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大家都崇尚多子多孫是一種福氣,
但是如今看來針對普通家庭而言,
我卻看不到那樣的家庭幸福指數就會高。
讓我看到的是一家人的攀比,
贍養老人都成了一個大家互相推搡的問題!
類似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
看得讓人心疼不已。
一旦老人發生某些事情的狀況時,
而大多數人是不太願意承擔起照顧他們的那一份責任!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下我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案例,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問題,文中的暱稱都一律使用化名。主人公是小明的爺爺,他爺爺有3個女兒2個兒子,而小明的爸爸是他爺爺的大兒子。那他媽媽就成為他爺爺的大兒媳婦,每次家裡一有事也是他媽媽衝鋒陷陣。
而他爺爺的小兒媳婦,一年到頭也很難見到面的那種!他爸爸忙著在外幹活,那麼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歸小明他媽媽一個人在張羅操辦。然而某一天90多歲高齡的爺爺出門溜達,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比較嚴重都住院了。
但是由於小明的爺爺年齡太大,不能輕易動手術,醫生也建議小明一家人商量一下是繼續在醫院治療還是拿點藥回家慢慢養。小明的媽媽意思,為了安全保險起見那就拿藥回家靜養。而小明的爸爸也是贊成她妻子的意思,他也承擔不起那個風險。
要是手術失敗的話,那就會帶來更大的傷痛,無法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畢竟小明爺爺年齡已那麼大,90多歲的老人家,試問那身子骨怎能受得住那些手術的折騰呢?但是小明的叔叔、姑姑就開始質疑他爸媽,還發簡訊指責他們。小明的姑姑與媽媽交流,大概內容如下:
姑姑:XXX,還是要幫爸爸診,爸爸有錢,為什麼不給爸爸診?
媽媽:大姐,你發這個信息是什麼意思?誰不給他診,口說是假的,要有實際證明。
姑姑:爸爸不是還有存款嗎?
媽媽:你為什麼就是這樣子,爸爸在醫院診治。
你們都是這樣的人,好像都在講我對不起爸爸,我在醫院照顧了爸爸。
你們有對父親的關愛之言嗎?
這麼久了連個電話沒有,問問爸爸好點沒有,你們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你們沒資格說我,像我做兒媳婦的在醫院照顧爸爸,得到別人的好評價才是真的!
自己說的好是假的,任憑自己的良心,人人都要老。
最後在外工作的小明叔叔也趕回來幫忙一起照顧他的爺爺,他也不再指責他的哥嫂兩個人。小明的媽媽在家做好飯菜,然後他再送到醫院給小明爺爺吃。之前他爺爺在鎮上住院那幾天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媽媽一個人忙前忙後照顧著,等轉院到縣城裡才有他叔叔幫忙一起照顧爺爺。
而他的爸爸在外幹活,一時半會回不去!一直都是小明的媽媽在細心照料著,還要背負其他家人的指責。好在最後都已溝通明白,一家人和睦相處的照顧好老人。小明的媽媽接他爺爺出院,特意從縣城回老宅照顧爺爺一個多月,直到他恢復健康。(老人家不喜歡住城市裡,還是習慣住農村裡。)
綜上所述,尤其是在小明爺爺那個年代生多個孩子,並不見得幸福指數有多高。每個孩子的家庭也不算富裕,一旦老人需要人照顧,各自又忙各家的事情。然而照顧老人,最終的任務就落到了排行第三的大兒子與大兒媳婦身上。其他人不通過遊說,講明道理,估計也沒人會樂意幫忙一起照顧老人家。
我在想,經歷此事之後小明爺爺是不是會感到很沮喪?這麼多子女,3個女兒、2個兒子(2個孫子、3個孫女、3個外孫、6個外孫女)算是兒孫滿堂,該想齊人之樂才是。可是事實證明一遇到某些事情,兒女們就開始變得不那麼和睦相處。
然而處在如今社會,帶一個孩子成本有多高,付出的精力與時間有多高?這個不用我為大家來細算,大家在心裡盤算一下就已揭曉答案。尤其是普通家庭,確保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你認為幸福指數也高的話,那你想生多少孩子都是可行!
我的故事與觀點也都逐一講述完畢,不知大家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呢?多子女家庭,幸福指數就會高嗎?我看未必! 希望在這個社會上,無論老人有幾個子女,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善待老人;就像小明媽媽說的一樣,憑良心做事,人終究會老,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