫」,你的父母或許覺得「到了年紀,該結就結了」。
所以在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飽受催婚困擾的人提出問題「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引發了成千上萬人大膽表達或默默關注。
而飽受催婚困擾,又在感情中求之不得的人,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她不喜歡我,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知友 @高天 分享了他的見解:
感情的本質就是互相利用,而建立感情實際上就是一場交易。在這場交易中,有一個交易原則很重要——「給她她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給的」。
有一個很常見的說法叫「感動自己」,說的是一個人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傾盡所有,自己覺得感天動地,然而對方內心毫無波瀾。這就是典型的交易失策,付出了太多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
並不是每一樣她想要的東西,你都能給。這恐怕是愛情裡,或者說任何感情裡,有點殘酷的地方。
圖片來源:《和莎莫的 500 天》
沒有誰的一天會過得毫無問題,而提出和直面問題,你的困擾就解決了一半。
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線 6 天,我們收到了 1.8 萬個五花八門的新提問,有 240 萬知友圍觀了這些裝載好奇的問題,他們關心未來,有充沛的想像和無邊的好奇;他們著眼當下,有對身邊問題的探討和挖掘。
有 2 萬人關心: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為什麼她不喜歡我,我已經做得很好了?超過 7000 人在這樣的境遇中思索。
怎樣克服「選擇恐懼症」?1.9 萬人在選擇中舉棋不定。
漢堡包到底健康嗎?5000 人在「吃得開心」和「吃得健康」之間左右為難。
有沒有能讓顏值提高的好習慣?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超過了 12 萬。
……
從這些問題中,你或許能感受到,雖然大家跨越天南海北,但卻有這麼多人跟你有同樣的困擾。
所以我們一起,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然後解答問題。
即使有些問題尚未得到解答,但提問本身也代表著我們,還有嘗試去探索和追尋的決心。
以上。
轉發給「備考族」| 高考前倒計時 3 天,比複習更重要的 3 件事
結婚 5 年,雙方父母沒見過面:papi 醬的婚姻相處之道
擁有這個東西的人,才配過兒童節
一直認真的我們,皮起來連自己都怕
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情況下,李白是如何成為全唐偶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