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催婚」和「尋找愛情」之間左右為難的 90 後

2021-01-13 知乎日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在過去一周的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知友 @柳暗花明又一村 提出了這個問題,近 20000 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而另一個相似的問題,「90 後被催婚是什麼體驗?」,有超過 7000 人圍觀。

 

 

這兩個姊妹問題,是本屆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的問題總榜單中,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問題。


可見,「被催婚」大軍中的主流力量 90 後,心情之複雜。





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知乎機構號 @簡單心理 認為:


婚姻是一種被認可的形式,它可以非常好地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求。婚姻還可以清晰地規定一些社會權利,比如買房、生育、教育、繼承等等,很多事情都需要婚姻這個形式來保證。


而對很多父母或長輩來說,結婚和組成新的家庭是子女真正長大、成熟的標誌,即使這樣的觀點有些年輕人並不贊同。


圖片來源:《無間道》


另一方面,不少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本來父母對子女結婚的事並不太上心,但跟朋友/同事/鄰居/同學/廣場舞舞伴……這麼一聊,漸漸地也開始念叨起來。


「那誰的兒子上個月已經結婚,誰的女兒嫁去了北京,那誰都抱上孫子了……」父母的社交圈子並不大,在同齡人的「攀比」之下,他們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多多少少都分外掛記。


這種社交壓力,對 90 後來說,就像既不看權遊也不看復聯 4 的你面對其他人的感覺:



現在,你知道 90 後為什麼總在被催婚了吧?





年輕人對催婚的反感,其實不僅僅來源於長輩的嘮叨和不斷催促,它更多來自於兩代人之間對感情與婚姻關係的不同看法所產生的分歧。


你覺得「感情是婚姻的基礎,寧缺毋濫」,你的父母或許覺得「到了年紀,該結就結了」。


所以在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飽受催婚困擾的人提出問題「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引發了成千上萬人大膽表達或默默關注。


而飽受催婚困擾,又在感情中求之不得的人,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她不喜歡我,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知友 @高天 分享了他的見解:


感情的本質就是互相利用,而建立感情實際上就是一場交易。在這場交易中,有一個交易原則很重要——「給她她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給的」。


有一個很常見的說法叫「感動自己」,說的是一個人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傾盡所有,自己覺得感天動地,然而對方內心毫無波瀾。這就是典型的交易失策,付出了太多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


並不是每一樣她想要的東西,你都能給。這恐怕是愛情裡,或者說任何感情裡,有點殘酷的地方。


圖片來源:《和莎莫的 500 天》




沒有誰的一天會過得毫無問題,而提出和直面問題,你的困擾就解決了一半。


知乎「有問題提問大賽」上線 6 天,我們收到了 1.8 萬個五花八門的新提問,有 240 萬知友圍觀了這些裝載好奇的問題,他們關心未來,有充沛的想像和無邊的好奇;他們著眼當下,有對身邊問題的探討和挖掘。


2 萬人關心:為什麼 90 後都在被催婚?


為什麼她不喜歡我,我已經做得很好了?超過 7000 人在這樣的境遇中思索。


怎樣克服「選擇恐懼症」?1.9 萬人在選擇中舉棋不定。


漢堡包到底健康嗎5000 人在「吃得開心」和「吃得健康」之間左右為難。


有沒有能讓顏值提高的好習慣?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超過了 12 萬


……


從這些問題中,你或許能感受到,雖然大家跨越天南海北,但卻有這麼多人跟你有同樣的困擾。


所以我們一起,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然後解答問題。


即使有些問題尚未得到解答,但提問本身也代表著我們,還有嘗試去探索和追尋的決心。


以上。




轉發給「備考族」| 高考前倒計時 3 天,比複習更重要的 3 件事

結婚 5 年,雙方父母沒見過面:papi 醬的婚姻相處之道

擁有這個東西的人,才配過兒童節

一直認真的我們,皮起來連自己都怕

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情況下,李白是如何成為全唐偶像的?


相關焦點

  • 郭麒麟被嶽雲鵬「跨輩」催婚:催婚的父母到底在催什麼?
    反正只要是一和「自家人」一起做節目,就逃不過被催婚這件事,和親爹郭德綱一起上節目被催,和小嶽嶽嶽雲鵬一起上節目也被催。這不他最近又在這個節目上被催婚了——《未知的餐桌》飯友團團長嶽雲鵬和沙溢,帶著每期的嘉賓,走上陌生的街頭,敲開一扇扇房門,並試圖和陌生人約上一頓飯。郭麒麟正是最新一期的嘉賓。
  • 被催婚的90後們,實在是太卑微了!
    孤身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最害怕的一件事,大概率就是「催婚」了。每年回家似乎總要上演那麼一出「催婚大戲」,七大姑八大姨輪番上陣。被催婚逼瘋的90後們,實在是太卑微了!所以我想,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催婚」的話題吧。PART 01 不想結婚的年輕人們昨天我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鄭淵潔回復網友的一條熱搜。
  • 被「中國式催婚」逼瘋的年輕人
    催婚有多普遍,經歷過的90後都明白。《脫口秀大會》中顏怡顏悅在談到催婚時說:「催婚就像是精神腹瀉,我以為它結束了,一站起來它又來了。」「有一些人自己結婚了,就開始催別人結婚,搞得我以為婚姻是什麼傳銷組織,必須要發展下線。」
  • 90後相親真的太難了:90後的你被催婚了嗎?
    現在的時代10看90後就像90後看70後連00都有的結婚了我們90依舊獨樹一幟所以身為90後的你,被催婚了嗎?進來看看90後相親「新」鄙視鏈 ​#來自微博
  • 在座右銘裡的「胸懷」,「雅量」和「信仰」!
    李開復在他的書中,談到他的座右銘:「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便兩者的不同。」這句話是我修改 Serenity Pray,原文不是用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而是用寧靜和信仰接受。
  • 案例分享 | 我的男友是「聖杯騎士」
    (學生反饋:男方剛和前妻離婚,和前妻關係很差,現在身心狀態都不好。)在這樣的背景下,「聖杯騎士」基本上不會馬上承諾什麼,他自己的狀況還沒處理好呢,大概就是先哄著女孩子。只是「皇帝」現狀有些怪異,很強勢,是女方在逼婚麼?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男人們講出「我喜歡你」的時候多半意思就是「我對你有好感」男女在喜歡與愛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對於男生來說有好感就是喜歡,所以男生比較容易「喜歡」很多人。」,只要讓頭腦中產生足夠多的苯乙胺(PEA),那麼愛情可能就產生了。
  • 不要再找那個「懂你的人」
    文章首發於2020年6月23日微博:東尼老西走萬裡路有關作者:香港土生土長90後,畢業自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學系,現於內地工作生活最近了解到阿德勒的心理學說(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闡述了他的論述)。他的論述有一個核心點:少關注別人的看法,少幹預別人的看法。
  • 傳宗接代的產物「兩頭婚」,也吹成進步典範?|大象公會
    「兩頭婚」的核心目標,始終是想要一個兒子。文|兔透射「兩頭婚」突然成了熱門話題。這其實不是「兩頭婚」第一次出現在輿論視野裡,今年 5 月,papi 醬孩子的「冠姓權」引發爭論時,就有人提到過這種冠姓模式。在當時的描述裡,這種模式出現的時間稍早:我是一個南方小城的姑娘,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進入 2000 年後,我們市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婚姻狀態 —— 不進不出。一方不嫁,一方不娶。
  • 「時間管理大師」「偷腥」女演員!談小17歲女友陷「家暴醜聞」!網友:全靠「鈔能力」
    而日本「時間管理大師」的罪行還遠不止於此,喜歡多人運動的同時還染上了「場景癖」,和其中一人在衛生間發生了關係...此大師非彼大師,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不過,與同中國、日本版「時間管理大師」相同,這位「大師」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
  • 告白的64種「顏色」
    520,源於歌曲《數字戀愛》,代表「我愛你」,後來演變成一個約定俗成的網絡情人節,人們也開始習慣在這一天表達愛意。情感除了可以通過數字來表達外,其實顏色,同樣可以。愛情和顏色的關係,早在1970年代,被加拿大一位博士生李約翰所研究。
  • 《SWEET HOME》「兄妹」攜手譜出動人故事
    如果你也愛看這對兄妹,不用等到《SWEET HOME》第二季推出,現在就有個好消息,這兩位顏值超高的新生代演員,即將在五月一起演出感人的愛情韓劇《五月的青春》,保證讓你們都哭到一把鼻涕一把淚。「兄妹」這回演情侶動蕩的時代,更顯愛情的珍貴《五月的青春》是以 1980 年代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時代作為背景。
  • 「推薦」關於母親的10部電影
    3、《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導演:陳朱煌「推薦語」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上映的電影,記得當時是每個學校組織學生必看的電影。情節已經記不住了,只記得自己在影院裡的前後左右不論男女老少都哭成了一片,這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感召力了!
  • 「好棒」的日文怎麼說?6種誇讚他人的日文,不要只會「鼠勾以」
    例如樂團巡迴表演時,最後謝幕時會說「最高の夜でした!」(最棒的夜晚!);2013年日劇《最高の離婚》,翻成中文就是「最棒/最完美的離婚」。此處的「最」並非客觀比較而來,而是帶有更多說話者主觀的情緒在裡頭!例①:「君は最高だ!」(你是最棒的!)例②:「阪神タイガース最高!」(阪神虎最棒! )例③:「仕事の後のビールは最高です。」(工作結束後的啤酒最棒了。)
  • 不要讓「感覺」成為你追逐愛情的理由
    不要讓「感覺」成為你追逐愛情的理由,因為大部分時間裡,你的感覺一點也不靠譜。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特別愛抬槓、潑冷水的人。此類人士,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們都要反對,然而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反對什麼。他們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什麼真正的立場和觀點,「瞎起鬨」、「不知所云」簡直就是為這些人量身定做的貶義詞。多少次當另一個人說「我罵你蠢罵你沒腦子是為了你好」時,我就在想,真的是為了我好嗎?為了我好,為什麼不用我更喜歡的方式指導我?那種「為我好」的語調之中,飽含了高高在上的得意感,其實不過是想顯現一下自己全知全能的優越。
  • 「夫妻」男人,永遠需要妳的「撩」
    雖然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實際上,男女交往不需要走入婚姻,只要雙方的關係步向穩定,就很可能斷送愛情老夫老妻就甭說了,選擇同居的情侶,對戀愛的殺傷力也是不容小覷,畢竟早晨起床下床前,晚上睡覺互道晚安,睜眼閉眼,面前出現的都是同一個人,別說會看膩,相處久了,慣用的生活模式就出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因為對彼此變得熟門熟路,當初相識的悸動和曖昧全沒了,激情不再,愛情也流離失所,只剩下親情能定義。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可能會想,是什麼導致球改變了方向,球飛得比球棒高會發生什麼?
  • 比沒男友更慘的,是成為表面甜蜜的「酒肉情侶」
    「我喜歡和他在一起,但不到結婚的程度方語是一個為愛而生的女人,她和男友阿奇交往三年、同居一年,今年就要滿30 歲的她,迎來四面八方的各種催婚。為什麼不結?我記得她是想婚的。「我不確定我們是不是到了可以結婚的程度。」怎麼會?我看他們平常打情罵俏、牽手看電影;每次吵架,被阿奇哄一哄又破涕為笑,在一起的生活過得挺甜的,怎麼會沒有未來?
  • 「喪偶式育兒」的背後 可能是你把老公當作家庭的「局外人」
    Mandy 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深切體會到,老公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對婚姻的傷害不亞於出軌。這樣的婚姻狀態,和單親家庭有什麼區別。」妻子對丈夫越來越失望,各種家庭瑣事和孩子教育問題所引發的矛盾,更是讓妻子對丈夫心生怨恨。長此以往,夫妻之間矛盾的溝壑越來越深,雙方疏於溝通,而妻子也已無力再處理夫妻之間的問題。丈夫會越來越像家庭中的「局外人」,更多時候,他只是家庭中「提款機」的角色。
  • 對方是「真命天子」或「渣男一枚」
    她又哭著說自己遇上渣男了,為什麼說「又」?因為不知道為何,遇上渣男的女孩,不會只遇上一個渣男,渣男猶如骨牌般一個個等著女孩給出珍貴的愛,然後再被推倒,只不過倒的是女孩的青春時光,接著女孩會痛罵愛情,痛罵這個世界上沒有好男人,這個男的會劈腿丶那個男的只會花女友的錢,不會劈腿又不會亂花錢的,卻是個媽寶,最後只剩一句「沒差,我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