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種境界——建立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2020-09-10 水靈兒芳芳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過: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都不完全相同。

他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比如:

老人過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境界是不同的。

一個傻子,看到有人過馬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扶。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只是傻傻一笑。這是自然境界。

一個小學生看到了,走過去扶老人過馬路。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說因為老師教導我們這樣做。這樣做了,老師會表揚。

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了,輕輕地扶著老人過馬路。你問他為什麼要扶老人過馬路,他說扶老人過馬路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嗎?說完就走了。他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是覺得應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了好事甚至不想讓人知道,這就進入道德境界了。

一個更高境界的人,扶老人過馬路後,還安全的把老人送回家。這是天地境界。


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馮友蘭這裡所講的覺解是什麼意思呢?覺解,覺悟、了解。也是一種佛教用語,禪宗所說的「覺」,就是覺解到宇宙,覺解到天地,覺解到出世之途。覺解愈多,人生境界就愈高;覺解最多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無非就是吃飯穿衣。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的需求理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中的最低層次需求,生理的需求。 西部草原,一個小孩在放羊。

路人打趣問他,你放羊幹什麼啊?

小孩答:放羊賣錢。

路人問:賣錢幹什麼啊?

小孩答:娶媳婦。

路人:娶媳婦幹什麼啊?

小孩答:生娃。

路人問:生娃幹什麼啊?

小孩答:放羊。

活在這個境界裡的人,驅使他們做事情的動力大都來自於人的天性。只是活著,並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而評價事情的標準,要麼是社會上早已約定俗成的規則或社會習慣,要麼就依照他們自己的本性,他們也未曾了解到這樣做事的意義。

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動物性的展現。動物只有本能的行為,沒有思想。只是去做什麼事,而不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自然境界的人,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目的,別人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大家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最後還是糊裡糊塗地、懷著恐懼與遺憾離開這個世間,一輩子都活在動物的層次上。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

馮友蘭說:「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在這個境界裡的人,判斷事情的標準是以個人為中心考慮和決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

人溫飽以後要富足,富足以後要權力,權力以後還要有影響力。

在追求財富、權利、名譽的過程中,如果出發點是為自己,而不計後果,那麼,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級階段。尤其是損人以利己的人,更是初級中的低級層次。

萬通集團的馮侖曾說過這樣一件事:好多年前,我和幾個朋友開車去西部。走到半道,在一處戈壁灘被迫停了下來。為啥停下來?路兩邊是戈壁,大石頭,路中間有一個大坑。

下了車,發現不遠處有幾個老百姓在陰涼地抽菸,地上還放著一些鐵鍬、鏟子。我們看到他們在樂,但也不知道他們在樂什麼。我們要想繼續往前走,就得把路上的坑填起來。我們走過去,問他們,能不能借鏟子用用,或者能不能幫忙把坑填起來。

對方說,「可以,但是,先給錢。」

給了錢,對方幾個人開始填坑。之後,我們得以繼續往前走。

後來才知道,這群人每天都在路上挖坑。開車路過的人想過去,就得給他們掏錢。收了錢,他們才把坑填上。過去之後,他們又把坑挖出來,等待下一撥路過的。他們就靠挖坑掙錢。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靠給人挖坑過一輩子。這就是典型的功利主義,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這是功利境界的最低級層次。當然,這也是有違道德的。


和填坑遠行的人相比,挖坑的人永遠停在那兒,靠挖坑掙點小錢,再不前進。花錢填坑的人呢?可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不僅會順利到達目的地,還可以看到一路的風景。

功利境界的人,以為靠利己主義獲得一點繩頭小利,其實是在毀滅自己的人生。永遠只能賺一些小錢,賺不了大錢。

功利境界中稍微高一點的層次就是出發點為自己,但不傷害他人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高級層次則是,出發點為自己,同時也讓他人得利益。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了解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如果說功利境界還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臉上有光,光宗耀祖,那麼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所謂「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功利境界的人與道德境界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前者以「佔有」為目的,後者以「貢獻」為目的。

前者是「取」,後者是「與」。

前者即使「與」,最終仍在「取」,後者即使「取」,最終仍在「與」。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王遊玩時丟了一張弓,手下人想去尋找,楚王阻止說:「楚國的王丟了弓,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找呢?」

而孔子聽說這事後則不以為然,認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說:

「可惜楚王的胸襟還不夠大,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須分國別,這就是所謂的道德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出發點不是自己,而是社會,是大眾,以社會之福祉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這類人,即是儒家所謂君子,君子喻於義,已天下為己任。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敬天愛人,天人合一。


他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部分,行為與社會有干係,對社會應有貢獻,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來源於天地,他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為信仰,不計得失,不懼生死——生是一種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散開。

人與人的關係有三個層次:第一、利益共同體;第二、事業共同體;第三、精神共同體。最高層次就是精神共同體,一位真正的領袖,它帶動的就是一個精神共同體,有了精神共同體就有了事業共同體,有了事業共同體就有了利益共同體。真正的領袖擁有高尚的情操,謙卑的心態,心變得清澈透明,看懂大自然,看懂大千世界,思想升華,超然灑脫。這個時候他所要追求的是幫助更多的人獲得成功,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財務自由,追求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奉獻愛心,幫助可以幫助的人。用財富去幫助人,做財布施;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幫助人,做法布施;用自己善心善行幫助一切可以幫助的人,做無畏布施。他心中裝有天下蒼生的福祉。

相關焦點

  • 婚姻是創造命運共同體的人生典禮!
    婚姻是組建新家庭的儀式,婚姻是彼此相守的共同見證……婚姻是創造命運共同體的人生典禮。由相遇走向相識,由相識走向相知,由相知走向相愛,由相愛走向相守……這其中有多少的磕磕碰碰,有多少不幸的人傷痕累累?又有多少的人真正得到了幸福一生?
  • 學者:婚姻本質是男女雙方利益共同體,正確認識「利益」很重要
    導語哲學的可知論提到:世間萬物的本質,及世間萬物的平穩運行,其實背後都隱含著一個神秘的利益共同體,正是這個共同體的紐帶作用,將很多事物聯繫結合一起,發揮出了應有作用。這一理論同樣被運用到了婚姻的世界裡。曾經,一些婚姻學者也提出過類似理論:婚姻的本質是男女雙方的利益共同體。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筆記君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篇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典故,幫助大家更好學習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與邊民國家認同意識再造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公民的國家認同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共同體自身興衰乃至生死存亡。現代民族國家要求在其疆域內建立起至高無上的主權,確保其政令在社會中獲得有效地貫徹,並積極致力於不斷強化和鞏固民眾對國家共同體忠貞不渝的認同感。邊民國家認同的塑造作為民族國家對邊疆的有效治理的重要使命,是實現良好政治秩序關鍵所在。
  • 反思夫妻命運共同體,因夫妻不和,多少家庭走向分崩離析
    只有利益?只有算計?沒有親情、感情、忠誠、善良?你是冷血是動物?男人不用時間掙錢養家養你?我為作者文中能寫出這麼個大言不慚的言辭而深感痛心。夫妻本是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何興旺家庭?一個好端端完整的家又為什麼在一轉眼間會走向衰落、分崩離析?都緣於男女家庭位置的陰陽協調和合。男為陽,女為陰;男主外,女主內;男為陽剛,女為陰柔;男貴強勢,女貴隱忍,不然兩強相爭,必有一傷,本身命運共同體,傷了任何一方都對夫妻家庭的成長幸福造成損害,贏了誰結果都還是輸。
  • 「性別共同體」裡的渣子
    即便你學習差,老師再也不能用性別歧視來打壓你了,所以只要你的同性學習好,即便不沾親帶故分你分數,但她們依然幫到了你,因為你們是性別共同體。這個道理放到社會上,照樣適用。社會各界大佬一開會,一聚首,烏壓壓全是男人,女性了了,領頭羊通常也是男性……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底層男性在面對女人時,他們會很囂張。
  • 曾慶香丨「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建立在因投射心理機制產生的自我認同之上的依戀為「認同式依戀」,指希望成為該偶像那樣的人物,即偶像是自己的「理想自我」。當粉絲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偶像認同基礎之上時,相應地,他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建立在偶像的尊重與自我實現的基礎之上。
  • 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類命運的希望之光
    明白了什麼是事物的穩定狀態,明白了它是一種與環境因素的平衡,同時明白了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或者說動因都是由於它本身具備的能力,也就是本能所造成的,我們再分析事物,就會清清楚楚,行為也不會再盲目,那麼我為什麼說習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類命運的希望之光呢?有了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們就很容易解釋這個問題。
  • 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而有精神追求的人,物質的追求是精神境界的需求,是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沒有物質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空洞的精神追求是悲天憫人、自哎自嘆!用精神追求的幌子,掩蓋虛弱無能的本質。強國夢的精神追求最終要靠豐富的物質條件來實現。就家庭和個人來說,想實現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靠什麼來實現,靠夫妻恩愛苦也甜之類的精神安慰法來實現嗎?
  • 「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飯圈」「養成偶像」的一系列操作,既滿足了成員在認知、情感和行動等三個層面的認同需求,又使靜態的「想像的共同體」轉變為動態的「互動的共同體」,最終達到了強化群體認同、增強凝聚力的效果。投射指個體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已有或想要擁有的素質、特徵等,將偶像作為「奮鬥目標」「學習榜樣」「理想自我」「人生動力和精神支柱」都屬此類,有調查顯示,這些類型偶像崇拜所佔粉絲比例分別是:37.8%、34.1%、22.8%、19.3%。[21]事實上,「奮鬥目標」「學習榜樣」「人生動力和精神支柱」都是「理想自我」的實現方式,「理想自我」是自我認同的核心。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先行方能人心相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評論之六
    語言先行方能人心相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評論之六在內蒙古,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群眾打破語言壁壘,更好地融入社會,奮鬥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學子,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成就了更加出彩的人生。
  • 浦發銀行攜手上海信託舉辦科技合作共同體籤約儀式及金融科技基金...
    12月10日,浦發銀行聯合上海信託和其子公司浦耀信曄,共同舉辦浦發銀行第三批科技合作共同體籤約儀式及浦信金融科技基金二期項目投資籤約儀式。本次活動邀請到浦發銀行行長、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浦發銀行總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陳海寧、上海信託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等多位領導,以及金融科技領域多位行業精英出席。
  • 王蒙:交朋友,我最討厭搞那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利益共同體
    」友誼在人的生活中也許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會異化,例如酒肉朋友,互相利用的朋友,到了關鍵時刻賣友求榮的「朋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搭車」式的朋友,利益分配不均(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分贓不均)反目成仇的朋友,或先是趨炎附勢後是樹倒猢猻散的朋友,更不要說那種共同犯罪團夥成員之間的朋友義氣了。不論什麼時候,我都不能接受「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說法,雖然據說這是劉關張三位豪傑說的。
  • 「聯盟風採 師德立校」西部學區聯盟,打造柳北教育的「共同體...
    西部片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共同體」理念打造教學共同體、德育共同體、文化共同體,達到了「1+1>2」的良好效應。工作中片區聯盟各校同心,齊抓共管;教師專業化發展,培訓共進;教師輪崗交流,資源互補;依託名師工作室,教研共強;教學資源互通,共建共享;片區特色彰顯,校園文化共生;德育主題研討,育人同心;初小銜接探討,教學共長。
  • 挽救婚姻五步驟:夫妻再造婚姻,構建婚姻共同體
    婚外情要進入到正常狀態,需要經過五個階段:一階段,老婆求老公放棄婚外情回歸;二階段,老公確定要了結婚外情,回歸家庭;三階段,老婆接納老公婚外情的事實,認可老公婚外情的了結,接受老公回歸家庭;四階段,夫妻共同療愈婚姻創傷及婚外情創傷;五階段,夫妻再造婚姻,構建婚姻共同體。
  • 陳浩武:中國公益事業的根本問題,是國民公共精神的匱乏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 見習記者 陳柯宇 北京報導「我一直認為,中國公益事業的根本問題,其實是一種公共精神匱乏。」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長江證券公司創始人陳浩武說道。今年12月23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中國公益年會中,陳浩武發表了「公益精神與社會責任」的主題演講。
  • 解道二:解答意識—詮釋愛—人類命運共同體
    4、愛的意識成長和凋零意識在不斷的建立,可能是由無意識或潛意識轉化為了意識,有可能是直接通過學習建立的,有可能是通過實踐得來,有可能是通過觀察得到,有可能通過教訓得來,或是自己推導總結得出,或是通過思考與想像而來,等等,因為人不斷在在和"外界"互動著,所以就有著無數的意識形成。而學習的知識,僅僅只佔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學習的時候也會帶著許多的主觀選擇性。
  • 人生是一場修行(四):脆弱的人際關係
    這世上的糾紛大多都是因為錢和利益,而利益很多時候用錢來衡量。錢的歸屬是貨幣,貨幣就是來交換,各取所需。錢的本質,我以前說過,錢是因緣一線牽。因為錢使你我他聯繫在一起。一個人賺了多少錢,就擔了多大的因果。因此,應該理性看待這個問題。