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過: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都不完全相同。
他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比如:
老人過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境界是不同的。
一個傻子,看到有人過馬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扶。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只是傻傻一笑。這是自然境界。
一個小學生看到了,走過去扶老人過馬路。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說因為老師教導我們這樣做。這樣做了,老師會表揚。
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了,輕輕地扶著老人過馬路。你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說扶老人過馬路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嗎?說完就走了。他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是覺得應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了好事甚至不想讓人知道,這就進入道德境界了。
一個更高境界的人,扶老人過馬路後,還安全的把老人送回家。這是天地境界。
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馮友蘭這裡所講的覺解是什麼意思呢?覺解,覺悟、了解。也是一種佛教用語,禪宗所說的「覺」,就是覺解到宇宙,覺解到天地,覺解到出世之途。覺解愈多,人生境界就愈高;覺解最多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無非就是吃飯穿衣。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的需求理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中的最低層次需求,生理的需求。 西部草原,一個小孩在放羊。
路人打趣問他,你放羊幹什麼啊?
小孩答:放羊賣錢。
路人問:賣錢幹什麼啊?
小孩答:娶媳婦。
路人:娶媳婦幹什麼啊?
小孩答:生娃。
路人問:生娃幹什麼啊?
小孩答:放羊。
活在這個境界裡的人,驅使他們做事情的動力大都來自於人的天性。只是活著,並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而評價事情的標準,要麼是社會上早已約定俗成的規則或社會習慣,要麼就依照他們自己的本性,他們也未曾了解到這樣做事的意義。
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動物性的展現。動物只有本能的行為,沒有思想。只是去做什麼事,而不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自然境界的人,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目的,別人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大家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最後還是糊裡糊塗地、懷著恐懼與遺憾離開這個世間,一輩子都活在動物的層次上。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
馮友蘭說:「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在這個境界裡的人,判斷事情的標準是以個人為中心考慮和決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
人溫飽以後要富足,富足以後要權力,權力以後還要有影響力。
在追求財富、權利、名譽的過程中,如果出發點是為自己,而不計後果,那麼,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級階段。尤其是損人以利己的人,更是初級中的低級層次。
萬通集團的馮侖曾說過這樣一件事:好多年前,我和幾個朋友開車去西部。走到半道,在一處戈壁灘被迫停了下來。為啥停下來?路兩邊是戈壁,大石頭,路中間有一個大坑。
下了車,發現不遠處有幾個老百姓在陰涼地抽菸,地上還放著一些鐵鍬、鏟子。我們看到他們在樂,但也不知道他們在樂什麼。我們要想繼續往前走,就得把路上的坑填起來。我們走過去,問他們,能不能借鏟子用用,或者能不能幫忙把坑填起來。
對方說,「可以,但是,先給錢。」
給了錢,對方幾個人開始填坑。之後,我們得以繼續往前走。
後來才知道,這群人每天都在路上挖坑。開車路過的人想過去,就得給他們掏錢。收了錢,他們才把坑填上。過去之後,他們又把坑挖出來,等待下一撥路過的。他們就靠挖坑掙錢。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靠給人挖坑過一輩子。這就是典型的功利主義,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這是功利境界的最低級層次。當然,這也是有違道德的。
和填坑遠行的人相比,挖坑的人永遠停在那兒,靠挖坑掙點小錢,再不前進。花錢填坑的人呢?可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不僅會順利到達目的地,還可以看到一路的風景。
功利境界的人,以為靠利己主義獲得一點繩頭小利,其實是在毀滅自己的人生。永遠只能賺一些小錢,賺不了大錢。
功利境界中稍微高一點的層次就是出發點為自己,但不傷害他人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高級層次則是,出發點為自己,同時也讓他人得利益。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了解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如果說功利境界還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臉上有光,光宗耀祖,那麼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所謂「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功利境界的人與道德境界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前者以「佔有」為目的,後者以「貢獻」為目的。
前者是「取」,後者是「與」。
前者即使「與」,最終仍在「取」,後者即使「取」,最終仍在「與」。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王遊玩時丟了一張弓,手下人想去尋找,楚王阻止說:「楚國的王丟了弓,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找呢?」
而孔子聽說這事後則不以為然,認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說:
「可惜楚王的胸襟還不夠大,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須分國別,這就是所謂的道德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出發點不是自己,而是社會,是大眾,以社會之福祉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這類人,即是儒家所謂君子,君子喻於義,已天下為己任。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敬天愛人,天人合一。
他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部分,行為與社會有干係,對社會應有貢獻,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來源於天地,他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為信仰,不計得失,不懼生死——生是一種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散開。
人與人的關係有三個層次:第一、利益共同體;第二、事業共同體;第三、精神共同體。最高層次就是精神共同體,一位真正的領袖,它帶動的就是一個精神共同體,有了精神共同體就有了事業共同體,有了事業共同體就有了利益共同體。真正的領袖擁有高尚的情操,謙卑的心態,心變得清澈透明,看懂大自然,看懂大千世界,思想升華,超然灑脫。這個時候他所要追求的是幫助更多的人獲得成功,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財務自由,追求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奉獻愛心,幫助可以幫助的人。用財富去幫助人,做財布施;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幫助人,做法布施;用自己善心善行幫助一切可以幫助的人,做無畏布施。他心中裝有天下蒼生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